同样是投降为何吕布和于禁身负骂名,而张辽和张郃却有盛名?

吕布就不用再多说了,“三姓家奴”的帽子戴了一千多年了,他在动手杀董卓之前也犹豫过,毕竟他们还有父子关系。王允对他讲那算个啥,他姓董你姓吕,八竿子打不着的父子,吕布想想也是,估计他在杀丁原的时候也有过这想法,不管怎样利字摆中间,义字站一边,吕布的做人哲学注定遗臭万年。假如于禁去解救樊城之围和他搭档的不是庞德,假如庞德也和于禁一起投降了关羽,那么于禁本人的犯罪感和后来承担的骂名还会少一些。

庞德在之前是马超的部下,就是因为自己是降将,遭到曹操内部人的猜忌,为了表达自己不会见异思迁绝对忠于新主子,庞德公开在曹操面前是下了必胜的决心的,不是关羽杀他就是他杀关羽。于禁和这一位打算去和关羽拼命的伙计合作奔赴樊城前线,就像身边无时不刻树立着一个至高的道德标杆,战败后庞德慷慨赴死,两下对比于禁偷生就更显得卑微了。

连曹操都说他和于禁相识30年,危难时反而不如新人庞德。曹操的话给于禁贴了标签,同样是投降,于禁属于临危惧死而降,属于武将中最不光彩的投降。良禽择木而栖,三国时期文臣武将改换门庭也是常有的事,只要经过选择后死心塌地从一而终干出一番事业,没有人觉得不正常。 张辽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吕布败亡后投靠曹操的,曹操有知人之明,大胆放心使用张辽,他在其后曹魏集团历次大战中都有出色表现,成为曹魏阵营里一流的大将。

张辽独当一面固守合肥威震逍遥津,杀得孙权丢盔卸甲,曹魏集团的武将中很少单独有如此传颂千古的战例。另外张辽和关羽是山西老乡,两人一见如故相当谈得来,后来关羽被围土山还是张辽出面劝降了关羽。人们爱屋及乌,关羽眼光多高啊,他看得上的人肯定差不了,既然被关老爷看得起,和关老爷要好,那张辽人品方面一定是不错的。

曹魏集团另一位名将张郃原本是袁绍部下,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囤粮的乌巢,袁绍和郭图计划重兵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而张郃力主先主力出击救援乌巢。事实与张郃估计的不错,按照袁绍等人的计划,两头用兵都没有取得战果。张郃又遭到郭图的诬陷,他担心小心眼的袁绍事后报复,就投降了曹操。之后张郃随曹操四处征伐,打败袁绍残余势力,平马超破韩遂灭张鲁,所向披靡屡建奇功。

张郃的形象与战绩和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大不同,他是一位智勇兼备的战将。街亭之战陈仓解围,张郃被拜“征西车骑将军”(这个名头有点怪),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和大将军司马懿。张郃同司马懿在和蜀汉对抗的策略上是有分歧的,但是他毕竟受制于司马懿,最终不得不听其号令,并且付出了生命代价。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缺粮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认为诸葛亮势必会有埋伏,大军不宜追击穷寇。

但由于司马懿的军令他必须得执行,在木门道张郃中埋伏被乱箭射死。有一说是司马懿和张郃有过节,司马懿有意安排张郃出击,但这也只是猜测,司马懿城府太深,做个套让人钻,表面上看不出啥问题,这种事司马家的人都拿手,这反而让后来人普遍对张郃产生同情。还有《三国演义》里写的是张郃主动要求去追击诸葛亮的,还不听司马懿的劝告,这和事实严重不符合。

网上很多人贬低诸葛亮,抬高郭嘉等人,难道诸葛亮真的很差劲吗?

诸葛亮当然不差劲。网上贬低诸葛亮抬高郭嘉的其实就是为了吸引人眼球。为了有话题然后才有人关注他们。诸葛亮家喻户晓,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如果一个作家继续夸诸葛亮,那么可能就没有人会听他的言论,因为是老生常谈了。而如果他贬低诸葛亮,那么肯定会吸引一部分人注意。因为这和大家的普遍认知不一样。就像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走忽然迎面走来一个人肯定会有很多人注意到他。

现在网上一部分人说郭嘉比诸葛亮厉害很多也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基本上都是说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会怎么怎么样,这个其实就和关公战秦琼一样没有什么意义。诸葛亮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凭益州对抗曹魏好几个州那可不是随便就能唬弄过去的。说到治国诸葛亮所在的蜀国是最弱小的,连年征战还能保持稳定你要说他治国能力不行那是说不过去的,就是贬低诸葛亮的也都是说诸葛亮治国还行,打仗不行。

说诸葛亮打仗不行的要知道诸葛亮可是以少打多啊,虽然在打仗的时候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不是很高,但是能打的司马懿闭门不出说明诸葛亮打仗还是比司马懿厉害,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代奇才。至于说诸葛亮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蜀地疲弊。要知道当时经济中心在北方,如果诸葛亮不打曹魏双方自由发展那蜀国和曹魏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郭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