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自己也学点儿,偶尔嚎两嗓子也可以解解闷。所以他们就要继续学习“乐”。真到了领兵去打仗的时候,总不能空着手上前硬掐吧,怎么也得配上把狙吧。所以他们还要学习下“射”。怎么说好歹也是贵族的身份,出门、打仗怎么也得配辆车。宋国的主帅华元在和郑国打仗时,司机直接就把战车开进了敌营。这可比把车开进了王宫里危险得多了!有鉴于此,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习一下“御”。

学习这么多的东西,光凭脑子记恐怕也不行,怎么学的时候也得记个课堂笔记吧。需要管的事儿太多,怎么也得有个工作记录吧。所以他们还要继续学习“书”。打仗赢了要论功行赏吧,要收的租子都交了多少啦,这一切是不是都要算一下?自己分封出去的地还剩下多少啦,是不是需要去丈量一下?所以他们还要再学习“数”。等到他们这一套都学完了,他们说自己不是文武全才,你信吗?秦国的情况则与他们不同。

从商鞅变法之后,权力就集中到了秦王手中。君主手下的大臣们,最好权力越分散越好。尤其是军事和治国的权力不能集中到一个人的手里。白起是从军队底层做起的,那些治国方面的事物有其他文臣来做,所以白起只能乖乖地去领兵打仗。当他拒绝领兵出征的时候,也就他到了终点的时候。【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出现过权臣篡位的事?

春秋战国距今较远,周天子分封众多诸侯国,像周初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还有接收周天子管辖的许多封国、方国,我们又常说八百个诸侯国,反正那时封国很多,被灭国、被篡位、国王被赶走等等现象也有,只不过那时情况有些乱,史料少,诸侯国小,影响力小,我们有些不了解。到战国时期基本剩下七个大国了,而赵、韩、魏三国就属于把晋国给瓜分了,权臣篡权。

晋国国王姬姓,晋文公重耳曾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来晋国大夫智、范、中行、韩、赵、魏六氏势力大,又互相争斗,范氏、中行氏出局,赵、韩、魏三氏又联手消灭智氏,三家做大把晋国瓜分。田氏代齐,周初,姜尚被封为齐地,建立齐国,后来陈国公子陈完到齐国,改为田氏叫田完,田完后人势力壮大,取代了姜氏,成为齐王。司马穰苴、孙武都属于田氏。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如何报复残害太子的小人?

汉武帝6岁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29岁才有的长子刘据。相比较十几岁就做父亲的其他帝王们而言,汉武帝可谓是“老来得子。”因此,武帝备感欣慰,加上同卫子夫正处于浓情蜜意之期,所以没多久就确立刘据为太子。但是,由于汉武帝在位时间太久,以致于刘据已过中年,并且儿孙满堂,却于皇位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如此一来,必然会“夜长梦多”、横生变故。

原因很简单,汉武帝不止刘据一个儿子,而围绕皇嗣位置的竞争向来残酷无情。更何况,自从舅舅卫青去世后,刘据背后的势力在逐渐瓦解。所以,表面上看,刘据的太子之位安若磐石,实际上是危如累卵。好在汉武帝总是以一副“非刘据不传位”的姿态示人,如此才阻挡了一部分人觊觎的目光。然而,汉武帝真的是非刘据不传位吗?其实未必。

(汉武帝剧照)汉武帝的儿子概况汉武帝一共六个儿,即太子刘据、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少子刘弗陵。其中刘据为皇后卫子夫所生;刘闳为王夫人所生;刘旦、刘胥同为李姬所生;刘髆为李夫人所生;刘弗陵母为赵婕妤。其中,在汉武帝众子当中,齐王刘闳英年早逝,刘弗陵尚年幼,所以其他人都有角逐太子之位的资格。

因此,各个蠢蠢欲动、蓄势待发。特别是武帝晚年,属昌邑王刘髆的实力最强。因为他有两大靠山,一个是舅舅、二师将军李广利,另一个就是丞相刘屈氂。李广利被汉武帝委以重任,刘屈氂则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也就是汉武帝的侄子。但刘屈氂同李广利如死党一般,走得最近。(卫子夫剧照)而此时的刘据倒显得形单影只,实力单薄,原因是:一、舅舅卫青已经去世;二、母亲卫子夫年老色弛,已不受汉武帝宠幸;三、姨夫公孙贺一家及卫青一部分后人均获罪被诛。

所以到最后只剩下一些忠实敦厚的朝臣还能勉强为刘据呐喊站队。既然刘据陷入孤立无援,那么遭人算计已成必然,而汉武帝的态度犹为重要。汉武帝的态度刘据之所以遭人算计,其实同汉武帝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为汉武帝连年征战、四处用兵,加上个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刘据主张还百姓休养生息,停止对外的扩张。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之怒  打仗  战国  大臣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