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灭国规矩说来说去,春秋终归是有一百多号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因此并非不能灭国,而是在于灭国的方式的选择上。因此给予晋国的河西地区“局部无限开火权”就是这个意思,天子可以将地皮给你,但需要你自己去拿,因而晋献公“灭国十七,服国十八”,多半就是当年不长眼的那群人。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有哪些具体差异?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有哪些具体差异

春秋与战国,在我的理解里,最重要的区别不是赵魏韩瓜分晋国,而是道德与战争的改变。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都有浓厚的血缘连接,周朝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联姻,使周王朝保持相当的凝聚力,巩固其天下共主的权威。战国时代开始,除去燕国早已摒弃姬姓,因为魏国始于姬姓,所以法理上僭越称王,漠视周王朝的权威,所谓册封更多是周王朝向赵魏韩三家示好。

春秋时期讲究“出师有名”,齐桓公与宋襄公都要求周王册封方伯,以便抵御楚国的威胁,而大合诸侯,楚国就是因为擅自吞并诸侯国,而被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各国皆以利益为重,只要时机成熟,便出兵征伐,且攻城略地霸占人口,并对败军实行残酷的绞杀战略,以便增强国力向着统一努力。所以,晋国灭亡时赵魏韩三家早已建立,却依然以册立诸侯,能够自行决断战争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春秋到战国,争霸逻辑是怎么变成灭国逻辑的?

春秋到战国,争霸逻辑是怎么变成灭国逻辑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109个,到了战国初期,诸侯国只有十几个,其他国家那里去了呢?这仅仅是争霸?很多历史俗称,当不得真的,就像“八王之乱”,有司马亮什么事?八王之乱也不是八个王爷造反。五胡十六国也不是十六个国家,有二十多个,也不全是胡人建立的,也有汉人建立的,三国演义等三国建立的时候,曹操刘备为早早的就去世了。

春秋争霸,并不是只他们只称霸,不灭国,他们争的是话语权,争的是号召力和影响力,争的是霸 权,跟现在的某国一样,但他们也发动灭国战争,消灭小国跟玩一样,把他国变成自己的郡县,或者继续分封给卿大夫,也有卿大夫以诸侯国的名义发动灭国战争,灭国之后把该国作为自己的封地,加强自己篡位的实力。战国也争霸,也争话语权,相反,战国时期的灭国战争反而少些,因为能灭的国家在春秋已经灭得差不多了,战国能活下来的,实力都差不多。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不灭国,到了战国就变化了呢

谢谢邀请,春秋并非不灭国,大大小小140多个诸侯,在战国初年就剩下二十多个,何来的不灭国一说?只是门道更多一点而已,战争的进行方式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想搞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这两个时代的区别在哪里。首先,春秋依旧是一个礼乐制度尚存的社会。最初的争霸战争和外交行为中可见一斑。齐桓公为了博取列国的信任,不惜将五百里土地拱手相赠于不知不觉送至境外的燕国国君,咬牙吞下被曹刿绑了肉票的承诺,归还了鲁国失地。

晋文公说好三天拿不下原邑就退兵,三天后内应说城里顶不住了,但他依然退兵,原邑人知道后开门迎接。▲礼乐制度后人不能说他虚伪,哪怕是作秀,后世也几乎很少有人有这么自然,这是礼乐制度的遗产,宋襄公的行为其实在当时其实是有广泛认同的,而非“蠢猪式的仁义”。第二,周天子仍然是一盆菜。想要当霸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天子册封和诸侯捧场,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周天子分发的胙肉依然是诸侯眼中的香饽饽。

虽然只是一块橡皮图章,但谁不能否认天子的存在,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是在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和名义上的地盘基础上达成。在争霸捞实惠的过程中,诸侯不光要纵横捭阖,还要让周天子有面子,这样才会配合你的行动。第三,晋国的存在与否很重要。齐桓公带领的“召陵之师”只是吓唬了一下楚国人,双方谁都没底,但如果不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的拦截,楚国的势力范围早就冲出了江汉平原。

晋文公之后春秋的主题就是晋楚争霸,作为东周王室寄予厚望的“永藩屛周”的同姓诸侯,天子其实有着非比寻常的信任和特殊情况下同宗取而代之的辛酸。实际上,二者有一种“除了我,谁都不可以欺负你”的暧昧关系。但三家分晋打破了这一结构,作为晋国的臣子,他们眼中从来没有效忠王室的概念,因而在史书上多以三家瓜分或晋升诸侯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方版  跨服  灭国  国战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