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从傅士仁和糜芳投降东吴以及孟达和刘封见死不救、拒发援兵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东吴此时出了一个满腹才学深藏不露的陆逊,更是给了关羽致命的一击。一个刚刚出道没有丝毫名气的陆逊,关羽岂能放在眼中?关羽出兵迎战曹军之时,凭良心说并没有放松对东吴的防范,各种防御措施他也是一一作了精心的安排。但一来陆逊的军事才能远在他之上,二来东吴将士对刘备集团多年的怨愤已经到了一定要至关羽于死地的程度。

东吴对关羽后方的一个突袭,顿时令他大乱,再然后就是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关羽被俘后,没有出现像曹操那般的优待俘虏,没有把他搞搞捧起。孙权只问了他一句话:降还是不降!关羽最终的傲气在此断送了他的生命,到他这种傲气性格牵连的还有他的儿子关平、周仓,以及整个的荆州人马和蜀国的命运前途。正是因为他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使得本来攀上巅峰状态的蜀国,由此元气大伤并最终衰落下去!。

如果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且认真对付魏国,能赢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兴奋。阿呆可以肯定的说,曹操没戏了。如果蜀汉与东吴合并,曹魏的麻烦真的大了。所以说,曹操宠爱关羽是对的,关羽在关键时候破坏了孙刘联盟,给曹操送了一个超级大礼包!第一、蜀汉与东吴合并,那就与曹魏初步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局面。以秦岭和长江为界,分而治之。魏国不敢贸然过江,过得了江也站不稳脚。

西边的蜀国一北伐,魏国就紧张。东西两头,首尾呼应,曹魏很难受。第二、蜀汉与东吴合并后,第二步就是东边虚张声势,假意进攻。西边蜀国北伐,占领关中,守住潼关。切断魏国与西凉的联系。整个西北将会落入蜀国手中。第三、魏国被压缩在中原地带。以黄河与长江为界了。黄河以东,长江以北,是魏国的范围。魏国已经处在包围圈之中了。

第四、此时的蜀汉与东吴联合国,拥有肥沃的江南和四川盆地,也拥有广袤的西北。稍微平静地发展几年,便是军粮充足、战马充足的。魏国是无坚可守的,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抵挡不住西凉的快马弯刀的。第五、魏国投降。抵抗是没用的,最终还是会灭亡,不如投降。这样天下避免战争,百姓安定。大势所趋,没必要负隅顽抗。第六、恢复汉室。

关羽在荆州被孙权杀死,吴国将首级送到魏国,曹操为何给予厚葬?

东吴杀了关羽,然后把关羽的首级派人送给了曹操。曹操见了关羽的首级,那可真是百感交集啊。想当年关羽和刘备失散,关羽被曹操所获。曹操对关羽那是无比的敬重,赏金封候关照至微,奈何人各有志,关羽忠义贯古今,知道刘备下落之后还是拍马走人了。刘备成了气候之后取得益州,关羽位列刘备麾下五虎将之一,统领荆州。这一时期的关羽和曹魏激烈对抗,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他和曹操后方的叛将孙狼遥相呼应,吓得曹操几欲迁都。

正在关羽和曹仁在樊城决战的时候,东吴吕蒙从背后下了黑手,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正是这样一个高官厚禄留不住,屡次威胁曹操的关羽,曹操却为何命人给关羽的首级配以躯体厚葬之?一、曹操此举是做给自己人看关羽关二爷为什么受到后世的敬仰,为什么历代帝王都很抬举他,答案是不言而喻,不是因为他的武艺高,而是二爷的为人处世高,提起这个,他一直就是中国古代忠义的代表人物。

那么,关羽的忠义可以说是曹操成全的,曹操比谁都清楚,虽然在战场上刀兵相见,那叫做各为其主。打心眼里,曹操一直很敬重关羽的为人。对于曹操这种身份的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他的部下能够象关羽一样,对他忠心耿耿。曹操也知道,自己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到他下边的人。所以曹操必须把关羽这个模范树立起来,希望忠义的种子能够在曹魏传播开来。

