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形制春秋历史的一大主线是晋楚争霸。战车需要有人驾驶,必须配备司乘人员,除了驾车人员之外,战车上有配备一定数量的士兵执行作战任务。按周朝礼制,每辆战车大约需要士卒75人,三万人减除约半数后勤人员,有一万五千人,大约能装备200辆战车。

古代战车是怎样作战的?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因为之前我专门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过古代车辆问题,查阅过百余万字的资料,对战车的起源发展基本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下研究心得。【战车的人员配备】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个词语叫“万乘之国”,形容某个国家地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这个“万乘”,就是一万辆战车的意思

“乘”是古代战车的计量单位,一般而言,一辆战车配备4匹战马,称为“一乘”。战车需要有人驾驶,必须配备司乘人员,除了驾车人员之外,战车上还有配备一定数量的士兵执行作战任务。古时候的战车,也叫“戎车”,类似于现代的坦克,除了车上的士兵之外,每辆战车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兵跟随,从而让战车成为所向披靡的杀敌武器。

在西周和春秋时代,一辆战车上面一般配备三个人,如果是普通的作战车辆,没有将帅和国王在上面,应该是左右各站立一人,驾车的在中间,在战车左边的那个人叫“甲首”,身背弓箭,手持干戈,负责射击远方的目标;战车右边的那个士兵叫“骖乘”,他肩负着两项使命,一是在与敌人遭遇之时,在两车错车、短兵相接之际攻击敌人;二是当战车发生故障的时候,他要跳下车进行修理。

而驾驶车辆的人是战车的关键人物,非常重要。一般的人是不能驾车的,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之后,才能驱车上战场。每辆战车后面跟随的步兵,也叫“车徒”,车徒早在西周时代就出现了。当时一辆战车配备30人,其中车上3人,车下跟随的甲兵7人,步卒20人。到了春秋时代,车上的人数没变,而车徒人数已经增加至72人。也就是说,75个士兵才能配备一辆战车,这就是所说的“一乘”。

我们不妨推算一下,万乘之国拥有的士兵数量应该是75万人,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即使放在现在,数目也是惊人的庞大,更何况在全部人口不超过两三千万人的春秋时代?【战车的作战特点】(战车的长车毂)古代的战车的灵活性、机动性和适应地形的能力远远比不上骑马。首先,战车的宽度一般为3米左右,配上战马,车马总长也大约3米,也就意味着一乘战车占地面积9平方米,必须要在开阔地带才能发挥其优势,一旦地势千变万化,战车立马歇菜;其二,驾驶战车需要高超的技巧,训练的成本很高,驾车和骑马不同,前者的难度要大得多,一旦上了战场,驾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鹿死谁手;其三战车交战也不方便,必须等对方的车辆和自己的车辆互相交错的时候才能招呼几下,同时,战车还要防止对方步兵的攻击;其四,古代的战车的车厢成矩形,横向宽而纵深短,车轮高,车轴长,这种车子开起来很不稳定。

中国古代的战车为何没落?

中国是最早大规模应用车的国家之一,而且还将车运用于大规模的战争,形成了世界罕见的大型“车战”。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车是最为重要的战争资源,车战是最为主要的战争方式,因此战车的多少也就成为了衡量一国国力的重要标准,才有了“千乘之国”等说法。 战车形制春秋历史的一大主线是晋楚争霸。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一次出动了七百乘战车。

到了春秋晚期,晋国的战车已经达到了四千多乘,楚国也不相上下。但从战国开始,车战逐渐没落。汉代大将军卫青曾利用战车,但主要是用来环卫营地和运输辎重;唐代宰相房琯泥古不化,用战车来对付安史叛军而大败,世人多加以嘲讽。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车战的没落呢?首先是战车本身的问题。车厢加上战马是庞然大物,这直接限制了战车的使用场景,导致战车只能应用于西周、春秋时期光明正大的贵族战争中,这种战争参与者均是贵族,相互约定,在开阔地上纵横驰骋。

可是战国以来,越来越多奴隶参军,战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杀伤性的野战,河网、丘陵、林地和沙漠等地形都无法运用战车,战车无论使用场景还是行军速度都大大落后了。 三人战车其次和车战的战斗方式有关。战车由二人乘坐,左边的人是御者,负责驾车,右边的人是武士,负责射杀敌人,各司其职。后来才在中间增加了将领负责指挥。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争霸  战车  追光  总冠军  奥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