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官品级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员有了这个称号,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设置办公场所,并且得到的待遇与三公的待遇一样。可以说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征。骠骑大将军。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职,为武官最高阶。当然这也许虚衔,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实权。正二品特进。

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可以说地位超然。辅国大将军。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从二品光禄大夫。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镇军大将军。

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唐朝爵位第一等。从一品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

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国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正二品开国郡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国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但实际并不开国,只是荣誉称号。从二品开国县公。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

同时跟郡公一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袭。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

从二品柱国。同上柱国一样,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国一样,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

清朝正一品官职有哪些?还有比正一品更大的官职吗?

清朝顶级官职设置很谨慎,正一品的官职非常稀少。文官中,大学士最初定为满一品,汉二品,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八旗贵族不满文官地位太高都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都改为正一品直至清末。大学士的头衔几经改变,最终定为三殿(建极、文华、武英)三阁(体仁、文渊、东阁),一开始大学士无定员,最少时仅二人,最多时有十六人之多。

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为最多不过四人(满二汉二),但实际上一般只有二人或三人。大学士品级比明代大学士高得多(明代是正五品),但权力反倒要小得多,因为皇权更集中且密折制度通行,大学士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处理一般日常性事务。武官中只有负责皇帝近卫的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都是满员)为正一品官职,其它武官中不论将军、都统还是提督都只有从一品,尽管论实权后者要大得多。

自宋以来重文轻武,文官高级职务多于武官,但清朝要强调“文武并用”,因此不但各级武官品级往往高于同级文官(如一省最高武官提督是从一品,而一省最高文官要加上兵部侍郎兼衔才是正二品,否则是从二品),而正一品官员员额也是武官更多(武六文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官场风气仍然是文重武轻,品级相等甚至较低的文官节制武官是家常便饭。

除了这些有实际职务官员的品级,清朝还有荣誉职位和爵位,其中荣誉职位中“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品秩视正一品,爵位中宗室封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非宗室中封子爵者,品秩视正一品。值得一提的是和前朝不同,清代后宫虽有等级,但并没有明确比附命官的品级。比正一品高的职官是没有的,但封爵中有:宗室和蒙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非宗室封爵中一等至三等公、一等至三等侯、一等至三等伯,品秩都视“超品”,即比正一品更高的品级。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老爷  GAI  头像  一品  过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