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以弱胜强,取得潼关之战的胜利。东、西魏潼关之战是双方分别自立后展开的第一次大战。1644年12月,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在潼关和李自成的大顺军进行了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役——潼关之战。潼关之战是大顺军与清军为争夺关中而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

提及风陵渡,更多的人可能会想到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写到的郭襄和杨过初遇的故事。一见杨过误终身。风陵渡真实存在于黄河河岸岸边,同时和潼关隔河相望,距离非常近。先放一张图,看一看为什么不能从风陵渡直接进攻潼关: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风陵渡的归属要属于河东战区。河东战区这块地方,在古代王朝中,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这块战区大抵以河津、运城、河东为中心,恰好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战略要冲。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东战区经常受到战火的波及,成为了各大势力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顾祖禹曾经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谈及到了河东地区的情况:“秦、汉以降,河东多事,襟带河、汾,翼蔽关、洛,推为雄胜。”在王朝板荡之际,河东战区是关中平原、洛阳地区两大地区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域,而长安、洛阳又是汉唐以前王朝的政治重心,夹在这样的两个政治中心,河东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了解了河东战区的地位位置,我们就可以说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会选择从风陵渡进攻潼关。前面的地形图相信大家已经对风陵渡一带的地形有所了解。风陵渡的地势要远远抵御潼关所在的那一块山垣,虽然潼关的位置几经变迁,不断从山垣上迁移下来,最终伫立在了黄河河岸边。可是,即便是已经迁移到黄河河岸边的潼关,风陵渡方面的威胁也可以几乎忽略不计。

我们可以看一下潼关所在地的地形:没错,可能很多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潼关城所在的地区,是没有较大的平原缓冲区域,这也意味着大军一旦从风陵渡冲击潼关,无法找到一块合力的落脚点,整个大军反而会因为前方堵塞而混乱不堪。潼关对于风陵渡而言,其实就是一块家门前的钢板,踢不得,踹不动。更多的时候,潼关的作用在于抵挡洛阳一点的入侵势力,并不是为了抵挡河东势力而修筑。

因此,河东势力在选择进攻的时候,关中平原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地区,只要拿下关中,潼关的威胁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大多数守将都会望风而降。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河东势力在进攻关中平原的时候,共有三条通路可供选择:从龙门渡渡过黄河从蒲坂津渡过黄河从风陵渡渡过黄河这三条关中通路,因为龙门渡的位置靠北,很多时候可能大军还没有逼近关中平原,前锋军队就已经被击垮,这条通路也很少有人会选择由此进军。

大兵团作战,作为忌讳将战线拉伸太长,这样不仅无法对于关中地区造成有效的打击,还在很大程度上瓦解自己大军的战斗力。从这里来看,蒲坂津毫无疑问是最为主要的进攻渡口,从这里进攻,河东的军事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关中平原的腹地,瓦解关中平原的统治力量。当然更多的是会选择以主力突破蒲坂津,而以奇兵从龙门渡、风陵渡进行突袭的方式进行多方位的进攻部署。

在东魏西魏的潼关之争中,宇文泰是如何出其不意,打败高欢的?

自534年分裂了北魏那天起,东魏、西魏两家便成了天敌、死敌;东、西双雄高欢、宇文泰便成为生死对头,双方展开了一连串的攻夺战。从双方的综合国力来看,东魏经济发展,粮草充足,兵力强,骁将多,实力雄厚,对西魏呈压倒性优势。但从交战结果看,弱势的西魏却往往占上风。东、西魏潼关之战是双方分别自立后展开的第一次大战。

西魏以弱胜强,取得潼关之战的胜利。536年岁末,东魏大丞相高欢起兵攻打西魏,首先挑起战端。高欢兵分三路,命司徒高敖曹统兵进军上洛城(今陕西商洛市);大都督窦泰率军直趋潼关;亲率大军驻蒲坂(今山西永济市),准备渡过黄河挺进渭北。三路大军合约十余万人马,战略目标是攻取西魏都城长安,灭掉西魏。转年正月,高欢在蒲坂搭建起三座浮桥,摆出一副将要渡河的架势。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水闸  扑灭  潼关  之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