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河南很多遗迹都深埋地下,有的甚至深达几十米,无法考证,所以很多书籍对中州的描述与今天的现状差异巨大!个人觉得应对河南进行重点勘测!至于说炎黄故里在哪里,其实不必争,可能都对,炎帝作为天子称谓传三十六世,黄帝作为天子称谓传十世,根据上古,一帝一迁都,甚至一帝几迁都,炎黄故里恐怕有几十个之多!。

炎黄之战主要内容

炎黄之战主要内容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就是说,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神异,出生70天就会说话,从小脑子就特别好用,是一个超级神童;长大后德行敦厚而又反应敏捷,非常聪明,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智慧极高而又德行敦厚,就是黄帝的基本特征。“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这就是要交代一下黄帝所处时代的基本背景。

《索隐》说,“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这就是说,轩辕(也就是黄帝),并没有与尝百草的神农(也就是炎帝)处于同一个时代,更没有对尝百草的神农发动战争。他实际上生活在尝百草的神农的后代执政的时代。如果说尝百草的神农相当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话,黄帝所处时代的神农,就相当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了。这个末代神农,德行很差,导致了严重后果——“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地方诸侯混战,老百姓的生活非常悲惨,而末代神农也没有能力平定这些混战。

“暴虐百姓”这四个字,特别值得注意。在中国文化的民本价值观中,执政者的执政合法性来自于老百姓生活幸福,如果老百姓生活悲惨,执政合法性就会丧失。比如,《尚书》说“民惟邦本”(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论语》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如果老百姓的生活都很穷困,执政者就会失去天命),《春秋繁露》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老百姓不是为执政者而存在,执政者是为老百姓而存在),都是在强调这种民本价值观。

末代神农的德衰,其实可能有很多种表现,比如他本人荒淫、懒惰、自负等等,但是《史记》没提这些,就提了“暴虐百姓”,按照民本价值观的文化传统,实际上就否定了末代神农的执政合法性。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末代神农的执政合法性还存在的话,黄帝不就是反贼了吗?一个反贼,还有资格做中华文明的始祖吗?“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在这种情况下,轩辕(黄帝)才训练军队,以讨伐那些作乱的诸侯。

“于是”“乃”“以”,这三个连接词,很值得玩味,透露出了《史记》为黄帝的战争行动正名的味道。“于是”,强调了黄帝的战争行动是在末代神农执政合法性丧失(“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正当的战争目的——拯救百姓。“乃”,强调了黄帝的战争行动是不得已而为之。“以”,强调了黄帝的战争行动最初指向的对象是互相侵伐、暴虐百姓、扰乱秩序的那些诸侯,并不是末代神农本身。

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炎黄故里是哪个城市?

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炎黄故里是哪个城市

据《傩书》记载,炎帝丶黄帝就是个称谓,而不是具体指某个人,华夏子孙常提的炎帝,其实是帝号神农的那位炎帝,据说,神农炎帝,生于秦岭,定都于今天的河南,葬于湖南炎陵!据说在神农都城,即今天的河南某地,至今还有个神农炎帝的衣冠墓!我们说的黄帝,是指帝号为轩辕的轩辕黄帝,据说他生在冀北,定都于范城,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区,战胜蚩尤后,移都至今天的黄河中下河平原,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区,不久后就登仙了,据说葬于桥山。

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河南很多遗迹都深埋地下,有的甚至深达几十米,无法考证,所以很多书籍对中州的描述与今天的现状差异巨大!个人觉得应对河南进行重点勘测!至于说炎黄故里在哪里,其实不必争,可能都对,炎帝作为天子称谓传三十六世,黄帝作为天子称谓传十世,根据上古,一帝一迁都,甚至一帝几迁都,炎黄故里恐怕有几十个之多!。


文章TAG:之战  阪泉  炎黄  交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