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瓦上小学时,我经常玩一种游戏,叫“打瓦”。这种游戏古代也有,如《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面打瓦踢球,每日淘气不了。”我小时候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乡下很流行这种游戏。现在想来,感觉有趣,又记忆深刻。小伙伴们一般是在放学后或者假期里玩这种游戏。每逢有空,有四到十名,就可以呼朋引伴地分组对抗了。

通常是自由组合,但大体上两队要旗鼓相当,不能实力相距太远,不然就散伙了。然后是找玩的场地。场地要求长八米以上,宽四米有余。在场地上划两条相对的平行线,两条线的距离一般以某位伙伴单脚连续跳四五步为准。其中一条线为起步线,另一条为终点线,竖放瓦片。然后是瓦片的问题。瓦片一般其实是石块,一般看个人的力气选择其大小。

但一般都是厚三四厘米、边长为十五到二十厘米的方形。石块来源多样,有的是现场随意找,然后打造而成;有的伙伴不地道,偷偷把人家垒墙或厕所的石块偷来打造,但这种多半遭大家唾弃,不可取;当然更多是提前准备,自己用着顺手,也稳妥。使用的石块,有一种我们称作“铁石”的,这种石头质地特别坚硬,不容易被击打破裂,是打瓦的最佳材料。

事实上,这种石材,在农村应用很广,比如修建石窑洞,石块与石块之间需要小石头支撑,这种坚硬的铁石正是必需材料。而这种石材,需要去沟壑的那些砂砾石、板砾石里寻觅。而我们小伙伴呢,也多是自己去沟里找到,然后回家用斧头等敲击成自己需要的“瓦”。好了,准备工作做好了,现在正式开始“打瓦”。两队一番谦让,有先有后。

决定先后次序的方法是这样的:选定两队的带头人,让他们分别站在起点线上向终点线投掷瓦片,看谁的瓦停留处距离终点线最近,就由谁代表的对占先。后发的先把自己几个人的“瓦”依次竖立在终点线。先发者在起点线各人那“瓦”向前跨一步,然后扔出自己手中瓦片,击倒自己对应的瓦片。如果每个伙伴都全部胜利完成,则开始下一步;如果有人没击倒,则有其他完成者补充完成。

但也有因为距离远,大家准头不好,一次性不能完成,那么就由另一队开始自己的“征程”。当然下次轮到时,是接着上次的完成度继续完成的。打瓦的第二步:在起点线把瓦扔到两条线中间位置,然后迈一步,并单腿一步跳到自己瓦附近,单腿站立,然后一手从地上拿起瓦,并向前掷出,争取击倒对应瓦片。这一步要注意的是,瓦不能投得太远,一定要自己迈一步跳一步就能够得着;拿起瓦后,尽量瞅准对应瓦片,掷出击倒为准。

打瓦第三步:把瓦投掷到对应瓦片之外(超过终点线),然后跨一步并单腿连续弹跳规定的几步(一般是四步到五步)。到位后,依旧是单腿站立,捡起瓦,扭转身,击倒对应瓦片。打瓦第四步:重复第一步的站在起点线上迈一步掷瓦击倒对应瓦片的动作。打瓦第五步:拿自己瓦轰击竖立在终点线上的对应瓦片,争取一次性击到起点线之外。

一般做不到,那就需要完成了的自家伙伴帮助了。如果也不能完成,那就让对家进行自己未完成的步骤或者项目。打瓦有几个规则需要注意:一是两队轮流原则。一队没有完成某个步骤(项目),那就让给另一队,也就是轮流“攻”与“守”。二是承继原则。就是轮到一队时,是接着上次的完成度进行的,不需要一切还原。三是帮助原则。一队里,加入某一成员没有完成某一步骤或项目,则由完成的成员帮助完成。

注意:轮到自己队,完成的伙伴一人只能帮一次,不能同时帮几个人。好了,步骤清楚了。我说说其中发生的趣事。前面提到有的伙伴偷拿人家筑墙或厕所的石头。这不只是被小伙伴们鄙视,也往往被大人们训斥。结果往往是活动进行不下去了,大伙灰溜溜地跑了。还有场地问题。家乡属丘陵沟壑区,平整的土地很少。所以往往把打瓦的场地选到“场”上。

