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最初制作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制成琉璃。古法琉璃,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

琉璃和玻璃有什么不同吗?

或许很多人分不清琉璃与玻璃。国外没有琉璃的说法,统称为玻璃,而在国内玻璃和琉璃的工艺不同。玻璃更多是吹制玻璃,可以很轻薄,透亮。而琉璃却因为脱蜡铸造的工艺,所以有它的分量感和厚重感。光透过琉璃的光线更具有柔和感。琉璃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最初制作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制成琉璃。

琉璃在工艺上,最难的控制的是它的偶然性。这既成就了它的美却也为烧制制造了一重困境。琉璃在烧制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若是有几种颜色混合烧制,它的颜色流动是不可控的。一件完美的琉璃作品浑然天成,在烧制过程中流动的美老天说了算。古法琉璃,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

冬日以冰作器,可添一席之趣。用脱铅可食用级工艺所制的琉璃来作为茶器,汤色可见,口感温润,握感适中,极适宜饮茶用。琉璃的通透,能刻画出佛像的遗世独立超凡出尘的形象。看似容易,但在烧制的过程中变数也非常大。拿上面这件作品来说,它的损耗量很大。原因都出现在面部,在烧制的过程中小沙弥的脸有的歪了,有的上面有气泡,有的里面有杂质,或者颜色流动正好在脸上,流得不好看,又或者微微有一些收缩……这些都只能成为残次品。

为什么中国古人会做琉璃,却不会做玻璃?

▲隋代玻璃瓶首先纠正题目里的错误:谁说中国古人不会做玻璃?所谓“琉璃”,在中国古代时,很早就是“玻璃”的别称,直到汉代以后,才用来指代中国本土生产的玻璃.。而中国人做玻璃的历史,虽说要晚于西亚地区,却最晚也在西周年间就开始:河南洛阳与陕西宝鸡的西周墓葬里,就出土过玻璃珠与玻璃管。春秋战国年间的各地墓葬里,玻璃制品也更多更丰富,不单有玻璃珠这样的小物件,还以“模压”“缠丝”等技术,制出各种玻璃制品的首饰。

汉朝的墓葬更出土了玻璃碗与平板玻璃,全是百分百的“中国制造”。▲西周玻璃珠串但那时的“国产玻璃”,确实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遥远。当时的中国玻璃耐热性极差,就连玻璃杯碗,放点热食就容易炸裂。基本只能送进墓穴里陪葬。南北朝时中亚玻璃生产技术传入中国,中亚商人以先进配方与烧制技术造出的“五色玻璃”,北魏年间更惊艳了洛阳城,以至于“中国瑠璃遂贱”。

沿着丝绸之路涌来的西亚玻璃,从此更在中国热卖,把“国产玻璃”冲击得体无完肤。▲南北朝玻璃罐不过,积极吸纳外国技术的中国琉璃,追赶的脚步也从此不停。唐朝时的中国工匠,就已能熟练运用西亚吹制技术,烧出精美的玻璃小瓶与茶具。宋代时“高铅玻璃”大量普及,玻璃制造的成本更低,不但可以烧制精薄光鲜的玻璃器皿,琉璃砖也应运而生,宋元年间正月十五灯会上的“琉璃灯”,更是常见年节盛景。

五颜六色的玻璃镇纸花片等饰物,也在民间风行。但中国玻璃产业的真正井喷,却还要说明清年间。▲唐代玻璃盆如果说宋元年间的玻璃器皿,还只是宋元瓷器光环下的“配角”,产量还十分有限,那么明代起的玻璃生产,规模却是越发壮大。明初博山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玻璃生产作坊。玻璃制的玉带玉佩,明初时就是四品以下官员的法定装饰。

花鸟人物造型的玻璃制玉佩,更在明朝百姓家十分风行。▲宋代玻璃簪而随着十六世纪中叶,欧洲玻璃技术的传入,充分吸纳其中精华的中国玻璃产业,各种精品更是层出不穷,终于有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明清时代北京的琉璃厂,可以生产十五种颜色的玻璃,器物五花八门。有大型的玻璃器皿,还有烟壶漏斗瓶罐手镯等各种物件。▲明代玻璃手镯中国领先世界的烧瓷技术,更是与之完美融合,有了“金星玻璃”“套色玻璃”等精美珍品。

特别是乾隆年间,以镂雕圆雕等方式制成的金星玻璃,更是极显皇家雍容华贵。审美常被吐槽“农家乐”的乾隆皇帝,在玻璃器皿的鉴赏上,却是十分高大上的风采。▲清代金星玻璃笔筒比这更“高大上”的,却是明清年间,中国强大的玻璃生产,不止是京城琉璃厂的精美产品,还有淄博等地,民间琉璃厂的各种创意。精巧的玻璃产品,在明清年间的中国也十分流行。


文章TAG:造梦  西游  OL  服车  迟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