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郭襄自从当年离家浪迹天涯寻找杨过之后,她有没有再回过襄阳,真的是一直飘泊在外?其次就是,最后的那场襄阳大战打了六年,郭襄是否从未跟她家人一起助守过襄阳城?还有就是,郭襄是在什么时候得到了父母所铸的倚天剑?这几个问题其实是相互牵连的。因为假如说郭襄从未回过襄阳,是一直都在江湖中飘泊,那她必然不可能得到她母亲所铸的倚天剑。

但郭襄却得到了倚天剑,这证明她肯定有回过襄阳城。而郭襄既然有回过襄阳城,面对元军的攻坚,得到父母所铸的倚天剑的她,难道真的会弃大义于不顾,再度离家去飘泊江湖寻找杨过吗?这是不是太小看郭襄了?按照小说中的交代,屠龙刀和倚天剑是在襄阳城破之前,黄蓉认为元兵势大,襄阳终不可守的情况下,觉得郭靖的两大绝艺,武功与兵法失之可惜,为了保存兵法秘笈力助后人抗元才铸造的。

而且是黄蓉亲手把屠龙刀交给郭破虏,把倚天剑交给了郭襄。最后那场襄阳大战,打了六年之久,蒙元大军一开始就封锁汉水,将襄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就是因为这样,南宋朝廷的多次救援通通失败,襄阳城孤立无援,最终才会被元兵所破。在这种环境中,铸造了刀剑的黄蓉,假如郭襄不在襄阳城中,她断不可能会离开襄阳,去找到郭襄传交倚天剑。

所以说,郭襄在襄阳城破之前,绝对有一段时间,留在襄阳跟父母们一起助守过襄阳城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郭襄在城破之前离开了襄阳,远赴西川呢,她当时究竟去西川干嘛?实际上,当元军在攻打襄阳城的时候,郭襄所处的川府之地,同样在遭受着蒙元大军的轮番进攻。有“四川虓将”之称的民族英雄张钰,就一直在保卫四川。而且,在襄阳城破的五年后,四川才全境沦陷,这一战打得是真的久,川军是真的勇猛和坚韧。

可见,郭襄总不可能去游山玩水而到了西川。襄阳城和西川都是在抵御蒙元大军的入侵,那么郭襄从这个战场到了另外的一个战场,会不会跟军事有关呢?相比于是在浪迹天涯寻找杨过,羽菱君更愿意相信,郭襄在受传了父母所铸的倚天剑之后,离开襄阳城到西川是为了战事。在羽菱君看来,当时的郭襄,是受了父命前往四川,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助援,一个则是为了求援。

助援的话,郭襄虽然武功高强,但还没到她父亲那样的高度,她只身离开战事吃紧的襄阳城,去助援川府的守军,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的还是去救援。因为当时的襄阳城被元军重重围困,南宋朝廷的救援又失败了,孤立无援。面对元军的攻坚,郭靖可能是派郭襄潜出襄阳城,命她到四川求援。四川与湖北相邻,川军勇猛,当时的名将张钰就驻守重庆,襄阳求救他们的可能性很大。

郭襄武功高强,行事机灵,她也是能潜出襄阳城,领此军命的最佳人选。只可惜当郭襄赶赴四川之后,元军造成了“回回炮”,然后轰破了樊城,并对樊城进行了血腥的屠城,以此震慑襄阳城。襄阳守将吕文德为保一城军民,迫不得已开城投降,襄阳最终沦陷,郭靖等人也殉城报国。得此噩耗的郭襄,赶回襄阳,却已是为时已晚。因此,她离开襄阳,并不是为了杨过,而是为了大义,她同样是继承了其父郭靖大义之风的巾帼英雄。

当然了,以上关于郭襄为何身处西川的解析,纯属羽菱君个人的臆测之言,很大可能是过度的解读。金庸先生之所以写郭襄当时身处西川,可能仅仅就是为了与她上峨眉山创建峨眉派一事挂钩而已。羽菱君如此猜测,不过是为了说明郭襄并非自私之人,她不是在飘泊江湖寻找杨过,也是在奉行民族大义,为了抵御外敌的战事而奔波。郭襄这个人物虽然只是文学形象,但把她塑造成深俱民族大义的女侠,相比于一个痴情无脑的傻妞,更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郭襄一个小丫头武功平平,为何能博得江湖各路前辈宠爱?

家世背景深厚东邪黄药师的外孙女,行动做事大有母亲黄蓉之风,亦正亦邪,姐姐郭芙称她“小东邪”。再加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父母镇守襄阳,深得武林豪杰尊重。郭襄的名字出于父母镇守襄阳的信念,孪生兄弟名叫郭破虏。在襄阳城头,郭靖跟杨过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吟诵了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郭靖将襄阳城比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襄阳城抵御蒙古的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后来郭靖又说:“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萌将  郭襄  boss  金庸  战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