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泛区的百姓饱受洪水与土地沙化的苦果,一句话,不能种地了。可这也产生了一个连带效果——战斗力。理由比较简单粗暴,古代汉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民族,可是到了黄泛时期,黄泛区的人民无法再当农耕民族了,怎么办?如果没有杰出领袖,走投无路的人会去落草,势力强大后会成为农民起义军,比如清末的捻军起义,捻军是一支高机动骑兵,以淮北子弟组成,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干掉了不可一世的大清亲王僧格林沁领导的蒙古马队。

在东亚南北战争史上,汉族骑兵干掉草原骑兵的战例屈指可数。可以说,他们是汉族中的战斗民族。如果恰巧在元末,恰巧又有朱元璋这样的人物指挥,这股力量就可以成为开国劲旅。不可忽视地是——那个时候元军的战斗力的确也不能和大蒙古汗国建立初期相比了。元末的蒙古、色目军已经严重贵族化,欺压搜刮还可以,无法耐受恶战。朱元璋手下的军队活跃在黄淮之间,所以,朱元璋的军队特别倚重水军。

而水战恰恰是蒙古军队的弱项。相对而言,骑兵在这个环境中重要性不高。到了大明成祖皇帝时代,明朝面对的形势有了不小的变化。这个时候元朝已经撤回漠北,虽然数十万蒙古人同化在中原地区,让中央蒙古的实力损失很大,但是这个时候,一支新的力量崛起了。这就是卫拉特(厄鲁特)蒙古的崛起。这个时候,明朝面对的是草原作战环境。

明军的作战方式需要改变。朱棣的方法是组建一支混合部队。这支混合部队的核心机动力量是蒙古骑兵,没错,是蒙古骑兵。朱棣组建了三千营,所谓三千,是个大致量词。意味着朱棣手下的核心骑兵力量是从辽东地区招募的蒙古—女真骑兵组成,人数大概在3000人左右。同时,朱棣广泛使用蒙古军官训练汉族骑兵,组成三千营的外围力量。

这样,明军初步具备了草原作战的高机动兵力。但是只有几千骑兵是无法与卫拉特蒙古对抗的,朱棣的办法是组建规模庞大的汉族步兵部队,历史记载,每一次远征漠北,朱棣都要调尽江北之兵,对外号称五十万,实际兵力在十几万左右,不可能更多了。因为远征漠北的荒凉地区,后勤压力极大,人太多了反倒是累赘。大规模的步兵主要作用是防御蒙古游骑兵的突然袭击。

因为卫拉特蒙古人口稀少,清初时卫拉特总人口大致在60万左右,明初肯定更少,卫拉特完全动员的兵力通常不会超过5万人。那么,以十几万步兵可以防御5万骑兵吗?朱棣还不放心,所以在步兵中配备了火炮部队,这就是大明神机营的前身。忽兰忽失温战役忽兰忽失温战役是朱棣的成名之战。简要说明一下,忽兰忽失温是个山岗,卫拉特人事先部署在山岗上,准备对明军纵马俯冲。

这个战术之后对清军作战时还会用,可以说是卫拉特人的传统战术。可是卫拉特人有一个重大疏忽——他们不知道如何对付火器。卫拉特人大规模使用火枪是在沙俄东进之后的事了。在忽兰忽失温之战时,从山岗上纵马而下的卫拉特蒙古勇士们并不知道怎么应对火器。最重要的是,卫拉特的战马也没见过火器,很容易惊厥。还有一点,既然是纵马冲锋,卫拉特军的主力必然不是骑射手,而是冲击骑兵,冲击骑兵没有弓箭范围杀伤优势,而在明初的时代,蒙古复合弓的射程要比火门枪远。

这是草原骑兵克制步兵的重要手段,卫拉特蒙古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放弃了。于是,卫拉特冲击骑兵遭遇到明军火器部队的突然阻击。而且他们的战马也没见过火炮,在这种情况下,卫拉特蒙古冲击骑兵没能冲垮明军重兵云集的防御阵地。这个时候,明军麾下的辽东蒙古骑兵乘势从两翼杀过去,明军获得胜利。大明末期,骑兵战斗力其实已经锐减。

这时所谓的宣大铁骑、关宁铁骑,更多是一种称呼,并不能从名称上说明他们是真正的劲旅。萨尔浒战役后的明军已经失去了远征塞北的能力,所有的战术是以长城防线为核心的,而不是以机动进攻为核心的。明末唯一的大胜——关宁锦大捷,完全是建立在城防火炮的基础上的。当然,这是正确的方向。只不过袁崇焕被治罪,明朝自毁长城。

蒙古及八旗骑兵这两个放在一起归类,因为这两种骑兵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属于游猎族群全体动员体制下的骑射手。规模上看也差不多。元太祖元年,大蒙古汗国建立,总兵力138000人。而清朝八旗额定兵力在12万-13万之间。说明十三万人左右就是游猎民族骑兵动员极限。至于这两种骑兵谁厉害,其实战法相同,难分高下。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支军队也的确发展出了不同的特点。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铁骑  克星  冲锋  骑兵  蒙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