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的时候,齐国自恃国力强盛,四处征伐。这就是五国伐齐的主因。最终以田单复国结束了五国伐齐这场战争。笔者热爱战国历史,对于五国伐齐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五国伐齐后,能与秦国抗衡的只剩下赵楚两国。结语:五国伐齐后,齐国衰落不堪,不再有称霸天下的能力。

齐国假如不被五国联合伐齐,差点亡国的推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齐国和秦国,齐国的齐威王也是执行荀子之法两手抓,并都卓有成效,可惜继位者齐宣王,由于齐国发展的太快,让五国联合进攻齐国,差一点就亡国了,从此齐国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齐国的思想文化是各国中最强大的,心态胸襟也比较开放,影响后世的稷下学宫就是齐威王创立,著名的荀子(训况)就是这里面的老师。

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

对于当时的韩国而言,已经不具备称霸的可能,自保已属不易,术治已经在韩国形成,所以,当燕昭王联结诸侯,有秦国参与,韩国也没必要独善其身。韩国以割让土地人口,延缓秦国的进攻,在韩国的设想里,东西方大国的冲突,会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能够为韩国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韩国只有加入秦国盟友,才能免受其害!所以,不久后,韩国又主导了“郑国渠”的闹剧,不仅未能削弱秦国,反倒是加快了关中的繁华,为两汉到盛唐,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五国伐齐你们有什么看法?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战国时期五国伐齐时间是公元前284年,以燕赵为主导的一场战争,此战燕昭王派遣乐毅率领五国联军,破齐于济西。这是一场复仇主导的战争。源于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派遣匡章几乎打下燕国,甚至攻下燕国都城蓟(今北京),但是匡章纵容齐军在燕都内烧杀抢掠,失去了民众基础,最后导致齐宣王不得不下令从燕国撤军,燕国复国,赵武灵王派军护送当时的燕太子帜 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

即位后,深以齐国破都为耻,励精图治,铸黄金台招纳贤才,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燕国再次恢复国力,甚至更胜往昔,正好齐国在前286年冒天下之大不韪灭宋,一时间使得诸侯畏惧齐国强大。各国的恐惧加上燕国的仇恨,在间谍苏代(苏秦之弟)的策划,各国当即达成联盟,燕国成为主要国家,加上齐国紧邻赵国,赵武灵王也出力甚多,成功在济西一战破齐。

之后燕军深入齐都临淄,齐国几乎亡国,战后燕取临淄、赵取济西、秦取陶邑、楚夺淮北、魏收宋国故土。虽然之后再田单的帮助下再次复国,但是已经不复往昔风采。继楚魏衰落后,齐国彻底衰落,成为二流。这一战使得秦国对六国形成绝对优势,虽然之后赵国撑了二十年,楚魏两国又撑了四十年,但终究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这一战对于战国形势,比长平之战意义更加深远。

为何五国会伐齐,齐国到底惹恼了谁?

笔者热爱战国历史,对于五国伐齐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五国伐齐,并不是因为齐国简单惹恼了谁,而是战国时期关于诸侯国之间争霸,此消彼长的过程。田齐取代了魏国的霸主地位后,遭到其他国家的觊觎,但当时的诸侯国都畏惧齐国的国力,所以不太愿意发动对齐的战争,因此齐威王和宣王时期,田齐较为平稳。齐湣王执政时,贪婪富裕的宋国国土,而与各国联合伐宋,楚国坐视齐宋血战而保存实力,其他诸侯也没有投入太多兵力,最终齐宋之战的最终结果是宋国灭亡,而齐国重创。

就是说,齐国虽然得到了富裕的宋土,但自身国力受到很大的损耗。其他长期以来对齐国霸业有觊觎之心的诸侯借机发动了这场对齐的战争,目的是借助这个机会削弱齐国,获得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利益。五国伐齐中,真正与齐国有较大恩怨的只是燕国和魏国。齐国长期凭借国力压迫燕国,齐宣王几乎可以灭燕,可是齐国又并没有灭燕,以至于埋下了隐患;而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时期,三代创立的霸业在与齐国的争霸战中烟消云散,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让魏国将士填尸荒野,主力尽失,失去了霸主地位的魏国对齐有切肤之恨。

因此在齐国衰弱时,长期怀恨在心的燕与魏对齐施展报复行为,这是燕、魏的动机,次要动机则是他们同样觊觎富饶的宋地和齐国国土。秦、韩、赵的动机不完全是觊觎宋土,他们与齐国并无大的恩怨,但一个强大的齐国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和霸业。尤其是秦、赵这两个战国后期崛起的强国,难以容许还有一个能够威胁自身的东西存在。因此借机会摧毁齐国,减弱强大的竞争对手符合秦、赵两国的利益。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五国伐齐  齐灭  宋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