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典李典也是最早追随曹操的那一批老将。李典的真实历史功绩有:1、官渡之战期间李典负责押运粮草。很明显,正史上张辽的武艺远远超过了李典,两人真打起来李典肯定不是对手。这时发生一件事情,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户,居住在乘氏,李典向曹操自愿请求迁徙封地到魏郡。

李典为什么不是五子良将?

李典为什么不是五子良将

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部下五员大将,他们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智勇兼备,具备独自统兵的能力。在历次战争中,进攻他们往往是先锋,撤退时常常让他们断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称之为“五子良将”。

李典,字曼成,东汉末年名将,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是与张辽、乐进、徐晃、张辽等将领不同,地方豪族出身。李典的从父李乾,禀雄伟之气概,得以于乘氏县聚集了数千门客,可见其家族势力不一般。《魏书》记载“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正因为李典文化底子厚,我们还记得他和张辽搭班子在逍遥津驻守时,当孙权大兵压境后,和张辽一向关系不好的他,放弃前嫌,同舟共济,说出那句流传千古的话:“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所以祢衡在调侃曹操手下文武时说“李典可使传书送檄”,祢衡意思是肚子里有点墨水又喜欢读书的李典最适合做“传书送檄”的活!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尊敬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

《三国志》里陈寿对李典的评价是儒将,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李典的真实历史功绩有:1、官渡之战期间李典负责押运粮草。袁绍被击败后,升为裨将军。曹操攻击袁尚、袁谭时李典与程昱负责押运粮草。袁尚部下高蕃屯兵河上阻碍曹军用水道运粮,李典看出高蕃轻敌,与程昱渡河将其击败。2、建安九年(204年),参与围邺城。建安十年(205年),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

建安十一年(206年),击管承于长广。封为捕虏将军、都亭侯。3、、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使刘备北侵,夏侯惇领兵,刘备退兵诱敌,为李典看破刘备想使用火攻,但不为夏侯惇接纳。夏侯惇与于禁进攻,为刘备伏击,为留守的李典击退。3、建安十四年(209年),李典与张辽、乐进驻守合肥。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引兵包围合肥,李典不计私嫌与张辽共破孙权,威震逍遥津,解合肥之危。

李典没有进“五子良将”,并不是说他能力不够,其实他是文武皆备的曹魏名将,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甚至有过人之处。综合分析主要有若干原因:1、他病逝得早,享年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失去了更多的立功机会;2、李典素以学识见长,出则可为将,入则可治民,曹操觉得李典是个可造之材,多次让他太守,试着管理百姓。这就是其过人之处,曹操手下善于厮杀的大将有的是,但是可以独当一面、治军管民的复合型人才确是比较稀缺。

3、“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说明修为到家的李典本身眼界胸襟就高人一等,对鹰爪飞扬的纯粹武将之功并没有很大兴趣。这种感觉很有点类似当年诸葛亮抚慰关羽不要与马超争强好胜的话:“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详情请参阅拙作:李典为什么没有进三国曹魏的“五子良将”? https://www.toutiao.com/i6509733974686827022/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李典与张辽有仇,如果两人交手,谁能赢?

李典与张辽有仇,如果两人交手,谁能赢

这个问题其实稍微有点歧义,一般讨论单挑都是以《三国演义》为准。不过在演义里李典和张辽只是不睦而已。倒是在正史中,李典和张辽可能有仇。暂且分别从正史和演义两个角度来讨论一下吧。从正史角度来说,张辽武艺明显强于李典。在正史上,李典是跟着堂叔李乾一起投奔曹操,为他效力。后来陈宫趁曹操东征徐州时,勾结吕布在衮州发动叛乱。

曹操命李乾去乘氏安抚民心。吕布手下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想招降李乾,遭到拒绝,于是将他杀死。曹操得知以后,命李乾的儿子李整收容李乾的旧部和自己一起进攻薛兰、李封,并将他们击败杀死。后来李整去世,李典就接管了这支部队,跟着曹操屡建战功,也是一路高升,而且在军中颇有声望。可惜李典三十六岁就去世,否则成就可能不在张辽之下。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150  财务经理  挪用公款  李典  余万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