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原本是董卓部下重要的谋士,可以说三国之乱始于董卓也始于贾诩之谋。也就在路上,贾诩遇到一帮氐族的叛乱份子,贾诩和同行的几十人一同被劫持。一、人品贾诩,武威姑臧人。之后,贾诩又主动投身于董卓。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的话,曹丕实质并不是咨询贾诩的意见,更像是逼迫贾诩拿出真实的态度。

贾诩被称之为三国第一毒士,毒在哪里?你又怎么看?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谋士辈出,贾诩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很多人认为贾诩是三国第一毒士。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不管是东汉的彻底灭亡或者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都和他有着很大的关系。贾诩原本是董卓部下重要的谋士,可以说三国之乱始于董卓也始于贾诩之谋。灵帝末年董卓奉诏进京平乱,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倒行逆施,残忍嗜杀,招致群雄联合讨伐。

董卓死后,贾诩又作为幕后黑手推动西凉军阀李傕郭汜洗劫长安,真正拉开了三国动乱的大幕。贾诩见李傕郭汜难成气候,便转投曹操麾下,帮助曹操一举统一了北方,成为了曹操心中的重臣。曹操统一了北方过后,就想南下攻取荆州,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后方的马超和韩遂的联军让曹操的部队很忌惮,于是曹操决定先拿下后方的联军,在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计让马超和韩遂之间生出来了间隙,最后让曹操一举平定了关中。

贾诩此人所用计策,善于抓住人心,角度刁钻,效果显著狠辣,当之无愧可以称作毒士。而比计策更恐怖的是贾诩不单单对敌人毒,对自己更毒,特别善于权衡利弊,忍辱负重,明哲保身。贾诩晚年在当初力保曹丕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曹丕猜忌,拒绝接待一切客人,对自己的子孙家眷也十分严格,从来不结党,不享受荣华富贵,从而清贫安全地过完了自己的晚年。

曹丕当上皇帝后重用贾诩,孙权得知后为何断言魏国要亡?

孙策病死的前后,孙氏的势力范围已达会稽丹阳等五郡,但是当时的情景是宾客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江东处于权利交接的同时又因豪杰并起,而且没有稳固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名份。说孙权接手了一盘散沙不足为过。可是,孙策依然决定舍弃亲子接掌,而是选择了亲弟孙权继任来保存孙氏基业,就是因为孙权有一个孙策自认不如的天赋,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

我不如卿。识人用人,能尽其才,是孙权的看家本领,也是他保守江东的凭借。然而,他却对曹魏的一项人事安排嗤之以鼻,连连失笑。而被嘲笑的两人还不是什么无名之辈,其中一人曾以寥寥数语而使几经蹂躏的东汉永无翻身之时。他就是被后世公认的“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进而连带曹魏的开国之君曹丕,也不能幸免。孙权嘲笑的原因主要是,曹丕在篡汉之后,任命了贾诩为太尉。

太尉一职,后改为大司马。因权势过重,汉高祖至汉武帝几经撤立。东汉时期也是如此反复,可以看到当权者对于这个主管全国军事的主官也是爱恨交加,难以取舍。到了曹丕建立魏国重新设立太尉,其地位是超出其他两公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即司徒和司空)。曹丕任贾诩为太尉,足以证明曹丕确实有看重贾诩的意思。而孙权之所以不看好曹丕和贾诩,其中确实有不妥之处。

一、人品贾诩,武威姑臧人。很早就有才名,被举为孝廉为官。为官期间也未有什么惊人表现,很是平庸。一段时间后,因母亲病故,贾诩就势辞官归家。也就在路上,贾诩遇到一帮氐族的叛乱份子,贾诩和同行的几十人一同被劫持。氐族此时虽不能主导西凉的局势,可是时常与羌族一同叛乱。在东汉末期,受命平叛时常有皇甫规,段颎以及张奂三人先后为帅。

但是三人的所侧重的路线不同,皇甫规和张奂两人多以剿抚并行,更是以清正廉明享誉西域各地。段颎侧重以暴制暴,强调赶尽杀绝以绝后患。贾诩为了不被氐族叛乱份子残害,多次宣称自己是段颎的外孙,使得氐族投鼠忌器,不仅不敢加害贾诩,反而是恭敬有加的将其释放。至于与他同行的人则无一脱逃,尽皆死于非命。这一段经历,使得贾诩的人品被定性。

