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当当政的时候,司马懿在一线与诸葛亮作战,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基础,在军队里培育了大量的司马家的人,可以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有了造反篡位的基础了。是而魏国忠良殆尽,而朝堂文官武将受曹氏亲贵排挤又都站在以司马懿为首领的司马家身边,故而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御,司马懿没有主动采取进击的手段,却得到了做好的局面。

司马懿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反心?

司马懿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反心

司马家,是个大家族,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老二。字仲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才,野心也不是一天养成的,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权力的增强,随着皇室的衰弱,司马懿的野心也一天天的膨胀起来。在曹操当政时候,司马懿并不显眼,大概是枭雄看枭雄,曹操对司马懿很是警惕。

司马懿也很低调,当孙子,曹操晚年才逐步显露,职务是丞相长史(秘书长)在曹丕当政的时候,司马懿是好臣子,受到曹丕重用。司马懿为向乡侯,领兵五千,录尚书事,已经掌握兵权了,但很少。但在曹丕死的时候,却已经是辅政大臣,核心领导了、司马懿为舞阳候,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已经可以单独开牙建府。有了自己的班底和私属官员。

这个时候司马懿也没有反心。当上宰相大概是司马懿当时的想法。曹睿当当政的时候,司马懿在一线与诸葛亮作战,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基础,在军队里培育了大量的司马家的人,可以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有了造反篡位的基础了。但这个时候司马懿也未必有不臣之心。但曹睿去世以后,司马懿的心态已经转变,但还没有彻底转变。他在等待机会。

应当说,曹魏皇帝的短寿给司马懿创造了机会 。曹睿死后,曹魏宗室后期已经没有杰出的人物,随着曹真,曹休等人去世,司马懿已经牢牢控制了曹魏朝政。曹芳当皇帝的时候,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

军事失败使得曹爽脸上无光,也让司马懿看清曹魏宗室的虚实,这时候司马懿已经有不臣之心了,曹爽的行为加速司马懿的行动,曹爽,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自己与心腹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曹爽目中无人,已经是人神共愤,但司马懿装病赚曹爽,高平陵之变(这一点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说了)彻底诛杀曹爽满门,曹芳被迫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

司马懿是什么时候对大魏有想法的?

司马懿是什么时候对大魏有想法的

  从来大臣有反心,必然是立下赫赫战功得胜归来。基于这条理论,司马懿的的人生阶段可以分为自保和进击两段。孔明死之前,司马懿任何策略都可以看做是在自保,所以对内对外他都是采取的防守姿态。对孔明的进攻采取拖字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主动挑战;对曹丕曹睿采用顺字诀,从不表露锋芒;对曹氏亲贵采用退字诀,从不当面冲突;对魏国忠臣采取耗字诀,每役都让他们冲锋在前。

是而魏国忠良殆尽,而朝堂文官武将受曹氏亲贵排挤又都站在以司马懿为首领的司马家身边,故而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御,司马懿没有主动采取进击的手段,却得到了做好的局面。孔明死后,司马懿自觉狡兔死,走狗烹。而这个时候掌管大权的却是曹爽这个年轻的曹氏亲贵。曹爽虽然功劳比不上当年的曹操,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却是比之曹操更甚。

三国时期,难道魏国就找不到司马懿那样的人了吗?

三国时期,难道魏国就找不到司马懿那样的人了吗

大凡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历练,不经岗位历练,怎么能成为岗位技术能手呢?同理,那些政治家、军事家也不是天生的,都要历经后天的经历历练,才逐渐成熟形成的。当然,我们还是应该肯定人在某方面的天赋的,但更多的天赋还是经过后天努力经历取得的。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最后之所以能成为独掌曹魏大权的权臣,也是经过他一翻历久弥新的辛苦岗位经历历练而成的。

曹操时候的司马懿,在朝只是个中下官职,曹操推行唯才是举,社会各方面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才能,就能被征用。那时的朝堂人才济济,也根本显不出司马懿,恐怕司马懿连半点篡弑的心都没有,只有一心干好本职。不过就是这样老实巴交地为曹家低头做事,曹操还是发现了司马懿的特异之处,“鹰视狼顾”。临终曹操特别交待曹丕,司马懿不可大用。

曹丕上位后,应门族士伐的要求,推行九品中正制,破坏了“唯才是举”,朝中人才来源渠道变窄,只有士族官贵们才可入仕,庶族以下百姓就很难做官了。如此曹丕吃曹操遗留下的人才老本,曹睿也吃,朝中新进有德才的人才很少,曹操留下的人才也大部老去,就连后来出现的邓艾、钟会等也是司马懿从下层中发现提拔的。就这样一向不显眼的司马懿也逐渐凸显,曹丕忘了老父教导,开始重用司马懿,曹睿朝人才更是调零,出将入相,把司马懿更是历练得炉火纯青。

司马懿也表现得正直果断,在朝堂树德树人,居功不骄,低调行事。到曹芳时,司马懿在朝把握得更是进推自如,老谋深算,通过自己多年在朝的为官经历,深深懂得如何才能在朝永保不败。他以退为进,迷朝臣,挟太后,赚曹爽,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此曹魏大权牢牢被司马氏所掌控。“三马拱槽”,曹操生前最揪心的梦境就真的出现了。

为什么东汉末年的曹魏政权,被司马懿轻而易举的篡权成为了司马家的天下了?

这种题?比写论文都难!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如: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

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

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但在曹芳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这种情况似乎是国家政权进一步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此在一方面乃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却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

这就为中央豪门士族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人脉基础,每一个王侯将相的家族之间盘根错节,相互之间都有必然联系,你儿子在我手下,我女婿是你主簿。所以,当司马懿废除曹爽势力的时候,曹操、曹丕、曹叡们的大臣几乎集体沉默,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有心替曹家鸣不平,他们的子女不干,子女的子女更不敢干,一切都服从于顺理成章了。这就是司马懿能够夺取曹家政权的最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曹丕所施行的政治制度就是为豪门士族发展而设立的,或者是被篡改利用了!导致皇权岌岌可危,当然这就不是曹丕所能够预料到的了。


文章TAG:fpVmVghEFb  司马懿  魏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