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初,康熙帝唯一在世的兄长——五十一岁的和硕裕亲王福全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状况堪忧。这个消息让和兄长感情深厚的康熙帝十分难过,推迟了原定于不久后启程赴塞外巡视漠北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于三月二十六亲临东城台基厂的裕亲王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此后,康熙帝先后于五月初八日、五月十五,两次亲赴裕亲王府探视病势愈发沉疴的福全。

尤其是五月十五这天,在福全的病榻前,康熙帝手握已不能下床、只能躺在榻上迎接圣驾的兄长福全之手,流泪劝慰其好生休养,保重身体,待自己从漠北巡视回来后,再前来府中看望。福全哽咽不能言,只是不断点头称是。兄弟俩交谈良久,康熙帝才在福全的不断恳求下,依依不舍地告别兄长,离开裕亲王府返回宫中。次日,康熙帝终于踏上已经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巡视塞外、安抚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

让康熙帝没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他和福全这两个相伴了五十年的兄弟之间的永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在漠北行宫驻跸处的康熙帝连连接到噩耗:六月初八,京师有急报:和硕恭亲王、康熙帝的五弟常宁于六月初七薨逝。虽然常宁在世时,康熙帝和这个弟弟关系并不好,对他夤懒乖张的性格也十分不满,平日里多次责备和处罚,但是现在人死了,什么恩怨也不必提了。

康熙帝在随驾的皇子中选取数人,返回京师经理常宁的丧葬礼仪,并代表自己致祭,然后颁诏内务府,让有司监修常宁的坟茔墓地,立碑亭牌楼,以示纪念。六月二十四,返京处理恭亲王常宁丧礼的皇子们又有急报传来:皇伯父、和硕裕亲王福全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即将不起。和得知弟弟常宁薨逝时的平静心情所不同的是,获悉兄长福全病危消息的康熙帝焦急万分,下令提前结束巡视漠北行程,立即返京。

但是皇帝出巡在外,随驾官员兵丁众多,回程缓慢,不能即刻到达京师,所以康熙帝令随扈的皇子们提前出发,代表自己先一步回京探望伯父裕亲王。六月二十七,京师再次传来急报:和硕裕亲王福全患病不治,于二十六日病薨!没有能够见兄长最后一面的康熙帝悲痛万分,当众落泪,命诸臣加快大营速度,好让自己能尽快返京,致祭兄长。

七月初一,康熙帝抵达京师,连皇宫都没有回,就马上赶到裕亲王府中,亲临福全的葬礼。在兄长的灵柩前,康熙帝摘除冠缨、换上青色袍服,亲自奠酒,同时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向兄长致以深切的悼念之情。随同祭奠的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按照康熙帝的诏令为伯父穿孝,轮流在裕亲王府兼管丧礼典仪。

七月初三,康熙帝再次亲临裕亲王府致祭,并赐马、驼、金帛、银两,用于福全丧葬典仪使用,并给福全赐谥号“宪”。七月初五,裕宪亲王福全出殡,康熙帝亲奉孝惠皇太后临裕亲王府,恸哭致祭,亲视灵柩发送出府,然后才奉皇太后返回宫中。八月初四,康熙帝命按照当年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例子,在每年按制度由朝廷于蓟县黄花山王陵常祭裕宪亲王二次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以示对兄长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生母庶妃董鄂氏(和顺治帝宠妃董鄂氏同族),比三弟康熙帝玄烨只大不到一岁(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因为顺治帝的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而亡,所以福全是顺治帝实际上的长子。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顺治帝无事,想看看自己的儿子们,于是便召几个大一点的皇子: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到乾清宫寝殿和自己见面,以叙父子亲情。

皇子们奉诏前来后被,顺治帝一一询问他们的近况生活如何,并带有点戏谑、逗耍的口吻问几个儿子:“汝等将来志向如何?”常宁时年只有三岁,嚅嚅不能言,只是不断取糕点吃食,顺治帝见状哈哈大笑。福全年纪最长,已颇知事,于是规规矩矩地垂手回到:“愿为贤王。”顺治帝微笑着颔首,觉得次子老实听话,朴实忠厚,贤王的志向不虚。

轮到玄烨时,他语出惊人地大声回答:“愿效法皇父、安定天下。”这让顺治帝十分惊奇,不由得仔细关注这个以前并不是很在意的庶三子起来,见这个儿子目光清澈、身板虽然小但是努力站得挺拔,看向自己的眼中一片沉稳、聪慧的模样,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赞誉:“好!”,对玄烨的表现很是赞叹。自此,在顺治帝的心中,次子福全留下了朴实忠厚的形象,三子玄烨则有着显露外向、敢于任事的个性。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曹操传  国战  攻略  三国志  撤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