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丁奉病逝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得到他的福萌,反而是下场很悲惨。《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於临川。这段话的意思是,丁奉在世的时候很高贵,而且是战功累累,慢慢的骄傲起来了,就有人开始诋毁丁奉了。当时的孙皓追究丁奉之前在军事上的失误(吴军北伐时丁奉与万彧商议撤兵的计划泄露了),但是那个时候丁奉已经过世了,孙皓还是用丁奉出兵阳谷没有功劳的名义,杀害了丁奉的儿子,丁奉的全家也被迁徙到了一个叫临川的地方,等于说就是被流放了。

对于丁奉的最终结局,笔者看来是比较可悲的,为东吴征战一生,服侍四代皇帝,最终虽然得了善终,但是却把灾祸留给了子孙。相比于继承了张辽爵位的儿子和孙子,丁奉的结局着实是有点凄凉。就像毛阿敏唱过的歌词一样: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记身后评。所有的人和故事,最终都会汇聚在历史长河当中。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如何评价诸葛亮指挥的卤城大战?是否中国历史上第一例诱敌深入而后大胜的战例?

真实历史上的“卤城之战”,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一场重要战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总计歼灭司马懿军队两万五千多人,重创了司马懿统帅的魏军,自此司马懿畏蜀如虎,而在其中的“卤城之战”,诸葛亮采取诱敌深入、围点打援的策略,运用伏击,以弱胜强,歼灭魏军一万五千多人。此战也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之战”的历史原型。

但这一战不是中国历史上诱敌深入的首战。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白起就曾统帅六十多万虎狼之师,在“长平之战”中实施过诈败诱敌深入、断敌粮草退路、阻其援军的策略,最后一举歼灭赵括四十余万大军。历史上的“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采用火攻,也没有遭遇大雨,而是在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后,在蜀汉军队与龟缩在城池中的司马懿残部对峙期间,下起了连绵雨水,导致西汉水发大水,使得蜀汉无法通过水路继续运输粮食,而李严陆路运粮不力,最终使得蜀汉北伐军缺粮,诸葛亮只好撤军,司马懿得以逃过一劫,避免了被诸葛亮全歼。

公元231年阴历二月,蜀汉发起了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在汉中留下三万军队给骠骑将军、中都护李严,用以保障汉中安全且负责蜀汉北伐军的后勤供应,然后诸葛亮亲率五万步兵向西出发,进攻曹魏陇右之祁山。在一年前的第三次北伐中,蜀汉军队夺取了阴平郡、武都郡,并在随后的阳溪之战中先后大破郭淮、费耀统领的关陇军团,因此陇右之魏军兵力薄弱。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攻击陇右,迫使曹魏出动中央军进行救援,然后寻机重创及消灭魏国实施救援的中央军。西汉水从武都郡穿过,治所下辨设有码头,人口比较多,一派繁荣富庶景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蜀汉用船只经西汉水给北伐军运粮。蜀汉北伐军从汉中刚一出动,军情就通过细作及斥候迅速传到了洛阳。由于大司马曹真病重,魏明帝曹睿于是任用大将军司马懿都督庸、梁二州诸军事,负责西部战事。

司马懿统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领精锐的十万中央步骑混合军团去救援祁山。曹魏之所以出动中央军团,是因为其关陇军团已经在此前的阳溪之战中被魏延、吴壹打残。此次诸葛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逼迫曹魏出动中央军团劳师远征,既消耗其国力,又寻求达到消灭魏军有生力量的目的。曹魏大军从关中出发前往上邽时,张郃向司马懿建议分一部分兵驻守在关中西端的重要后勤基地庸、郿二城,被司马懿拒绝。

【郃欲分兵驻雍、郿。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司马懿率军迅速赶往上邽,留下四千精锐军队给郭淮、费耀后,自己亲率主力军队,离开上邽,继续驰援祁山而去。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离开上邽,已往祁山开来,遂留数千军队继续进攻祁山堡,以持续吸引司马懿来救,自己则亲率主力部队经籍口、异道迂回逆奔上邽而去。

司马懿率领大军离开上邽、到达隃麋后,继续往祁山快速前进,但在即将到达祁山时,突然得知诸葛亮主力军队出现在了自己的后方,留在上邽的郭淮、费耀,率领四千精兵去偷袭诸葛亮时,遭遇伏击,几乎被全歼,上邽后勤基地被蜀军端掉,而且蜀汉军队开始抢割陇上的小麦。显然,诸葛亮抢割陇上麦子是以战养战,既是为了给蜀汉军队自己准备粮食,同时也是为了断掉魏军的后备粮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三十六计  战神  主公  等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