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但也有人指出,当时应该是两种黑人都有了,只是中国人对两种黑人不会区分,所以统称为“昆仑奴”。(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祇》)早在先秦时期,有“僬侥”(矮黑人)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黑人在中国境内。之后有关记载不多,但从印度的史书可以侧面印证中国一直有接收黑奴。大量的记载是在唐朝时,“昆仑奴”的说法出现,昆仑奴在上层社会流行一师。

昆仑奴一是来自奴隶贸易,再者来自外国对中国的朝贡,还有一部分是作为战利品被掳掠到中国,也有少部分是跟随外国遣唐使到中国后留在中国。昆仑奴也多存在于中国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所以境内依然存在有“昆仑奴”。但明清时期,随着“海禁”和“闭关锁国”的颁布实施,数量减少,渐渐销声匿迹。

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两昆仑指的是什么?

谭嗣同的

谭复生(嗣同,号壮飞)先生《狱中题壁(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第一句话“望门投止思张俭”的意思是指被同乡或变法同仁出卖。第二句话“忍死须臾待杜根”的意思是在解释并不出逃的原因。第三句话“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话非常明显是被改动过的,如果看不出来则属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尚未入门,还需要勤加努力读书学习。

第四句话“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是指罪名还没有判决下来,无论是生是死都不惜为国捐躯。“两昆仑”并不是用于自诩或自比,“昆仑”是指死亡或者牺牲。这首诗的成诗地点是在监狱里,根据诗意推测当时壮飞先生是知道被同乡出卖一事。网络百科说“此诗是谭嗣同死后,由刑部狱卒从狱中传出。“并且记载了一首据说未曾改过的原诗:“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

“昆仑奴”是何种人?为何能让唐朝贵族们爱不释手?

“昆仑奴”就是我国史料记载的黑人,跟昆仑山那个昆仑没关系。这一点上在《旧唐书》上有明显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是占城的别称,占城就是现在的越南一带。越南往南,那就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一带了,当地土著,的确是深色皮肤的矮黑人。昆仑人当然就是指的这些地区的原住民。既然叫“奴”,一般还是要理解为奴隶,连起来理解,就是来自昆仑地区的奴隶,“奴”字在唐代应该还有别的字义,可以当做昵称,比如李白就曾经给孩子起名叫做“明月奴”。

考虑到“物以稀为贵”,这些昆仑奴在大唐是稀有品种,贵族豢养奴婢,假如与众不同,一定也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如此说来,这“昆仑奴”的称谓也带有少许昵称的成分,倒也是情理之中。几乎与大唐同一时间段,阿拉伯帝国也在中东地区兴起,他们的势力抵达东非时,掠奴也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考虑到当时的两大文明还曾经用直接的战争方式掰过手腕,所以黑奴从西方传到大唐的路径也比较顺畅。

相比来自南方的昆仑奴,这种黑奴的来源数量要更少,比如来自东非桑给巴尔的"僧祇奴",但哪里又有那么多懂行的主人家,因此这“昆仑奴”的称谓应该是一种对黑奴的统称,而不管你是不是来自于“昆仑”。盛唐时期,唐帝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非常频繁,长安是一座极其国际化的城市,在大街上没有外国人溜达反倒是稀奇事,达官显贵也以蓄养昆仑奴、新罗婢为荣。

来自半岛的新罗婢大概意思相当于今时今日的菲佣,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同样,昆仑奴的好口碑也是得益于他们的踏实肯干,根据现代科学的反馈,这个族群的智商的确也不高,表现的对主人非常忠实,跟现在走在大街上的富二代身后跟着俩戴墨镜的黑人保镖意思差不多。除了以上优点之外,在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裴铏所著的《昆仑奴》中,也描写过这样的一名昆仑奴,他身怀绝技,能背负着主人翻墙跨院,私会妹妹,是一等一的轻功高手。

按个头论,恐怕这位名唤“磨勒”的昆仑奴应该是来自非洲。《太平广记》里记载的昆仑奴则普遍精擅水性,有位太守就喜欢带着他家的昆仑奴泛舟海上,一高兴就把手中的宝剑扔到海里,然后昆仑奴就会一个猛子扎进去捞上来——抛去这位太守老爷的恶趣味不谈,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这位才是真正从东南亚引进的正版昆仑奴。直到今天,在东南亚一些海岛上还居住着这样一群土著矮黑人,他们以深海猎鱼为生,无论从下潜时间到距离,在没有辅助设备的前提下,连专业的潜水运动员都要甘拜下风。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昆仑  三剑豪  侠客  职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