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贾谊论》时,苏轼不过是个21岁的毛头小伙,有点夸夸其谈、大言不惭的嫌疑。然而,在此之后,他宦海浮沉40余年,经历过乌台诗案、新旧党争,卷入王安石变法的争议中,经历数次被贬,诬陷、排挤、诽谤、入狱,仕途坎坷程度绝不亚于贾谊,但是,乐观的苏轼依旧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从不将往事挂怀于心,被贬在哪里就游在哪里,这样的心态才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苏轼。

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案例,但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提到孔融,只知道他“让梨”这一件事,并不知道他长大后的事迹。其实孔融也算是一个悲情人物吧,结局悲惨,后续的名声也被抹黑,但他的一生也算得上精彩。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这个人物。除了“让梨”之外,孔融还有一件著名的事件孔融这个人出身不一般,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可以说是自带光环,天生就会受人尊敬。

而孔融这个人年少聪慧,但锋芒很盛,嘴巴毒得很。有一次,他随着父亲到洛阳,自己就去拜访了名士李膺。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孩要去见大名士,门人自然不通报。于是,他就对门人讲,自己是李膺的亲戚,所以来拜访的。门人一听,自然就去告诉李膺,有个十岁小孩,说是他的亲戚,等着见他。正巧,李膺当时正聚集了很多宾客,他也没想起来自己有哪个十岁小孩亲戚,就叫来看看。

李膺见到孔融就问他:“咱俩什么亲戚?”孔融很从容地回答:“我是孔子的后裔,您姓李,是老子的后裔,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这样来看,咱们可是世交。”李膺和一众宾客听了都很讶异,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小孩这么聪慧。正巧,太中大夫陈韪刚刚赶到,听说了这件事,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说,人在小时候聪慧,长大了未必还能聪慧。

孔融听了之后,直接说道:“那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慧”。可见,这个小孩的嘴还是比较毒的。这个故事的精彩并不亚于“孔融让梨”,而孔融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性格在长大之后依然延续了下来。长大后的孔融,名声成为了他最好的护身符孔融的名气在当时还是比较大的,刘备做平原令的时候,因为孔融能认识并记住他,刘备都感觉很荣幸。这种名气不仅是因为身为孔子后人的关系,更是因为他敢于挑战权贵。

大将军何进掌权的时候,孔融前去拜见,只是因为门人念他的名字稍晚了一点,没有及时通报,他就抢回了自己的名片,愤然离去。何进是比较毛躁的人,丢了面子之后,本来想弄死孔融,但因为担心杀了这个名士,对自己的名声影响太大,就只能忍了这口气。汉末时期是中国宦官乱权最严重的的时代之一,而孔融却总会去找宦官的麻烦,在拥有监督权之后,所检举的对象同样多是宦官的亲族。

即使自己的上司害怕得罪宦官,他也丝毫不惧,反而据理力争。但最终来看,宦官势力也拿他无可奈何。董卓专政的时候,孔融也是反对董卓的一个代表,最主要的事迹就是极力反对董卓废少帝而立汉献帝。但是碍于名声,董卓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能把他排挤到北海去做“相”,让他远离朝廷。当时北海黄巾猖獗,董卓想让孔融死于黄巾之手,并不敢亲自杀他。

后来曹操迁都许昌,把孔融请来,但这肯定是曹操做的很后悔的一件事。孔融不合作的个性又表现出来了,很多大家想要赞成的举措,他都表示反对,因为他在当时名声还很大,反对的力度也不小,很多事情都做不成。最主要的是,他还讽刺曹操,一点情面都不讲,拐着弯骂人,不仅羞辱曹操等人的人格,还用其所谓的才学来侮辱他们的智商。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把袁熙的妻子甄氏私下里嫁给了曹丕。于是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年武王伐纣,然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也算是博览群书了,一时也没看明白,这个记载从来没有见过,自然就去询问。孔融说,这不就是现在的情况吗?其实是在讽刺曹操,攻击袁绍其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真心为了汉室。因为当时的曹操在很多人眼中类似于周公一样,是中兴汉室的能臣。

这个典故后来就促成了苏东坡自己编造典故来糊弄欧阳修的趣事。除此之外,曹操征讨乌桓的时候,孔融一样借古代典故来对曹操进行讥讽。孔融不仅反对他的上司,还抨击袁绍、袁术、刘表等等地方诸侯,可以说把这些得罪个遍,要是没有自身“名士”的身份,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孔融的结局是自找的,并不值得惋惜孔融最终还是被曹操杀害了,很多人同情孔融,认为是被迫害致死,但从曹操的角度来说,孔融确实该死。

 5/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阿副  雄师  天将  征召  民族英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