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存在,但名存实亡了。按周制,只有天子才能称王。春秋时期,只有蛮荒之地的楚国,以及后期的吴越,才敢称王。称王之后,表明政治上与周天子平等了。诸侯可以与周天子平等,大夫自然也可以与诸候平等。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不但瓜分老主子晋国的家产还各自称王,与周天子平级了。不但晋国如此,齐国大夫田氏也夺了姜家的权,在齐国进行了改朝换代。

春秋五霸是怎么变成战国七雄的?

春秋五霸是怎么变成战国七雄的

我们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放在一起来说这段历史。是因为他们是从周到秦的过度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周武王分封天下时,自己只留下了千里左右的直辖地。其余的土地都分给了诸侯国,大概有70多个诸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镐京迁都洛阳,放弃了直辖地,就更加没有约束诸侯的实力,无法号令天下;天下诸侯开始不断吞并;不在定期上贡周室,周室成为名义上的宗主。

春秋时期,虽然各国不断吞并土地,战争不断却依然奉行周礼。各强国在吞并别国土地的同时,依然在乎舆论;在乎周室给的名分“伯”春秋初期,齐国由于齐恒公的大度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慧眼识管仲”。齐恒公原来叫公子小白,在父亲去世后和哥哥公子纠争夺王位,当时跟着小白的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而管仲跟着公子纠。为了夺得王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却没有射死他。

后来小白做了老板,鲍叔牙推荐管仲。老板信任鲍叔牙,拜管仲为相;才有了后来的齐国会盟天下诸侯,周天子分封为“伯”,号令天下。齐国是第一个称霸的,后来的楚,秦等强大后都是会盟天下称霸诸侯。而春秋到战国的转折在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周天子分封赵,韩,魏而失去了周天子唯一一点礼仪。从此天下诸侯不再顾及周天子,所谓战国七雄是当时比较强大的7个国家。

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首先,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并列而有不同时期的划分,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国家形态:在春秋时期,国家通常被现代学者通称为(国野)(都鄙国家)意思是主要的领地都是由周王室、大夫、王家子弟所拥有的,各自有各自分封的土地,分别在不同的地理方位,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最终归结于“周王室”。(图1)在战国时期,国土面积的增大,因为战国期间的战争被后世称为“兼并战”所以当时的诸侯国都拥戴自己的国王,周王室已经“大权旁落”名存实亡,这时候的各国都有了明确的国界线,而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施行“郡县制”早在战国中后期这种格局就已经逐渐显示雏形.(图2)2.军事形态:在春秋时期,战争形势规模小,双方投入士兵数量少,战争的目的则是为了“争霸”彰显国力,所以说春秋时期战争犹如两个大男人切磋,在切磋之前两人会相互礼貌,也不会故意伤及性命,只打个输赢,颇有“君子”之风,并且在当时战争属于“上流社会的产物,平民与奴隶是没有资格参与战争,参与战争的人最低身份是“士”,战士一词就由此而来,因为各个诸侯国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宗室、血缘、多种关系,所以在春秋时期的战争类似于如今的奥运会,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能力的提升,春秋时期的“争霸竞赛”早已满足不了当时各国的“君主”为了使自身实力更加强大,领土面积更加广阔,财富更加庞大,所以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而这种战争的意图则是“兼并”由此以来,双方投入更多的军队,平民与奴隶也被武装之后送上战场,战争更是愈加惨烈,例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一举坑杀赵国40万降兵,包括秦国灭楚之战,王翦倾全国之兵60万,大举攻楚。

3.官僚制度:在西周、春秋时期,西周的诸侯是天子的臣子,春秋的大夫是诸侯的臣子,自己的封地也是世袭的,自己在自己土地上也是君主,称为“世禄”官职是氏族固定传承,并且在春秋时期“姓”与“氏”分明,姓是大宗,氏是小宗,同姓不能通婚。到了战国时期,姓氏开始合流,证明氏族的概念逐渐弱化,个体概念逐渐增强,开始拥有了更严厉的国家法律,逐渐用“国法”代替“族规”我分别从“国家形态”“军事形态”以及“官僚制度”三个方面来划分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不同,如果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提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之怒  战国  解锁  属性  灵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