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后宫那么多美人,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在遇到寿王李瑁的妃子、美貌绝伦艳丽无双的杨玉环后,于是不顾礼节,招她进宫,后封为贵妃。此后,宠幸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怠慢朝政,享乐奢靡日甚一日,对外连年用兵,设置藩镇,扩大了节度使财政军大权,重用安禄山等外族守卫边疆,天宝十四年,发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在强令固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兵攻敌中计兵败后,仓皇出逃,到马嵬坡发生兵变,杨氏兄妹被杀。

大唐又陷入连年争战之中。唐明皇应属前明后昏的皇帝的典型。先期在政权混乱时期,身处危局,而志向远大,英明果断,夺取并稳固了政权;然后,拨乱反正,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安定天下,开创太平盛世;在天下太平时期,反而自我满足,不思进取,私欲膨胀,骄奢淫逸,任用奸臣,吏治败坏,又加上连年用兵,政策失当,安禄山一反,毫无斗志,只求一跑,把整个大唐搞乱了,他本人也落个可悲下场。

其实,也并非安禄山多么强大,也并不会一下就把整个朝庭搞垮,国为当时李隆基手下也并不缺少名将,如李仙芝和哥舒翰等,国内其它地区的兵马也正在向前方集结,可是因为他听信杨国忠的谗言,自己又不懂军事,过惯了安逸生活,不敢御驾亲征,只有一逃了之,上下军民,人心动荡。可想而知,他败正在情理之中,不败反而不正常了。

李世民开创的大唐盛世,难道是建立在,杨广的基础上吗?

李家倒是想吃杨家的老本,无奈开局就一个太原城,其余全靠自己打。隋朝巅峰890万户,初唐才200多万户。本来被分化了的突厥,控弦百万,空前强大,甚至给唐朝边境发诏书。隋朝粮食是多,但各路反王一瓜分还能剩多少,而且一旦过了保质期全白费。所以和北周被全盘接收相比,隋朝给了唐朝哪门子遗产?杨广给李世民打基础?提供反面教材也算的话,我同意。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

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历史鼎盛王朝——唐朝初期的一个治世,在公元627到649年的这段时间内,唐朝呈现出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气象。在众多对贞观之治的评价中,有一点尤为突出,以至于压过了另外一点,而这另外一点才是出现贞观之治的根本原因。通常来说,历史上对唐太宗的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作为其从政的亮点。

例如对魏征的任用,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参与谋杀李世民,还当过道士,不过李世民虚怀纳才,不但把魏征收入麾下,还对魏征的直言进谏给予了极大的赞赏和宽容。但有趣的是,如果不是长孙皇后的阻拦,李世民可能早就杀了魏征,而魏征也正是把握到了太宗初期需要笼络人才更需要笼络人心来维持他的统治,毕竟他的皇位得来的并不是那么光彩和正统。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唐太宗任用素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杜如晦,但他能对他们委以重任或许是因为在宣武门之变中,他俩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对他们的奖赏来看,便是如此,同样对尉迟敬德的任用也是,尉迟敬德在宣武门之变中杀掉李元吉,救下了李世民。对于唐太宗的评价或许正面的太多,其实在玄武门之变结束后,他还没有逼宫,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召集歌姬舞妓为他吹拉弹唱,其骄躁之性可见一斑,所以他对魏征的容忍不得不看做是演戏赚得个开明圣君的名头而已。

也有不少观点认为,所谓贞观之治是假的,是历史撰写者的吹捧,通过对隋朝时期的人口、储粮和唐朝时期的对比发现,贞观时期根本不能和隋朝时候比,即便到了开元年间也才勉强达到隋朝盛世,还有观点来自于对部分史书的解读,认为唐朝吃隋朝的储备粮食吃了30年,才有了贞观之治。虽然开篇笔者也对唐太宗的一些品评谈了独家看法,但是对贞观之治的过度黑化也是不应当的。

首先,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做贞观之治,而不是像开元盛世那样叫做盛世呢?或许后世的人对“治世”和“盛世”的误解造成的。笔者认为,“治世”应当是相对于“乱世”而言,与“盛世”相对的则是衰世、末世,所以对贞观时期的整体分析要从“治”而非“盛”,不能将其重点放在经济上做比较。如果从“治”的观点来看,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选贤任能。

 6/8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唐  盛世  v3  布阵  网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