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从努尔哈赤崛起到称霸关外,主动权其实一直都在明朝手中,是明朝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失误,才给了努尔哈赤做大做强的机会。但是如果努尔哈赤遇到的是永乐皇帝朱棣,那么结果就只会是努尔哈赤被消灭了。朱棣的皇位就是打出来的,虽然努尔哈赤是位不世出的军事家,但朱棣也是位不世出的军事家,像朱棣这种级别的军事家作战,基本不会出现失误,在双方都不出现失误的情况下,那么朱棣即便是跟努尔哈赤打消耗战,努尔哈赤也最终必败无疑。

清军在入关后5年,满八旗仅有男丁5.5万多人,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兵最多只有6万人。而在朱棣时期,明朝的人口就有6000多万,在他北征蒙古的时候动不动就出动了50万大军,如果由朱棣去攻打努尔哈赤,不说出动50万,出动20万是不在话下的。而且朱棣时期的明军非常善战,不说靖难之役朱棣能从北京一直打到南京,即便是后来五次征讨蒙古,也是每战必胜。

如果“瘸子帖木儿”大帝没死在征讨明朝的半路上,谁能胜得下来?

埃米尔·帖木儿是中亚地区碣石一个封建城主,依靠过人的聪慧才智逐渐形成由城主发展壮大成为称霸称雄中亚地区的大帝国。帖木儿与明朝不是没有交手的机会,可惜都是以失败告终,再给明太祖的上书中皆自称为臣。当明朝刚刚经历靖难之役,自认为实力已经壮大的帖木儿趁着朱棣忙于肃清国内政敌借机宣布统帅20万大军出征大明,不幸死于路上。

满洲八旗是落后的奴隶制国家,是怎么能打败先进的大明王朝的呢?

乍一看,设问够牛的,脑洞不是一般的大。第一,满洲八旗不是国家,而是国家军队。遍观历史典籍,愣是没有找到这个国家,难道是凭空出现的,亦或者意有所指?第二,满洲八旗确实是军事制度的一种,而非国家性质的另一种称谓。据记载,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随清朝灭亡而消逝,前后存在有数百年时间,深刻影响了清朝的军事发展。

第三,即使把满洲八旗拆开来看,也不是所谓的国家概念。其中,满洲是改过的族名,八旗就是它的军队了。由此,作为引设前提,未免有失它的本来面目,顺带有些不妥吧!当然,为目的服务,搬弄显得无可厚非,就不必刨根问底了。且说“八旗制度”以前,努尔哈赤早就起兵了,致力于女真各部的统一,以摆脱明朝的分化之策。彼时,女真社会是部落联盟形态,各自为战,相互争霸。

其后果,既获取了明朝的赏识,又求得了赏赐庇护,更实现了保境安民的需求。如此,女真各部与明朝之间,大多时间相安无事,互通有无。时至努尔哈赤崛起,建立八旗制度,女真社会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奴隶制,实行起了所谓的“八王共治”政体。待“后金”政权建立,这种体制被彻底定格了下来,并行之有效。以至到了皇太极时期,即使做了各方面的改革举措,也没能改变八旗的基本框架。

随后,“后金”变大清,女真改满洲,满洲八旗正式出炉,成了清朝军事力量的代称。这样,满洲八旗与明朝的战争,或许并不是落后与先进的战争。一来,满洲八旗属于逐渐进化的一个军事制度,从部落联盟制到贵族奴隶制,最后到封建帝制。其中,它们之间的“松锦之战”,恰恰就是清朝封建化后的一次大规模交锋,以明朝惨败而收场,彻底奠定了清军入关的必然趋势。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提起锦衣卫,大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甄子丹出演电影的《锦衣卫》里武功高手形象。他们沉默寡言,冷血残酷,武功高绝,以一当百,忠于皇上,既是特种兵,又是高明的间谍。 翻开史书,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政权——大明。在崇祯17年准备灭亡之时,却没见这些锦衣卫高手出来捍卫大明王朝。那段危急万分的时间,锦衣卫们去那里了呢?干了什么了呢?让笔者带大家重回那个大夏将倾的年代吧。

大家紧跟我的文字,脑海浮现相同的画面。 甲申之变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丙申,整个京师刮起大风,狂沙漫天,白日黑如夜晚。辛丑夜晚,有人听到南京大明祖坟孝陵鬼哭哀嚎。 种种预兆仿佛在宣告大明气数将尽。第二日,大风凛冽,天色灰暗,志得意满的李自成率领大批农民军,从刚攻陷的宣府镇出发,一路铺天盖地的朝居庸关涌来。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征途  大明  截图  智谋  打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