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治下有蓬莱,境内是没有登云山的。蓬莱仙境有登云山,证明建文帝已经登云成仙了。所以,邹渊、邹润叔侄身上就有非常特殊的符码了。邹渊绰号出林龙,邹润绰号独角龙,在梁山大排名时,邹渊反倒排在了邹润的后面。这也是隐喻侄子在叔叔之前先成了“龙”。但是,邹润这条“龙”只有一只角,是一条残龙。这也就意味着这条龙最终被赶出了龙庭,连年号都被褫夺了。

邹渊是出林龙,《水浒传》中的“林”是很有讲究的,是朱棣这辈人的符码。也就是说,“出林龙”是朱棣做皇帝的象征。邹渊,邹润叔侄的“邹”,其实也是“走”的谐音,是施耐庵在透露朱棣假装从海上搜寻建文帝的惊天隐秘。建文帝本来就在蓬莱仙山登云了,到哪里去找他呢?这样的天机,后来在打祝家庄时被进一步揭露。栾廷玉在祝家庄失火之前就从西北方向杀了出去,此后就失踪了。

施耐庵以孙立的“硬弓”暗示,这场类似于玄武门的夺位之战,个中细节也是大致相似的。《明史本末·燕王起兵》中评价道:玄武喋血而建成败,……燕既起兵,非帝杀王,即王弑帝。因而,《水浒传》中的“玄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一切故事都是因为“三月初三”这个日子而展开,“妖魔”也是因为玄武而粉墨登场。宋江在攻打祝家庄之前,特地安排孟康接替马麟监造战船,而把马麟调到了祝家庄前线。

同时,宋江还安排李俊、张横、张顺作为副将,攻打祝家庄。在最后一战前,还把阮小二从梁山调整过来,充当林冲的副将。打祝家庄需要战船、水军吗?这难道不是虚张声势,暗射建文帝已经如玄武门之变那样被干掉,然后假装出海搜寻吗?结语:《水浒传》故事充满玄机本回答只是点到为止,简略交代孙立及其所谓的“登州系”。梁山其实是没有派系的,因而,也不存在孙立被压制但却在后来的战斗中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因为孙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连带保住了兄弟孙新一家人,这样的结论恐怕是很难自圆其说了。假如孙立被压制而得到了补偿,那么,其他阵亡或者病死的好汉就活该被压制而又活该提前死去吗?孙立绝对不是被压制,既然他是“孙立”,又怎么可能排在地魁星朱武的前头呢?因而,续书不懂《水浒传》的深刻隐喻,不知施耐庵的重重玄机,胡编滥造,糟践天罡地煞,孙立、孙新一家最后还活着,其他好汉战死便是无稽之谈。

水浒传中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这就是顾老大,孙老二,为什么她们连个名字都没有?

水浒传中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这就是顾老大,孙老二,为什么她们连个名字都没有

《水浒传》中写了很多女性,偏偏是梁山上的三员女将没有大名,只有一个貌似表明其家庭地位的“小名”。而那些有劣迹的女性反倒有名有姓的,比如潘金莲、金翠莲、潘巧云、阎婆惜等等。施耐庵为什么这么写呢?梁山的三员女将为什么没有名字呢?古人怎样取名古人取名,一般都是到了学龄启蒙的时候取大名,也有叫取“学名”。取名时,一般包括姓氏、名、字,比如东坡居士姓“苏”,名“轼”,字“子瞻”。

名,是其在社会上的特称。字,是解释或者补充名的。苏轼的“轼”,出自《左传·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句,“瞻”与“望”的意思相近,是“轼”的解释或者补充。现在我们都把表示个人称号的信息叫做“名字”,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字”的概念。《水浒传》中,几乎所有的梁山好汉都只有名而无字,历史人物同样也极少提及他们的字。

这大概是因为书中人物众多,梁山好汉的星号、绰号一长串,每个人再加上个“字”就麻烦了。古代女子也有取大名的,比如班昭,字惠班。宋代女子也有大名,比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不过,这两个女词人都只有姓名而无字。大多数女子是不起大名的,一般就以家中排行名之,比如孙二娘、扈三娘之类。这样姓名大概可以归之为“乳名”或者“小名”。

小名或者乳名不仅女子有,男性同样也在其启蒙入学时有一个小名或者乳名。比如,李十二就是李白的小名,这是因为李白在他的家族字辈中排第十二位。一般到了启蒙年龄,有钱读书的孩子就得取名字了。没钱入学的,干脆就以小名加个姓氏,就是其大名了。孙二娘、扈三娘行几?孙二娘、扈三娘这两个姓名很像是家中的小名或者是乳名,小时候就这么叫,长大了也不再取大名。

