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东西给人一看,就觉得【太刻意】。为何这么说?禁婆,这个词,肯定是想从名词上让大家觉得似乎真实或者有这个传说,明显脱胎于印度“湿婆神”之类的词汇,而我们都知道,古汉语的梵文翻译之所以如此奇葩,是因为几千年前的国语和现在的国语读音不同。作者取这个名字,显然出于一种【刻意猎奇,但是不知道自己水平文化底线】的意思,当然我也没有恶意,换了我,初中的时候为了取一个跟【卫斯理】一样牛逼的名字,也犯了很多笑话,因为自己英文水平太差,搞了个叫“古彻盾”的“英译中”名字,可笑至极【连老师都不知道是啥单词音译的】。

而比如“烛九阴”,也肯定是想从道家传说或者山海经传说里做文章。【其实烛九阴是一个事件名称,这个事件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烛龙的神仙】但是刚才我说了,凭空想象没有错,但是自己乱想,还要想把自己乱想的东西扯到已有的体系文化里,就困难了。首先,你要懂——比如,传说里有某些东西,是有系列有体系的,你从中抽取,分析,按照规则,创立新东西,这样说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皆大欢喜。

而不是——我觉得吧,可能古代会有这些类似的传说,那么我写出来应该也没错。这样读者会看不懂,因为作者自己也不懂,看不懂的,就觉得作者乱来,想到哪写到哪,毫无根据,也没有逻辑。认为自己懂数学了,就写2 2=5,遇到不懂数学的,可能以为作者很牛逼,会算加法。而粉丝为了帮作者圆回来,还得费尽心思到处找资料图片去贴吧里发,说是“XXX里真实存在的东西,好可怕!”连标题都是在隔壁吧里改俩字就发过来的。

然后有些图片都是自己画的,跟隔壁吧里看起来牛逼哄哄的能找到照片的比起来,差了点档次。再说,就是构架。除了世界观大部分是继承自《鬼吹灯》,其余算是原创。但是因为知识文化欠缺,专业水平不过硬,所以文章属于【写到哪算哪儿】,只在乎【奇】,不在乎【理】。这是盗墓笔记最欠缺的地方。举个例子:你写你走在路上,路上有行人,行人们有的在吃路边摊,有的在逛街,这时候忽然遇到大事,天上掉块石头会砸死你。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行人冲出来,一拳打碎了石头,原来这个行人是话梅超人,你的好邻居。怎么样,这个故事很无厘头吧?这种情况下,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你的好邻居话梅超人】,就属于【机械降神】,为了出现而出现。【当剧情无法正常圆满进行下去时,只能临时编排的救场人员】。而《盗墓笔记》就是这样。比如,为了【奇】,编写了【巨大的青铜门】,而无法自圆其说后,编写了【啊,我看见了终极!】。

为了【奇】而【奇】,显得做作,突兀,怎么办?于是靠感情戏来补,比如,卖腐,亲情,友情,总能从情感上打动你。于是会有人买账,因为人家小心窝被戳中了啦,好感人的啦。什么【禁婆,青铜门】,什么【九门提督,张家老佛爷】,我才不管是什么啦,我只关心小哥喜欢的是不是无邪,解语花是不是gay啦!所以我们也看得出,《鬼吹灯》在情感方面描写十分单薄,雪莉杨和胡八一的感情戏就像是组织上安排好的,悬念也不大,从【认识,误会,和解,结婚】,活脱脱的80年代故事片,纯洁又老套,毫无看点,十分无法吸引90后和00后。

而70.80后因为经历过那个一片光明的理想主义时代(其中包括早期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后来的蝎子王,盗墓迷城,劳拉等充满理想主义的冒险文化作品,和郑渊洁童话系列书,宝葫芦的秘密,小龙人,魔方大厦,甚至红白机的超级玛丽魂斗罗等等),所以可能对《鬼吹灯》里构建的虚虚实实的世界观和怪物十分吸引。因此其实我两部书都看过,但是对于叙事,《盗墓笔记》肯定占优势,因为作者知道粉丝要什么,他就给什么。

现在热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为什么起名叫《鬼吹灯》?

《鬼吹灯》白纸人那段为何被删减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电视剧正在热播中,剧中胡八一、王凯旋、Shirley杨、郝爱国、陈教授、楚健、安力满、萨帝鹏即将踏上寻找精绝古城的路程,而这路途凶险,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测, 那么结局是什么悲剧还是喜剧?谁活着?在原著小说里进入精绝古城有八个人,但只有四个人活了下来,活下来的是胡八一、王胖子、Shirley杨和疯了的陈教授。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鬼吹灯  用鬼币  军令如山  玩法  趣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