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电视剧《鹿鼎记》中鳌拜家不应写“鳌府”,正确应怎么写?

鳌府、和府、纪府……大家觉得眼熟么?以上府邸匾额,都曾出现在新、老版《鹿鼎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里。尤其搞笑的是,纪大人那个破门上也挂着"纪府"……鳌府丨"鳌"☞有没有问题?常识告诉我们,镶黄旗鳌拜肯定不姓鳌。至于他姓啥已不重要,就假设鳌拜是瓜尔佳氏。满清大臣习惯称名不称姓。大概是受蒙古族影响,比如☞ 孛儿只斤忽必烈,只称忽必烈。

纳兰明珠,当时人以"相国"尊称。康熙帝自然就以明珠或卿称呼。其子就是我们熟悉的纳兰性德。人们称呼其字"容若",或"侍卫成德"(官职+初名)。今天很多人喜欢称纳兰,大概因辨识度高,也好听。那么同理,时人称鳌拜,或官称。不过,按照满清时习惯,假如"府"没有问题,鳌拜大门挂"鳌府"是没问题的,因为和珅府邸挂的就是"和第"。

和珅也是名,什么牛轱辘氏。鳌府丨"府"☞ 有没有问题?实际上,不论"鳌府",或"瓜尔佳府",借鳌拜十个黄胆,满清第一勇士也是不敢挂的。这个"府",是有大问题、大讲究的。明清来说,只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又或镇国公或辅国公,这些人府邸上才有资格挂"某府",比如"亲王府"、"豫王府"。鳌拜被追封"超武公",但是,公爵属于获封之功臣爵位,不是皇室宗亲爵位。

鳌拜不是皇室宗亲成员,也没位列镇国公或辅国公。官贵人不贵,因此鳌拜府邸没资格用"府"。同样,影视剧中和珅之"和府"也是错的。外人纪晓岚那个就更离谱了……两位在寻思: 鳌府二字……这样真的好吗?鳌府丨应该改成什么?关于清朝府邸和房宅级别,有着严格规定。常见的有☞ 府、第、宅、邸、庐、舍……府丨王公贵族级别才能用。

第丨朝廷百官所用。第☞ 表示科举及第,即获得功名之意,引申为功名之人、官贵房宅。邸丨指达官贵人房宅。府邸多连用表官贵房宅。宅丨指居所,多倾向于大房子。一般大家族房宅大门会挂"某宅"。也做后缀用,如"第宅"。庐、舍丨普通老百姓和咱们各位条友用。上述看,适用于鳌拜的匾额☞"鳌第"、"鳌邸"、"鳌宅"。"第宅",一般同时称呼但挂一个。

鳌拜: 我早晚被你们导演害的无法轮回实际百官喜欢用带科举标志匾额丨小编曾游泉州五店市,有幸见识了庄姓祠庙,非常震撼。眼花缭乱的匾额"状元"、"榜眼、"进士第"、"武魁"……"进士"就挂了好几个。鳌拜哪有胆子在府邸上挂个"鳌府"?鳌拜大门匾额适用"鳌第"或"鳌邸"。这同样适用于那对老冤家☞和珅和纪大人。

金庸武侠小说中最大硬伤是什么?为什么鹿鼎记里没有一个武林高手?

我想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想要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从金庸本人说起。我们熟悉的金庸,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武侠小说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可是对于金庸自己的来说,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新闻人和政治评论家。金庸在《大公报》工作多年,而后自己创办《明报》。60年代,在大陆这边政治风起云涌之际,金庸在报纸上撰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甚至能成功预测政治走向。

包括金庸的小说中,也有大量的政治隐喻,最明显的就是《笑傲江湖》,其中的「日月神教」,那种二把手搞下一把手,而后一把手又杀回来的情节,那种夸张的个人崇拜,是不是会让你觉得熟悉?为什么要叫「葵花宝典」?因为葵花向太阳啊。说了那么多,只想说明一件事,金庸是一个政治观察家,他的思维也一直在思考政治的问题。而在金庸的小说中,其实一直在阐述他对于政治的思考。

一个大的主题就是,普通人在历史政治的大漩涡中,应该如何生存?我们梳理金庸的十四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书剑恩仇录》 1955年《碧血剑》 1956年《射雕英雄传》 1957年—1959年《雪山飞狐》  1959年《神雕侠侣》 1959年—1961年《飞狐外传》 1960年—1961年《白马啸西风》 1961年《倚天屠龙记》 1961年《鸳鸯刀》 1961年《连城诀》 1963年《天龙八部》 1963年—1966年《侠客行》  1965年《笑傲江湖》 1967年《鹿鼎记》 1969年—1972年这其中的关键,是中间的这一部,也就是《倚天屠龙记》。

金庸借助张无忌,完成了自己作品的一次转型,他不再描写「超人」,而是更转向普通人。这里的「超人」「普通人」,并不是指的武功,而是自身的性格。在此之前的作品,主角除了身负绝世武功之外,也往往有钢的意志,铁的神经,陈家洛、袁承志、郭靖、杨过,他们都是响当当的英雄,背着远大的抱负或血海深仇,远在郭靖还没有降龙十八掌,杨过还没有玄铁剑的时候,他们依然是英雄。

而到了张无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天下无敌的「普通人」。将武功放在一边,单单说性格,张无忌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整部小说中他一直是被别人推着走的,所有重大的决定,都是别人替他做的。因为小昭,所以学习乾坤大挪移;因为外公,所以担任明教教主;因为张三丰和谢逊,所以与周芷若成亲;因为朱元璋和赵敏,所以从教主之位退下。

不要说赵敏和周芷若,就算是小昭,甚至是朱九真,在「政治进取心」上都要比张无忌高很多。至于爱情,张无忌就更是举棋不定。这一段原文,最能体现它的犹豫不决。周芷若道:“我知道这世上曾有四个女子真心爱你。一个是去了波斯的小昭,一个是赵姑娘,另一个是……她……”她心中要说“殷姑娘”,但始终不敢说出口来,顿了一顿,道:“倘若我们四个姑娘,这会儿都好好的活在世上,都在你身边。

你心中真正爱的是哪一个?” 张无忌心中一阵迷乱,道:“这个……嗯……这个……” 到了《天龙八部》,就更是如此,一部作品中几乎所有人都是「求而不得」,在天下纷争的时代,身负绝世武功的三兄弟,却对于爱情、亲情、自我身份,都得不到认同,充满了叹息和无奈。越往后,金庸作品的中的主角,就越想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有惊世骇俗的家丑国恨,也很难一开始就能为了心中的道义就去牺牲自己,总是在掂量,总是在犹豫,总是在试图做一点正确的事,同时尽量保护好自己。

最后最后,就是《鹿鼎记》和韦小宝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却在政治中浮沉。通观这十四部,金庸一直在以一种大历史观去书写小说,去试图探索普通人在历史的波涛里应该如何自持。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硬伤,这才是金庸最伟大的地方。作者:陈章鱼。知乎最受欢迎的读书人,53万关注。在行首位阅读方法行家,分答首位读书类答主。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鹿鼎记  遭差评  新版  科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