不过,从书中看,这两员女将的姓名又不是因排行得名的。孙二娘应当是家中的独生女,因没有兄弟姐妹,孙老头就把张青招赘为婿,成为孙家的掌门。扈三娘倒是有一个哥哥扈成,即便是兄妹一起排行,也只能是扈二娘。那么,这二人是否也与李白一样,是按照家族同字辈姊妹的行序得名的呢?书中没有交代,或许她们叔伯家中也有女儿,然后分别得了孙二娘、扈三娘之名吧。

遗憾的是,从后来的情节来看,施耐庵没有这个意思,孙二娘、扈三娘的名并非是按照家族同辈女性的行序而得的。顾大嫂为何是“大嫂”?母大虫顾大嫂是小尉迟孙新的老婆,孙新还有一个哥哥孙立,孙立的老婆是乐和的姐姐乐大娘子。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二嫂,偏叫做“大嫂”。大概顾大嫂并非是孙家人所称,而是孙新的朋友们叫出来的。

孙新只有兄弟二人,家人不可能称其为“嫂”,更不可能称其为“顾大嫂”。书中介绍,解珍解宝被毛太公陷害,入了死囚牢。兄弟二人在狱中认识了孙立的大舅哥乐和,便请乐和告知顾大嫂来相救,解珍说:“我有个姐姐,是我爷面上的,却与孙提辖兄弟为妻,现在东门外十里牌住。他是我姑娘的女儿,叫做母大虫顾大嫂。”原来,“顾大嫂”在娘家就叫开了。

大嫂,原本是已婚女性才有的称谓,尚未嫁人,怎么就叫人叫做“大嫂”了呢?看来,顾大嫂这个称呼还真的很奇怪,很有些讲究了。那么,施耐庵这样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数字为大名确实有轻蔑的意思前文所述,李白叫李十二,这是家族中的名字。好在李十二是望族,启蒙后有了大名,文人好友之间再呼其小名,是很雅致的。但是,很多底层百姓长大以后便不再取大名,一直就以小名名之。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至少可以说明,没有大名的人,恐怕没有读过书,或者没有进入过私塾学堂。《水浒传》中,有很多这样的底层百姓,他们是没有大名的。比如,东京大相国寺附近的那帮泼皮,为头的两个就叫张三、李四,他们的绰号也很低俗,分别叫做过街鼠、青草蛇,与其大名很匹配。林冲在沧州牢城遇到了昔日救助的李小二,也是没有大名的下层人。

梁山上阮氏兄弟也是以数字做大名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兄弟生活状况不太好,也没有读过书。而且,石碣村不像东溪村,好歹有个学究,可以给其个学名。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之前还存在,农村小孩起名,大都是寨子里有点墨水的人,按照家族字辈免费提供取名服务。阮氏兄弟既没有文化,也不出去混江湖,一直用小名也就不奇怪了。女性以家中排序而得的小名,也是其终身大名,同样有蔑视女性的意思。

宋代对女性比较尊重和宽容,所以,很多女性是有大名的,尤其是自小受到文化教育的人。而没有大名的女性,却不一定享受这种待遇。不过,《水浒传》中的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却没有轻蔑的意思,而是作者另有所指。梁山泊三员女将很另类水泊梁山总共108将,一概被称为“好汉”,显然,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不属于“好汉”之列,她们是梁山中的另类。

于是,施耐庵别出心裁,按照三员女将的年龄顺序,给她们各自取了个大名。这就如一个私塾先生给女学童取名字一样,施耐庵给了她们应有的地位,她们也是上应星辰的“好汉”。所以,顾大嫂为长,是大姐,孙二娘是二姐,扈三娘便是三妹了。宋江称扈三娘为“贤妹”,也是表明扈三娘在梁山女将中年龄最小,恰好符合“三娘”的大名。

这几员女将因施耐庵的特别取名法,反倒显得提高了地位,在梁山泊与男人们享受同样的“好汉”待遇。而《水浒传》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女子,反倒是遭到了施耐庵的批判甚至于贬低。潘金莲、潘巧云据说是为了鞭笞张士诚手下两个姓潘的判将,金翠莲则是潘金莲的前身写照。阎婆惜、白秀英这两个女子则是风月场上之人,为标名挂牌,自然得有姓名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顾大嫂  水浒  qq  QQ  武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