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待晚年的李渊,是否很够意思

李渊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很多人说李渊退位后很幸福,有众多美人相伴,还给李世民生了很多弟弟妹妹。据统计,李渊叫得出来的妃子有21个,其他服侍伺候他的宫女累计三千多。如果是这样,李世民对父亲李渊很够意思,其实不然,李渊的晚年相对于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待遇,非常不好,甚至凄惨。担惊受怕,只能沉迷酒色李渊每天处在担惊受怕中,处处小心谨慎,就是为了打消李世民的戒备之心,只好“自污”,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几年后身体被掏空就病逝了。

众儿孙自相残杀,老来丧子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随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去名字。交出军政大权,被迫退位李渊被迫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短短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被迫下诏书: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同年八月,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随即登基,是为唐太宗,改元贞观。晚年孤苦,没人敢探望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大肆贬谪了李渊的亲信,提拔了一批又一批自己的嫡系。以至于晚年的李渊,竟然没有一个大臣去探望,当然肯定是不敢去,十分孤苦。从太极宫到大安宫,宫女散尽一生享受奢华的李渊一直不情愿搬出太极宫,后来李世民对外谎称李渊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强行将李渊迁往弘义宫,并改名为大安宫,失去了权力和人身自由的李渊也只好任其摆布,没有任何发言权。

由于宫殿规模小,宫女的数量也锐减,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当了九年的太上皇后,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岁,死后和窦氏葬在一起。总结:李渊的前半生是非常辉煌的,他韬光养晦,起兵晋阳,最终后来居上,歼灭群雄,奠定了大唐基业。然而晚年却在儿子的监禁中,足不出户,沉迷酒色之中,还时时遭受无端的指责和嘲讽,成为儿子光辉形象的衬托品,结局是非常凄凉的。

“红尘”是什么如何解读?怎样才能做到“无负红尘不负卿”?

感谢您的邀答!您这提问挺“酷”的。好吧,先说什么是“红尘”?它的来由?再说怎么“不负红尘,不负卿?”一、什么是红尘?红尘,这个词最早出自汉朝班固所写的《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渲嚣人流扬起的尘土,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土都连在一起。这一段的尘土飞扬发生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之时,正是日出的一片忙碌景象之时。

日光是红色的,给烟尘蒙上了一层红色,“红尘”因此而得名,为什么不叫以土为伴的黄尘、土尘呢?因为“红尘”有浪漫色彩,随后就被古代诗人、文人所广泛采用。如,“日出红尘”:飞观霞光启,重门平旦开。红尘扬翠毂,赭汗染龙媒。“日落红尘”:红尘暮不息,相看连骑稀。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安知我有不平色,白日欲落红尘昏。

一开始红尘只与日光有关,因为,红尘正对着早晚忙碌之时,给人以忙忙碌碌之感。所以,渐渐的便加注了纷纷扰扰的内涵,成了人世间的代名词。到了唐朝,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红尘又多了一个意思,那就是纷纷攘攘的世俗。如,唐朝王建诗云:“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此时的红尘,己被喻指繁华热闹的都市。在佛教里,红色象征世俗诱惑,代表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尘,乃是尘埃和污垢。

如,明朝贾仲明在《金安寿》中写道:“如今你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地。”还有,清朝范阳洵在《重修袁家山碑记》中写道:“其自愿混迹红尘,广行善事,以拯危救难。”因此,现在的“红尘”,就是指让我们烦恼却又逃不开的世俗世界。说完了“红尘”的定义来由,就该说您的第二问了:怎样才能做到“不负红尘,不负卿?”这我就说不好了。

不过,不能对不起您的邀请,写出一段散文诗送您,不知对得起否?《红尘与你相遇》今生,你我相遇,是一种天缘。许是你我千年修行的因果回报;许是五辈子先人行善积德的报应。珍惜缘分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滚滚红尘,纯纯赤心,此情永远,山盟海誓。几多柔情,浪漫几段。爱过化作相思,醉过倾心无悔。是缘分让我走进你的生命里,多少情在心灵深处缱绻,多少爱铭刻过往之中。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烛酒留凡尘,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句应该是这样的: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凡尘。星光不问赶路人……本来生就的就是与尘世无缘的人,却恋念着红尘中的一壶壶淳浓的酒,天上的星光根本不问及赶路人的疾苦,只要拼命的打拼,苍天是不会辜负那些勤勤恳恳打理生活的人的,一定能够让其成功的。“天道酬勤”,只要辛勤的付出,就能改变命运以及整个人生,这应该是一条不悖的真理。


文章TAG:丹霄  九霄云外  九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