这个场啊,就是农村秋季打谷子、黄豆、高粱等的场所。我们在上面又蹦又跳,尤其是拿石头砸,结果原来平整坚实的“场”,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这也往往被大人训斥。还有一个事,特别有趣。八十年代,很多小孩不上学,甚至没有父母教,以致不识数,不会数数,导致打瓦都玩不下去了。那时我们有个伙伴,名叫“兔小”(因喜欢养兔子得名),他比我们大两三岁,但只能数到数字“五”,再多就不会了。

所以他虽然打瓦很厉害,准头、单腿跳都是顶呱呱的,但一旦规定远跳连续超过五步,他就不干了。所以我们如果想与他玩耍,就定的两条线近点,最多跳五步就够的那种。记得我那时候身小体弱,但特别喜欢这个“打瓦”,而且技术还不错,跳一步自我感觉还挺远的。当拿瓦击倒对方的瓦时,当自己完成项目转身帮助小伙伴时,当我们队最先完成所有步骤取得胜利时,那种快乐,那种骄傲,那种满足感,实在是无与伦比的了。

而这种游戏相应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培养了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以及竞技精神等。现在想来,农村的这项活动记忆也是最清楚的,虽然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后来据我观察,这项游戏慢慢就消失了。毕竟后来的孩子,可以玩的越来越多了。最起码踢毽子、跳皮筋之类的很容易。更何况,电视、手机越来越普及,也就没有孩子做这类显得“粗野”的游戏了。

大家玩的最早的一部网络游戏是什么,当时又迷恋到什么程度呢?

大家玩的最早的一部网络游戏是什么,当时又迷恋到什么程度呢?大家好,我是【聊游天际】,专注有趣有料的游戏问题,我的答案是:《暗黑破坏神II》。当时是在2003年,因为“非典”,不能出门,我们都在屋里玩游戏,由于当年没有多少上乘之作,《暗黑破坏神II》应该算是其中的最佼佼者,公认的最好游戏。《暗黑破坏神II》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

当时最早玩单机版,就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地步。后来加入到了国内架设的最早的一些暗黑战网中。我这时才发现,当《暗黑破坏神II》成为一款网游之后,又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玩家之间的配合、互助、交易等游戏体验,更让人乐此不疲。从2003年初次接触暗黑战网开始,我又断断续续玩了十几年,每次出现“游戏荒”时,总是拿出《暗黑破坏神II》来救火,从开荒、MF、敲石头、做符文之语等等,但从没有一次真正玩到无欲无求过,因为《暗黑破坏神II》的人物练法、装备搭配法实在太多了。

而众所周知,暴雪特别善于从历史与神话中,汲取编写游戏的素材,而《暗黑破坏神》系列也不例外。在玩游戏的同时,我甚至专门研究过游戏的故事背景,以及与游戏角色人物相关的历史知识。比如:1、DIABLO,迪亚波罗,这是西班牙语魔鬼的意思,象征着“恐惧”。在游戏中,这个魔王操纵英雄的身体,以“暗黑流浪者”的名义,前往东方,去解救自己的两个兄弟——巴尔和墨菲斯托。

2、MEPHISTO,墨菲斯托,在三大魔王中(迪亚波罗,巴尔,墨菲斯托),看起来最弱的墨菲斯托,实际上是他们中的老大,象征着“仇恨”。墨菲斯托控制着无数神庙僧侣的灵魂,所以,在第四幕砸碎他的灵魂石,可以看到无数灵魂飞了出来。3、BAAL,巴尔,被称为是“破坏之魔”。在第二幕,我们会走到一个叫塔拉夏古墓的地方,塔拉夏曾经用自己的心脏封印住了巴尔。

玩家到塔拉夏古墓的目的,就是阻止迪亚波罗解救巴尔。在欧洲古代神话中,巴尔是腓尼基人和叙利亚人的神,是掌管“生命”、“收获”的神灵。当他的兄弟、邪恶之神墨特下凡破坏世界的时候,巴尔曾经站了出来阻止墨特,可惜被墨特吃掉。七年后,巴尔的姐姐安纳特(第一幕中的女boss)击败了墨特,并把巴尔从死亡中解救出来。

不幸的是,在此过程中,墨特从死亡中复活。此后,他们一直进行斗争,因此才造成了四季的变化。4、在游戏中,玩家们所使用的角色,比如圣骑士、亚马逊、野蛮人、德鲁伊、女巫、死灵法师,也均有自己的历史原型和传说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搜索看一看。结语:总之,正因为暗黑破坏神的游戏背景如此厚重,也吸引了像我这样的玩家,不断研究游戏的内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什么游戏  记忆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