二、曹操此举同时做给天下人看东吴杀了关羽取得了荆州,狡猾的孙权深知刘备会来报复,于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送给了曹操,意思是为曹操杀了关羽,想嫁祸给曹魏。孙权的这一套小把戏,岂能逃过曹操的眼晴。曹操把关羽厚葬之,明摆着向天下表明此事与曹魏无关。曹操只此一招就轻松的化解了孙权的诡计,等于把这个烫手山芋又抛给了孙权,还落得一个敬重英雄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吴大都督吕蒙带徐盛丁奉和魏国的吕虔文聘李通对战,哪一方会赢呢?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双方只有吕蒙我们熟悉一点,其他五人知名度皆不高,先来了解一下双方武将,再做评价。吕蒙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吕蒙是这六位武将中知名度最高的,也是我们所最熟悉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吕蒙也是首位建议斩杀关羽夺取荆州的将军,在表面上他对关羽百般交好,暗地里在关羽攻破樊城后立刻上书:本人多病,对外宣称带病在身需要会建业,这样关羽就不会防范我肯定会分出部分兵力离开,这时候就是擒获关羽的最佳时机,最终靠此计拿下荆州斩杀关羽。

徐盛陈寿: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东吴有江东十二虎臣,徐盛正是十二虎臣之一。在曹军攻打东吴时孙权跟徐盛前去应战,不过当时突遇大风,东吴战船被刮至岸边,熟知曹军陆战出名,东吴只有徐盛敢于下岸厮杀,最终可溃败敌军并安全离开。丁奉张布: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丁奉跟随东吴征战一生,前后经历了吴国的四位国君,可谓是一生经历了三国的兴衰。其中关于他的故事在史书上也记录比较少,其中有个记载的比较出名的战役就是雪夜奋短兵,在曹魏进攻东吴的时候,丁奉带领3000人独自离开,因为当时正值寒冬,丁奉建议脱下棉衣速度行军,最终大破敌军。文聘曹操:仲业,卿真忠臣也。文聘原本时江东刘表手下,后来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后才跟着曹操,一生屡建奇功。

文聘此人谋略可以说是不在五子良将之下,只能当时曹操手下将领太多,其中有一次孙权率领五万人马围攻文聘,但是吴军二十天都没有大破城门,最后只能无奈离开,而这时的文聘出城追击最终大破吴军,可以说时跟张辽的合肥之战有得一拼。吕虔卢弼:文聘在江夏数十年;杜畿在河东十,在并州、冀州二十余年;吕虔在泰山十数年。皆久于其任,当时信任郡守、刺史如此。

大家对于吕虔可能不太熟悉,他也是曹魏将领,但是一直从事的都是后方工作,其中在各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在征讨吕布中他射杀吕布部下,追杀刘备时跟李典同为先锋,在赤壁之战中掌管水军后军。李通陈寿:李通、臧霸、文聘、吕虔镇卫州郡,并著威惠。李通此人的才华被当时的各大将领给掩盖了,在张绣兵变后曹操攻打张绣,但是刘表支援张绣,曹操最后只能御驾亲征,此时李通率部下投诚,并且最终击败张绣。

在官渡之战中,更是有袁绍和刘表让部下偷偷前去拉拢李通,但是无论提出什么待遇,最终都被李通拒绝,并且表示自己只忠于曹操。以上是六人简介,这时候要判断孰强孰弱应该不难了吧,我觉得应该是曹魏阵营获胜的几率大一些,因为东吴虽有吕蒙和身为十二虎臣的徐盛,但是在陆地上是曹军的强项。并且这三人后期皆在江夏镇守以防东吴,由此看人三人水战并不会太差。

为什么三国里吕蒙偷袭关羽被认为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姜维数次北伐大伤元气却没人这么评价?

说吕蒙偷袭荆州缺乏战略眼光,那是我们站在蜀国的角度看的。站在吴国的角度,偷袭荆州,是一险棋,但绝对赚大了。以吴国的实力,想统一全国太困难了,守住江东江山是基本。江东处于长江中下游,战略上并不易守。处于中上游的蜀国对它的威胁比魏国更大。关羽占据的荆州一部,就是悬在吴国头上的一把刀。通过偷袭关羽、获取荆州,孙权那边巩固了自己的国防安全,还获得了大片的土地。

而蜀国还要对付魏国,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最终吴国占据了荆州,杀了关羽,吴、蜀两国还是继续结盟对付魏国。蜀国吃了大亏,而吴国则占了大便宜。姜维数次北伐,历史上对此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很多人认为姜维的穷兵黩武,导致了蜀国的衰败。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就对姜维的做法有很多批评。这是陈寿在姜维传最后给的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吕蒙  钟会  魏国  影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