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春秋大义”?这就是。春秋是孔子所著,三传是对它的补充,夜读春秋知大义,可理解为,读春秋,品微言大义,而这个大义就是孔子穷尽一生想要恢复的周礼。那么,如何理解春秋无大义呢?的确如此,这也是孔子著春秋的初衷。周惠王听了过后,又问道:“那该怎么对待神呢?”内史过答道:“用祭品来祭祀他就行了。

五虎上将你最喜欢谁?

五虎上将你最喜欢谁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俗称三国里的五虎上将。但我本人最喜欢张飞:他从起初藐视孔明和庞统等读书人(谋士),到知其能耐后马上对他们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是爱憎分明、有错就改的真英雄,这正是张飞的可爱之处;他义释严颜为稳定巴蜀做出杰出贡献;他一句“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骂尽天下卖主求荣之徒(特别是汉奸),一代武夫形象跃然纸上。

他用“三姓家奴”四字就可以穷尽吕布一生,哪一位史学家可以做得到?最绝的是他还有未卜先知之明,知道后人会评价他是个草苞,所以干脆叫他儿子是张苞,老子英雄儿好汉,一起名垂青史。我最瞧不起的是关羽:他以为天天捧着一本破《春秋》就可穷尽天下之智谋,自信满满地认为智勇双全、天下无敌,他不懂权变就不配为主将,一句“虎女不嫁犬子”注定他死期不远,还埋葬了老大的根基(两路争霸中原的战略废了一路),间接害死老三(张飞)的帽子他是戴得起的!按照现在的军事授衔制,他最多可授中将衔,最高职务是军长;他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善于团结队友,当不了大兵团级以上的领导职务。

他被推上武圣宝座是满清入关后的事,以前武圣人位置供奉的是岳飞,岳飞是抗金,金朝又是满清的祖宗,不利于清政府统治,于是顺治就把岳飞拉下神坛换上关羽而已。其次是马超:他本是四世三公,有地盘、有人脉,在西凉他完全可以自己创业,何必为一个卖草席的人守扁担?落得最后孤独地死去,何其悲哉!(“刘皇叔”的称号只不过是献帝的权宜之策——可能是冒牌货,汉献帝最后没去投靠刘备就是佐证)。

历史上的春秋大义指的是什么

历史上的春秋大义指的是什么

何为春秋大义?说起来墨迹,啰哩啰嗦的,说一大堆,看者未必明,说者未必清。简单的概括一下,大约就是晋国共华说过的一句话就基本概括了:“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啥叫“春秋大义”?这就是。他的意思是说:我是知情者却瞒着,这是不讲诚信;我给人出谋划策却让人身陷罗网,这是不聪明;我遭遇困境却不敢面对死亡,这是没勇气!讲诚信、擅谋略、有勇气;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

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这句话?

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这句话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在孟子乃至整个儒家看来,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为何?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周天子再也不能束缚诸侯,各国多行僭越之举,称王称霸就算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也已是司空见惯。而继承孔子衣钵,宣扬“仁政”的孟子则不满于此,痛斥这样的行为,以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因此诸侯间的攻伐兼并都是“无义”的,因此才有了这句话。

一、礼乐崩坏,诸侯不义周朝时代表登记制度的礼乐,原本是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用以束缚诸侯的一道枷锁。昔日周公旦两次东征,深感周天子统治疆域之广,因此从“礼”巩固阶级分化,通过制定各种典章制度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使其适用于宗法制,并升华“乐”,使其成为一种待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

然而周幽王昏庸,因宠爱褒姒而废长立幼,废黜贤淑的王后申后和长子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申后之父申国国君申侯大怒,一气之下带着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之后又与诸侯们一起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而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因携王是周室所立,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一时间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

而为了使自己“名正言顺”,周平王不仅依托秦襄公派兵护送自己迁都洛邑,此举意图躲避西戎的骚扰,也为了靠近鲁国、晋国等曾经推举自己为王的诸侯国,希望继续得到他们的拥护,还使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以致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这位“弑父”的周天子名声尽失,东周因为迁都,地窄人寡,无力再控制诸侯,因此在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无“义”之战由此开始。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略  大义  春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