之后,贾诩又主动投身于董卓。董卓被吕布和王允联手设计除掉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听从了贾诩的策略,相互联合攻取了长安,诛杀王允,驱逐吕布,劫持了汉献帝刘协,使得东汉朝廷无法管理地方,加上黄巾军还有剩余力量存活,各州郡尽皆自立门户或相互吞并,天下自此大乱。紧接着贾诩又相继投奔段煨、张绣等,却没有一个善类,要么是割据一方的军阀,要么是在众大军阀环伺之下的小军阀,成为城头草,处世的风格只有一条,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

这种做法被延续下来,对贾诩几乎有再造之恩的张绣,在曹丕追责张绣杀其兄长曹昂之事,也未见贾诩为故主求情。贾诩在黄初元年(公元220)为太尉,此时已经74岁高龄,三年后既黄初四年六月,在任上离世。曹操在世时,贾诩的职务一直没有变动,还是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也就是贾诩劝解张绣归降后曹操五年后,才获得的太中大夫,主要行使谋士的职能而已。

并未在曹操的封国魏国之内任职。太中大夫一职直到曹丕登基之后才被拿掉,整整被曹操闲置了十多年的时间。这与曹操任人唯贤,不以他人过往及人品为喜好的风格不符。贾诩对此的看法是,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其实,贾诩的这段经历还是与他人品有些关系,纵观曹操倚重的谋士如荀彧荀攸叔侄以及程昱郭嘉等人,无不是品行如一的人,贾诩虽屡获曹操咨询,却也没见曹操将其大用。

而曹操的继任者曹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继位就任命贾诩为太尉。这无形之中也将曹丕真实的品性,透露了出来。古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向标榜自己为明君的孙权肯定会嘲笑曹丕和贾诩一番的。二、亡国论在史书上是没有看到孙权有关曹魏的定语。即便是有,也是一种猜测。不过,这种猜测确实有一定的依据。曹操平定北方主要依仗的是武将和文臣的合力。

根据所在的地段不同,武将多是来自于曹操的本家,是为谯沛集团。文臣谋士多是出自于汝颖集团。贾诩的出身,上文已经说过,是出自武威,也就是为人熟知的西凉。西凉在两汉时期,出的最多的是一干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不是谋士,主要是因为与羌族还有更早之前的匈奴一直保持着对战的状态,几乎两汉的每代帝王都要耗费一大部分的精力去应对。

贾诩却成为其中的另类,其早期的经历即为官之前必定也颇为奇特。据唐朝的史学家考证,贾诩的先祖是西汉名臣贾谊。如果从家学和环境考虑的话,贾诩则更为奇特了,他甚至可能是文武双全。但是,就是如此一位人才,在进入曹操阵营之后,却是左右为难。他究竟该依托武臣,还是加入到文臣之中,从而确保自身的利益?事实上,贾诩并没有明确加入哪一方,他在曹操在世时,采取了张良的做法,一改之前极具进攻性的战略前瞻眼光,也抛弃了他拥有的洞察人性的本领。

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只是在曹丕需要一些计谋来增加他成为王太子几率的时候,贾诩给与了一番建议。一个就是杨修举报曹丕私通外臣。另一个是曹丕询问如何稳固现有之位。最终,曹丕遵循贾诩的建议,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获得了太子之位。曹丕所接受的建议是符合汝颖集团的喜好,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包括荀攸钟繇和陈群等人。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的话,曹丕实质并不是咨询贾诩的意见,更像是逼迫贾诩拿出真实的态度。在荀彧和荀攸,郭嘉和程昱相继离世之后,原本属于中间派且智谋过人的贾诩无形之中成为了曹操阵营之中元老。加上曹丕极为疑惧谯沛集团支持的曹植等宗室,以武力威胁自己的帝位,一再进行打压。文武双全微微偏向文臣的贾诩,就在这种情景之下上位。

这明显的释放了一个信号,曹魏内部斗争是以文臣为主导且占据优势,而不是宗室武将为主导,大权有旁落的迹象,为此就有亡国的迹象。总之,贾诩不被重用,显示了曹操以武定国的路线,而曹丕重用贾诩,则表明了曹丕日后治理朝政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贾诩对一统天下的策略,对孙权来说自然是一件喜事,而相对曹操曹丕父子来说是却比较消极。


文章TAG:贾诩升  攻略  贾诩  天赋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