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从客观上为宋代的海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从国内环境看。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南方优越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以及南方人经济观念受传统束缚相对较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了,稻、麦、茶、桑、甘蔗的种植更为普遍,产量很高,并成为出口产品,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的手工业部门如制瓷业、纺织业、矿冶业、金属制造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均有所发展;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大量出版成为可能。这些都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新货源。(4)从政府政策看。宋朝受辽、金的威胁逐渐退缩到东南一隅:政府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每年还要负担沉重的“岁币”,不得不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政来源,因而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建于唐代的市舶机构,而且疏浚海港,增辟口岸,制定条例,积极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对市舶官员招徕蕃商的成绩予以奖惩。同时,积极支持华商出海贸易。北宋中朝以后,海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很大比重,对此宋高宗慨叹道:“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联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

”(5)从技术条件看。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的另一重要原因。宋代造船业的规模和制作技术,都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东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发达的造船业,所造海船载重量大、速度快、船身稳,能调节航向,船板厚,船舱密隔。载重量之大,抗风涛性能之佳,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航海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海员能熟练运用信风规律出海或返航,通过天象来判断潮汛、风向和阴晴。

疍民的祖籍地在什么地方?他们讲什么方言?

“蛋民”题目已出错了,蛋只是福建、江西人的“陈”或田的发音,应该叫“陈家”。“陈家”亦有百家姓,主要人口分布在珠江水系的西江流域,解放前官府、民俗有四不准,不准购置田地、不准与陆居民通婚、不准上陆居住、不准读书考试(有说不准葬于岸上)。“陈家”在解放前是一个十分悲惨的群体,只能靠打渔、船运货物为生,西江的肇庆峡等常见这些纤天的身影,什么“纤夫的爱”的爱就是扯蛋。

解放后较少人称陈(蛋)家了,政府在广州、佛山、江门等地建了一批水上新村或叫谭民新村,真正是翻身做了主人,“陈家”人非常爱国,出了很多著名人士如霍英东等。“陈家”的四不准来历,史学家也未有说清楚,零三年,本人上江西庐山等地知道零星典故,“陈家四不准”是明初朱元璋的一道口谕,元未,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分支陈支谅大军建立了小朝庭,自封为王,一直与朱元璋分庭抗礼,靠着强大的水军在以播阳湖为中心的长江流域与朱元璋恶斗十几年,后朱元璋坚壁清野,封锁湖岸,“陈家”军终于归顺投降。

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彰显国威,也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繁荣,朱棣先后派郑和七下西洋。在历史上,有四次详细记录。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人数,在中国古代都达到了顶峰,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积极深远地影响。 一、七下西洋的背景 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积极主动发展与域外国家的邦交,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理想世界。

另外,随着明朝经济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造船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国商贾之间交往甚密,一定程度上使得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可能。 对于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说法,例如说为了寻找建文帝,为了扬我国威,为了军事扩张等等。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皇帝能举全国之力来促成这件事,足见皇帝的决心,其目的肯定也不只在某个方面。

那么郑和的团队到底多大呢?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的场面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 二、队伍庞大,规模空前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一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为了启动这艘船,至少需要两百人同时发力。

每艘船可容纳上千人,算下来也有2万多人的队伍。而且一路跟随的还有200多只海船。郑和每下一次西洋,花费大约600万两白银。有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郑和七下西洋所走的路线都有不同,最远的时候一度到达了东非麻林迪和孟加拉等地。郑和下西洋虽然得到了国家的鼎力支持,但光鲜背后都会遇到重重困难,因为是远渡重洋,所以对航海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对天文地理知识的掌握,包括语言沟通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卧龙  水军  海盗  巡视  小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