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普通人,但我也有我的人生境界,并非常人就不配有自己的境界。高考倒计时15天(2022.5.22)期望是美好的,事实证明期望值有时候超过平常值,高标准才会有上升的空间,是否能够知足呢,常乐这种境界或许才是高不可攀吧!年轻人取消周末所有课收获了什么?休息,自由!难得的获得,难得的选择!老母亲貌似又焦虑了,老父亲淡定无比,被《遥远的救世主》书控制了,先森一夜少眠,看完这本书!的确是好书,看几页就会爱不释手。

人生境界偶尔和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聊天,谈起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友人说比尔活得值,豪宅豪车和他那几亿美元的游轮以及越来越美的妻子,让人艳羡,说话时那种崇拜的眼神语气,真的发自内心。我是普通人,但我也有我的人生境界,并非常人就不配有自己的境界。我的境界其实很简单,过自己想要的简单生活,如此而已。

善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善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善恶之分,无已之私欲,顺应天性,自然而为,视为至善为何首先要无善恶的观念?有了善恶观念会怎样?人是很有意思的生物,对“好坏”信息的接收,特别敏感,这和情商、智商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出于本能,不光是人,动物也是如此。人与人的接触就是信息的交流,“我爱你”“送礼物”“骂街”“打架”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传达信息,这些信息大体就是,我喜欢你和我讨厌你。

而当你有了善恶之分时,你会认为好的是善,坏的是恶,但好坏的评判标准,是取决于你,所以你无法把握你传达的好的“信息”对于接收方是好是坏,这也是好心办坏事的原因之一,当你好的“信息”对对方来讲是“坏的”时候,对方不会接受,或者接受了很不爽,这样便会产生矛盾、误解、怨气等等…何为己之私欲?说白了,就是出发点,你选择帮助别人时,到底是真的想帮助,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善”的心态去帮助。

当出发点不同的时候,即使做得事情,传达的“信息”一模一样,对方也会感觉出来,从而产生厌恶,就好比我不会太厌恶一个发自内心喜欢我的人,而我会讨厌那个为了啥而喜欢我的人,一个道理,除非那个人,情商智商远高于我,我发现不到,但这是真的喜欢么,同样,你的帮助是真的“善”么?何为顺应天性,自然而为?其实,答案就在前面,当你没了善恶的观念,没了那么多私欲时,就是发自本心的我想“帮”你,而不有所求,有所获,此为顺应天性,然后你便自然而然的知道,如何“善”如何“帮助”,母爱之所以伟大,就是她接近或者等同与这个状态,母亲发自内心的,顺应天性,无所求无所取无所欲的爱着我们,即使在我们成长期间,做了一些“错事”,也会被我们无理由原谅,甚至会发文调侃“亲妈啊,能活到现在很不易之类的”我们不会因为这些会厌恶,怪罪于她,这便是因为她无善恶好坏之分,无私欲,顺应天性,自然而然的爱着我们,而至善的境界大概就是这样吧。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么?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想人生最好的境界是用顺其自然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面对一切不卑不亢。面对生命里的人和事,做好自己之余不刻意不强求。最好还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自我的平衡。季羡林老人说,不完满的才是人生,很多事别人帮不了我们,唯有我们自己悲喜自渡。那么,一个面对人生悲喜自我调节平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是想享福,什么叫享福?福是什么境界?

提到福与享福,人人往往联想到幸福。幸福就是一种对美好的幸存与侥幸;侥幸获得的幸运,庆幸、快乐。享福就是一种美好的希望与向往;是一种自我感受的知足与满足的过程。我们中国人,还是用通俗的中国字与普通老百姓的内心感受来解释“福”的境界吧。福字是一个衣一人口一个田字组成,我们大多数人不懂甲骨文不懂什么深奥的古文化,但是心理都明白清楚,人的一生过程,到一定大了老了的年龄,心理感受与寄托向往,就是“皈依尘土”也叫“归依尘土”。

从字面上解释,皈与归都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这些都是一种寄托向往行为与感受,并不是佛教之所专用。而“福”字恰恰包涵了人的归依与尘土的根本内涵。“衣”就是“依”,“田”就是“尘土”。因此,一个人一人口的人生过程,不管是多少高官厚禄,不管是多么穷苦,到了一定大的岁数都会想着“享福”,这是人的一种过程,一种人性自然规律。

高考倒计时15天(2022.5.22)期望是美好的,事实证明期望值有时候超过平常值,高标准才会有上升的空间,然而是否能够知足呢,常乐这种境界或许才是高不可攀吧!年轻人取消周末所有课收获了什么?休息,自由!难得的获得,难得的选择!老母亲貌似又焦虑了,老父亲淡定无比,被《遥远的救世主》书控制了,先森一夜少眠,看完这本书!的确是好书,看几页就会爱不释手。


文章TAG:境界  高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