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的父辈多跟着隋炀帝东征,所以成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儿子叛乱,老子平叛】。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亲征,高句丽投降,等隋炀帝退兵后,仍拒绝释放俘虏,不过隋炀帝也无法组织第四次亲征。六、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仍不安分,频繁侵略唐朝边地,同时,唐朝使者出使高句丽时,发现高句丽将隋朝亡兵筑京观、俘虏兵作为奴隶。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第一次亲征,因为没能夺取安市而退兵,但这次歼灭大量高句丽军力,初步取得胜利。在这之后,唐太宗改变策略,却始终没能覆灭高句丽。七、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北伐覆灭北汉,因为宋军曾击败过辽军,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可以趁着灭北汉的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一战中被辽国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赵光义还是赤脚坐着驴车逃回。

八、宋真宗赵桓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下,寇准鼓励宋真宗亲征,宋军勉强抵挡住辽军侵略,最终订下了《澶渊之盟》。九、金海陵王完颜亮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完颜亮集结党羽发动政变继位为帝。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分兵四路南下,遭到宋军激烈抵抗,特别是采石矶一战,被文人虞允文击败。

金国后方又起叛乱,完颜亮被自己的军队抛弃遇害。十、明成祖朱棣被明朝驱逐回草原的蒙元诸部时常劫掠明朝边地。燕王朱棣称帝后于永乐八年(1410年)第一次亲征草原,蒙古瓦剌、鞑靼等部战败或远遁、或投降。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二次亲征;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第三次亲征;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第四次亲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第五次亲征。

五次亲征,皆因为蒙古瓦剌等部背信弃义、丧心病狂,明成祖多次既往不咎,给予平等相处的机会,却一次次失望。十一、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鼓动下,准备不足就匆忙亲征。英宗全程毫无主见,任由王振胡乱指挥,明军长途跋涉,来回折腾,却连敌军的影子都没见着,结果在土木堡遭到敌军包围兵败,英宗本人沦为俘虏。

对于皇帝又叫“陛下”,这事你怎么看?

对于皇帝又叫“陛下”,这事你怎么看

这回呢,咱们说说“陛下”,这个都知道呀,这是古代臣子对皇帝的敬称。甭管您是看古装剧呀,或者是小说呀,总能看见这词儿。可是什么是陛呀,为什么要称皇帝为陛下呢?陛的本意呢,就是台阶,《说文解字》里说了,“陛,升高阶也”。不过后来呢,特指了,只有帝王宫殿的台阶,才能叫陛呢。咱们中国的建筑呀,特别是古代,它都有一个台基,基座儿,它不是跟地面儿一边平的。

现在也是,您看现在盖得楼房,那一楼也不是跟地面一边齐的,一进楼道门,也得上个几节台阶才是一楼呢。以前那四合院更是这样。那有一个台基,要想上去,就必须得有台阶,那要想进入堂屋,就肯定要上台阶,唉,这叫升阶,所谓的,登堂才能入室呢。再有,过去那官儿公开办公,为什么叫升堂呢,也是这个意思,他得上台阶才能进入大堂呢。

普通的官员都是这样,那皇帝上朝就更特殊了,在这金銮殿里边,他得再修个台子,他在上边,文武百官在下边,皇帝吗,他得比别人都高。那这台子上边呢,还得用朱砂涂成红的,这叫丹墀,那上丹墀的台阶,叫陛,而且有规定,“天子之陛九级”。那在这陛下边,两侧呢,是这个拿着兵器的武士、侍卫,唉,得防备着有人刺王杀驾。汉代的大文学家蔡邕在《独断》里就给解释了,“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唉,在这个金殿上,大臣和皇帝离得还挺远,一个在丹墀上边,一个丹墀在下边,还隔着九阶台阶,那大臣要跟皇帝说点事儿,就得扯着脖子喊,哈,要不听不见。那皇帝要跟大臣说话呢,也得玩儿命嚷,这不像话呀,所以,这大臣要是跟皇帝启奏点什么事儿,都得叫这陛下的侍卫帮他转达。

唉,大臣一喊“陛下”,那侍卫就知道,他要跟皇帝说事儿了,赶紧过来听他要说什么,好帮他转达。所以就这么着,一来二去的,这“陛下”就成了对皇帝的敬称了。同时呢,这“陛下”,也是外国使节和皇帝之间最近的距离了。您看那荆轲刺秦王,他带着秦武阳上了金殿,到了这陛下边,这秦武阳就怂了,啊,书上写“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皇帝  一阶  除掉  战场  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