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鞠躬尽瘁,效忠恩主刘备。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评价诸葛亮道:"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三国因为有诸葛亮,这段历史才能在中国朝代中脱颖而出,一个诸葛亮可以与两个四百年汉朝相媲美。做一个贤君,诸葛亮是足够了。可是那个时候的曹操已經为"村夫"消灭了袁绍,倘若孔明在当时有所举措也莫过如此……如果当时的袁绍能像刘备那样请出诸葛亮并像刘备那样如鱼得水似的珍惜,那么这三国的历史将会由诸葛亮辅佐了袁绍改变……哈哈哈,这个袁大皇帝将比后来的那個袁大皇帝早些称帝了几千年了嘟!早安![祈祷][玫瑰]。

历史上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这个问题问的好,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得出为什么诸葛亮能够流芳千古,受历代正直忠义之士的敬仰呢?刘备白帝托孤时明确告诉诸葛亮,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如果儿子刘禅还能辅佐,可以辅佐,如果确实不行,你可自立为西川之主。君臣之间能够这样知心相交的古今罕有,这应是君臣关系的典型范例。古人常讲"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能取刘备这样的信任,虽死无憾。

于是诸葛亮竭尽全力去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古人把三纲五常,仁、义、理、智、信作为官之本,但历史上的权臣哪个不为自家着想,哪个不想建立自己的王朝,哪个不爱江山。曹操自己没篡汉,但却说出"若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明确让儿子曹丕去夺取汉朝的天下。司马懿也是托孤大臣,怎得不学诸葛亮,而去学曹操?历史上的宋、齐、梁、陈,五代时的梁、唐、晋、汉、周、均是如出一辙。

唯独诸葛亮秉忠为国,从无异心,只为天下苍生计,树立了千古道德楷模。从前后出师表中即可看出诸葛亮高风亮节的精神世界和清廉为民的道德情操。真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评价诸葛亮道:"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三国因为有诸葛亮,这段历史才能在中国朝代中脱颖而出,一个诸葛亮可以与两个四百年汉朝相媲美。

如果诸葛亮当了皇帝,他会是一个明君吗?

这种脑洞题最有趣,每次看到脑洞题下面的答案,都是各种欢乐。特别好玩儿。我没有答过脑洞题,试一下…首先说我的答案:不一定是明君,但肯定是贤君。这里要强调一下我对明君、贤君的定义:贤君遵礼安民,明君拓土强国,是谓先王后圣。下面说理由:很简单,不说《三国志》,仅看推崇诸葛亮的《三国演义》,六出祁山最后功败垂成,都没能战胜曹魏。

而正史里面,诸葛亮五次北伐,两次兵出祁山,结果一样是空耗国力--这也是键盘侠黑丞相最重要的点。所以,不论从演义还是正史来说,诸葛亮都不会成为能够开疆拓土的明君。如果在盛世,按照他这样打,可能会步汉武帝的后尘。做一个贤君,诸葛亮是足够了。尊礼安民这一点来说,丞相大概能在历史上排名前三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能写出这样文章,品行还用多说吗?经济刘备入蜀后,丞相在大力发展经济,休士劝农,农耕社会,种田的人多了,粮食就多,百姓生活就好,使得原本就地广人稀的天府之国更加富饶。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蜀锦,使得我大成都获得了“锦官城”的美名,延续至今。内政务实干练,奖惩分明,不计较虚名利益,知行合一,正是这种治理方式,使得诸葛亮在蜀国百姓、官僚心中的威望达到顶点,可怕的是,所有人还都心服口服。可以说《出师表》中对幼主的谆谆教诲,诸葛亮本人身体力行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边防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个故事最能说明诸葛亮对边防或内乱处理的高明。收人先收心。南边打得他孟获内心畏惧,真心归顺,北伐才没有后顾之忧。评价《三国志》评曰: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千古一相”诸葛亮,为何会被乾隆皇帝痛批?

诸葛亮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其中一个很大原因便是得到了后世多位帝王的肯定。诸葛亮为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视为忠臣之表率,没有哪个君王不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臣子。话说乾隆皇帝曾痛批诸葛亮,这到底怎么一回事呢?不过话说回来,乾隆皇帝还真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帝王,为表现自己功绩,自封为“十全老人”,在位期间更是大兴文字狱,容不得半点“闲言碎语”,以致言路闭塞。

不否认乾隆确有功绩,然其晚年骄奢淫逸也是不争的事实,清朝之衰,实始于乾隆而非嘉庆!回到正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乾隆“痛批”诸葛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诸葛碑文引发的文字血案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一共制造了130多起文字狱,在整个清朝文字狱中占据八成,其中更有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要说乾隆年间文字狱的特点,八个字概括便是:莫名其妙,株连甚广。

其中有一起著名的文字血案便是“《孔明碑记》案”。乾隆三十三年,有一名叫李浩的福建小贩来到浙江贩卖碑文,由于当时文字狱盛行,所以时人对于一些文字记载的东西也很敏感,而这名小贩贩卖的碑文也因此受到了官差的注意。当官差看到“诸葛碑文”时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这名小贩也因此被捕入狱。经过一番严刑拷打,最后小贩供述,是因广东一山寺被洪水冲出了一座石碑,而石碑中碑文的作者正是三国时期的贤相诸葛亮,那时人人以为诸葛亮显灵,于是自己就拓印了一份,然后到各地去转卖。

只可惜这碑文中有七个字却格外显眼,便是:“两两相争不见天”。也许在大家看来没什么,但在当时官吏看来,这可是一次立功的机会。天是“皇帝”,不见天,这岂不是大不敬?所以很快这件事传到了乾隆那,果不其然,乾隆看到后非常重视,下令:“查阅、贩卖此碑拓文之人等,定斩不赦!”,由此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乾隆“痛批”诸葛亮?非也虽然诸葛碑文确实引发了一场文字狱,但乾隆皇帝痛批诸葛亮一事实属谣传!其实当年的诸葛碑文不过是后人伪造假借诸葛之名罢了,即使是诸葛本人所写,千年之后的乾隆仅仅因为那么“荒谬”的理由就去痛批一个千年以来被世人称道的大贤?乾隆重视名声,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如果刘备早六年请出诸葛亮,那么历史会改写吗?

改写这段历史若以刘备为中心是错误的,群雄争霸,谁都想做皇帝。早六年,只是刘备少些漂泊从而使诸葛亮在这六年中把握些"战机"。可是那个时候的曹操已經为"村夫"消灭了袁绍,倘若孔明在当时有所举措也莫过如此……如果当时的袁绍能像刘备那样请出诸葛亮并像刘备那样如鱼得水似的珍惜,那么这三国的历史将会由诸葛亮辅佐了袁绍还改变……哈哈哈,这个袁大皇帝将比后来的那個袁大皇帝早些称帝了几千年了嘟!早安![祈祷][玫瑰]。

诸葛亮作为一个军师名垂青史,为什么司马懿成为了皇帝,名声却没有诸葛亮大?

因素:1、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政治需要,需要树立一个良相的典范,让朝臣为标。诸葛亮鞠躬尽瘁,效忠恩主刘备。适合推立。司马家谋朝篡权,扳倒曹魏,岂能多作正面宣传。2、罗贯中《三国演义》推波助澜,让美颜的诸葛亮走进千家万户,名声愈响。事实上在品格上,诸葛亮比司马懿也确是强出。千多年来,在朝堂一直是良相的代名词,在民间是智慧的化身。


文章TAG:诸葛亮  升官  获取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