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虎就比较厉害了,躲藏在坟墓旁边的老虎。意思就是说敌人死后连尸骨都不给他放过。这也比较符合司马懿实际上为晋国开国皇帝的事实。1.古之恶来:典韦。恶来是商朝时商纣王的大臣,以能打能扛著称。典韦作为曹操的第1代贴身大将,被曹操赞为古之恶来,实至名归。曹操在宛城被张秀围困的时候,典韦在马匹盔甲兵器都被人偷走的情况下,抡着两个敌兵当大棒子,依然战死了几十人。

2.虎痴:许诸。许诸力大无穷,用手拉着牛尾巴将牛倒退着拉着百余步。在与马超作战的时候。曾经一瞪眼就让马超放弃了进攻。曹操后来封他虎侯。3.鬼才:郭嘉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郭嘉和曹操最为相得益彰。曹操言听计从,郭嘉奇计百出。在曹操平定北方的过程中,国家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4.江东猛虎:孙坚。17岁的时候就敢和一群盗贼单挑,而真正历史上的华雄也是被他杀的。

曾授予张良《太公兵法》的黄石公是什么来历?他会不会是虚构的?

你看过金庸的《笑傲江湖》吧?一定对《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有印象吧?不仅仅是有印象,而且是极深的印象吧?你把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的片段好好读一读,再对比《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得《太公兵法》的记载,一定会很感慨,这黄石公就是风清扬嘛。风清扬既能全文背诵「独孤九剑」的心法口诀,又会耍「独孤九剑」的全部剑招,还对「独孤九剑」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借用一下鸠摩智形容段誉的台词,风清扬就是「独孤九剑」的「活剑谱」嘛。

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引用的兵法语句来看,《孙子兵法》应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兵法,而《太公兵法》只见于张良的传记,而且张良为他人讲解时,他人「皆不省」,这说明,《太公兵法》在秦汉之际应当比较小众,而且难度极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应是流传较少且保存完好的善本甚至孤本,相当于风清扬所掌握的「独孤九剑」。

风清扬在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时,是带讲解的,也正因为有了风清扬的讲解,令狐冲才能在短时间内领悟「独孤九剑」的精髓。那么,黄石公传给张良的《太公兵法》上,是否有黄石公独家批注呢?对此,我们只能模棱两可地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总之,黄石公应是当时研习《太公兵法》的一位学者,深知《太公兵法》的价值,所以才会给出「读此则为王者师矣」的评价。

至于黄石公传张良《太公兵法》的原因,对比着风清扬传令狐冲「独孤九剑」看,就再清楚不过了。黄石公和风清扬都是行将就木的老人,时日无多,不忍百十年来甚至是几百年来传下的宝贝失传,所以要为宝贝找一传人。司马迁详细记载了黄石公传张良《太公兵法》的细节,分明就是一次次地考验。这没什么好讨论的,有意思的是黄石公考验前的行为。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很明显,黄石公是专为张良而来。黄石公为什么会选中张良呢?肯定不是靠掷硬币吧?我们有理由相信,黄石公经过一番探查,对张良的身份及性格,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也断定,只要张良认真学习自己的《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便能发挥出应有的用处。按照司马迁为张良做的传记,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韩国的相国,二人先后服务过韩国的五仁国王,所谓「五世相韩」是也!韩破,弟死,张良没有为弟下葬,反而散尽家财,只为求得一帮刺客,刺杀秦始皇,为韩国复仇。

也就是说,在张良的心中,始终敌视秦政府,他不但不会为秦政府效力,反而会想办法搞出一些幺蛾子。这样一个出身好、经受过良好教育又有着反秦决心的人,正是可以托付《太公兵法》之人,我们也能因为这个原因推断出,黄石公应当也有反秦之志。到此,我们就可以做总结了,黄石公就是一个研习《太公兵法》的学者,保存了《太公兵法》的善本或孤本,因年迈,欲为《太公兵法》寻一位传人,因此找到了张良。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到处是来自西洋与东洋的外国人,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粟特人、日本人来到中国,有的是来做生意的,有的是各国使节,也有来留学的,例如日本来的遣唐使留学生。深圳望野博物馆藏的"李训墓志"石刻,就是鸿胪寺丞李训的墓志,墓志落款赫然刻着的"日本国朝臣备书"。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兵法  诸葛亮  看不到  称号  对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