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皇帝授予将臣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我们经常把“符合”一词挂在嘴边,其实这个词语就从“虎符”这来的,是说虎符的使用方法,两半之间有一个扣合机关,不同的虎符机关不同,两片虎符必须严丝合缝扣合在一起,达到“符合”标准,才能调动军队。

在古代,玉玺跟虎符哪一个比较重要?

在古代,玉玺跟虎符哪一个比较重要

古代帝王的凭信,一般有玺、符、节三种。玺在先秦以前,所有大小贵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但秦始皇以后,玺就成了帝王印信的专称了,而也只有帝王的印信才能用玉制作,故称玉玺。符符有两种,一般是做成嵌合的两部分,分执一半,作为凭证。一种是使符,用来除授、分封用的,比如分封诸侯王的时候,也会剖符,皇帝和诸侯王各自拿一半,用来作为凭证。

使符通常会制成箭形,一般是竹子做的,上面会镌刻篆文。另一种是兵符,用来发兵用的,由皇帝授予出兵的大将,也是一边执一半。兵符通常会制成虎型,故兵符也被称作虎符。虎符的形制是六寸长,上面用银蜡文,铜制,取“同心”之意。节节是朝廷派遣使臣是给予使臣的凭信物,一般是以竹子作柄,八尺长,以牦牛尾编织成装饰物,成九折,做成竹子形状。

中国古代皇帝具体是如何用虎符控制兵权的?

中国古代皇帝具体是如何用虎符控制兵权的

虎符,古代兵符的一种,是用来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秦汉已经形成完备严格的使用制度。一般都是用铜浇铸成虎形,为了便于携带和隐藏,所以都十分小巧,约八到九厘米长,背上及胸腹部都刻有铭文。比如在西安市郊出土的秦杜虎符上面就刻有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说,这是调动兵马的信物,右半边在帝王手中,左半边在古时候名为杜地的将军手中,凡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就需要两块兵符合在一起,才能派兵。由此可见,虎符被分为两半,右半留存帝王手中,左半发给地方官员或领兵的将军,需要调动军队时,帝王将右半授予主帅,并由使臣验合方能生效,"符合"一词也就是这么来的。

通过这种手段,能有效的防止假传军令。并且,虎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更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之所以这个调兵凭证以虎为形,其一是因为虎乃百兽之王,威武霸气;更重要的是,传说中,虎一直追随于龙,而古代帝王通常自称真龙转世。据《史记》所载,战国时期,秦国围困赵国国都的时候,魏国公子忌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窃得魏王虎符,夺取了晋鄙的指挥权,才能引兵破秦,救了赵国。

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君王是如何防止将军造反的?

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君王是如何防止将军造反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毫不觉察,不能不佩服祖先智慧。10公分长的小老虎能调动千军万马,这可马虎不得,要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掌控国家。这个铜铸的小玩艺可不简单。私人订制从史料看,制作虎符比铸钱成本都高。虎符大多选精铜制作,在铜矿被政府控制,冶炼技术由少数御用工匠掌握的情况下,民间很难得到精铜;有的虎符是黄金制作,成本非常高昂。

虎符除制作工艺精良外,都是孤品,一个军团一副虎符,相当于现在的“私人订制”。比如在陕西出土的杜虎符,只能调动秦国杜县防区的部队,拿到其他地方不起作用。虎符制作完成后,使用的模范就会当即销毁,“模具”没有了,在没有激光克隆技术的年代,不可能制作出一模一样东西。加密处理不同的虎符上铸写的文字不同,而且还要进行特殊处理,比如错金,在杜虎符上写着:“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十公分长的虎符上写着9行30字,加上错金工艺,一般工匠或仓促之间是不可能仿造出来的。还有的虎符文字刻在两半中间,合在一起后才能读出来,这是古代的加密处理方式。因此在没有见到另一半的情况下,无法复制。联动管理虎符制作是为两半,一半在将军手中,一半由帝王保管,必须两半合一,才能调动兵马。在当年没有报纸、电视,传媒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很少见“领袖像”的地方军队只认兵符,也就是当时说的“只认兵符不认人。

”从杜虎符的铭文可以看出,作为地方将军,虽然管理着庞大的军队,但没有完整的虎符,只能调动50人的兵马,也就是个空架子。帝王当然知道虎符的重要性,一般都贴身保存,甚至卧室之中。比如《史记》记载的“窃符救赵”的故事中,指挥晋鄙部队的虎符就在魏王卧室里,魏无忌动用了魏王的宠妃,利用侍寝的机会偷到了一半虎符。

我们经常把“符合”一词挂在嘴边,其实这个词语就从“虎符”这来的,是说虎符的使用方法,两半之间有一个扣合机关,不同的虎符机关不同,两片虎符必须严丝合缝扣合在一起,达到“符合”标准,才能调动军队。配套使用虎符中是调动军队的信物,如果要调动大量军队,还需要帝王的使者和亲笔书信等配套措施,如果形式过于简单,就会引起将军怀疑。

古代调兵遣将只认虎符吗?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历史之中,不论何种政权最重要的依仗都不是别的,而是兵力!所以一般来说军事调动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皇上的手中,但是自古也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之说,那么要怎么办呢?为了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皇帝对军令的下令和调动就花费了很多心思,虎符的出现,就是响应这种情况。其实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皇帝授予将臣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

也就是兵甲之符,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那么为什么要选用虎形呢?除了大家常见认知的虎为百兽之王外,其实主要是在“四神"中,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还具有避邪、禳炙、祈丰及惩恶扬善等多种神力。作为一个主张杀伐的神兽,用于打仗再好不过了。而形制上,当时则是采用铜制,并在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所以本身护虎符并非想象之中那般万能,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虎符,就是战国文物,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且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并非是可以调动任何军队的。所以说,即使是一个国家,也应该有很多个虎符。军队中也有很多虎符,因为在一个军队,有多个将军,当元帅命令将军打仗的时候,必定也会用到虎符。

这样做,能避免很多事,比如当元帅想要特立独行的话,肯定就会站出来一些将军反对他。曾几何时,虎符确实达成了这样的效果,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让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如传说中信陵君通过魏王的一个小妾,把魏国的虎符给偷了过来,然后他就利用这个虎符,带领魏国的军队,去攻打秦国,救了自己所在的赵国。可这样的事情本身就违背了虎符的初衷,故而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想要调兵的话,不仅仅需要兵符,还需要皇帝的诏书。

在这个诏书里,详细说明了本次打仗应该由谁带领?调遣多少兵力?去干什么事?多长时间回来?并且在战争完毕之后,原本属于皇帝的虎符必须上交。这样虎符的功效被进一步削弱,帝王对于兵权的掌握,则进一步加强。不过即便这样,单凭一个人,也终究难以彻底管控全部兵将,如汉朝之后,因为有很多的藩王,这些藩王都有着自己的部队,他们根本就不听皇帝的调遣,甚至有的还想谋反。

所以在汉朝之后,出现了很多藩王造反的现象。所以在古代的封建王朝,虎符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并不是所有的封建王朝,都用它来调兵遣将了。说到这里,其实又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虽然后来虎符作用不大,但是某个时期,虎符还是作为调兵遣将的绝对信物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没人仿制一个虎符呢?其实虎符的制作,远比想象之中的精良,除了本身的铭文外,这些铭文本身制作的时候,也是暗藏玄机,全都是凹凸不平的,且每个铭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根本就难以仿制。


文章TAG:虎符  能调  千军万马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