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成皋县改称汜水县,是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的事情,在三国时期,并没有汜水关这个称呼,既然没有汜水关,那董卓分兵又是分到哪里呢?答案是显然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把地名搞混了,明朝的罗贯中在前朝汜水关和虎牢关的反复变化中迷失了方向,以为这是两座关,所以让董卓分兵去把守,让华雄在汜水关被杀,让刘关张在虎牢关前大战吕布。

虢国在哪里?

在中国历史上,虢国是个极富传奇色彩和悲情故事的诸侯国。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便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国,而周武王分封8个一等公爵诸侯,除6个是前朝先贤的后裔外,其余两个姬姓公爵国,就是虢国(西虢、东虢),也是受封公爵国中唯一的周王室姬姓本家。周文王的弟弟,也就是武王的叔叔一个叫虢叔、一个叫虢仲,西周初年分别封到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和东虢(今河南郑州西汜水镇)为诸侯国君。

从虢国一东一西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岀,虢国能在西周初年独享一等公爵的特殊待遇的原由。成周灭商后,中国王朝的地缘政治结构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两大不同属性的行政区域如何有机组合,从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分陕而治”的政治决策可以看出周王朝完成统治的一贯风格。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的“陕塬”为界,召公奭负责的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

周公旦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东西虢国就恰好处在周王朝的这两片区域,地理上相当于西周的东西两大门。而如周、召二公是佐政的决策层的话,东西二虢就是类似拱卫王庭的武装力量。在王庭,周、召二公是文臣,虢国公就是武将。从此,中国版图上不但有丰、镐与成周间东西交通要塞函谷关,而且也是晋国渡河南下的必经要津“茅津渡”。

自虢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就带有强烈的尚武特征,虢国除了领有封地,还担付负“王师近卫”的角色。史家基本倾向于:周天子直属部队周六师中的精锐师团虎贲师就由虢公统帅。《史记·周本纪》说: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拆解虢国国名“虢”字也十分有趣,虢为擒虎击虎状,显然,武王的两个叔叔在开国之前的南征北讨中,就己是武功盖世的周室悍将。

而虢又与虢氏的职事密切相关。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意在“以蕃屏周”。东虢虢仲所属之“制邑”,一名成皋,亦名虎牢,是东都洛邑的八关之一。同时,虢叔所封之西虢,位于今宝鸡市东南,是丰镐的西大门,后世所筑的散关、陈仓故城皆邻近其境,楚汉时的“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三国时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的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历史上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共出现五个虢国,其实五虢的母国只有两个,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均受分封,建邦立国。虢仲封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封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北二虢本系一国,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西虢在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

而北虢也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应西周王朝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丰镐和洛邑之间的崤函通道确实需要一支武装力量的存在,所以西虢东迁才成为现实。平王东迁后,又在平陆加封一个北虢,与南虢包括虞国共同拱卫洛邑的安全。主要目标是抵御来自晋国和秦国势力的渗透。这也为虢国悲情的亡国命运埋下伏笔。

进入春秋后,王室势微,由于诸虢担任的特殊使命,首当其冲受到来自新型诸侯国的挑战。以小宗取代大宗的晋国,小试礼崩乐坏的牛刀后,予头直指南面的虢国,虢国这个位置令晋国太难受了,正好卡在晋国逐鹿中原的咽喉要道,而且在曲沃代翼的几十年争斗中,虢国公代表周天子多次干涉晋国内政,晋献公早气不打一处来,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略施小计,假于虞道以灭虢。

史学界普遍认为晋国是“礼崩乐坏”的开路先锋,因为虢国的开国先祖是晋叔虞的祖父辈,而虞国始祖辈份更高。东虢的命运也好不到那去,东虢占有济、洛、河、颍之间的地利。而且“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在中原各小国中势力颇大,而地处西陲的郑国把虢国和郐国的地盘视为理想的东迁之地。周平王四年,郑武公给虢国扣了一顶“恃制邑而不修德”的帽子,随灭之。

东虢灭亡时间比西虢早100余年,西虢东迁三门峡后国力达到顶峰,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虢国过早灭国与参与宫庭争斗不无关系,史料显示,虢石父是周幽王的铁杆支持者,而那个号称“王舅国”的申侯,就是被幽王废掉王后的申后的哥哥,也是平王的舅舅。而晋、秦、郑、宋又是力挺周平王站在申侯这边的。而郑武公的老婆武姜也是申国公主。

看来郑国敢在秦秋初年第一个灭掉一个公爵国是多么的有底气。多少有点铲除周幽王余党的味道。而东迁后的南虢能够纵横春秋上百年,也得益于晋国长达60年的宗室内部争斗。而西虢东迁后故土上还留守一部分虢国后裔史称小虢,秦国实行郡县制时顺手给灭了,至此这个驰骋周王朝400年的豪门公爵国灰灭烟灭。历史的尘埃给这个古邦国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汜水关究竟在哪里?

地理位置虎牢关,属古成皋县,公元598年隋朝改成皋县为汜水县,唐朝以后称为汜水关。又名虎关、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18公里的汜水镇,因传闻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穆天子传》记载: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 共2张虎牢关西周时,虎牢属古东虢国地界,归属于郑国管辖。

鲁隐公五年(前719年),郑败燕师于虎牢。鲁庄公二十一年(前672年),周王室爆发“子颓之乱”,周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以东的地方。鲁襄公二年(前570年),晋国占领虎牢。韩哀侯二年(前376年),韩国由虎牢灭郑。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

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该景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击败燕师于此。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驻兵虎牢关和秦国对抗。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建炎二年(1128年)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

一直到元、明、清,虎牢关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虎牢关为历史上的古战场,帝王的争地图疆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可供观瞻的历史遗迹名胜。虎牢关已经开始规划建立风景区,把虎牢关的路尽情重修扩宽,扩修三义庙(关羽的庙),修整点将台(吕布当年用的),并且黄河渡口开始有不少的游船(供游客乘坐)还有餐饮业的船(供吃饭)。

历史演变虎牢关三国演义中的虎牢关虎牢关前,董卓大军和三国诸侯决战之地。 从荥阳汜水镇西行,过汜水河,即为虎牢关。这是明清时期的虎牢关布局。虎牢关村村民王小生仍记得这一时期虎牢关的构造:巍然耸立着雄壮的关门、关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门之西即为三义庙,是为感念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而建。明清时期虎牢关杳然已逝,但其布局及残迹尚在。

它们残留在三英战吕布的历史演义中,依稀这里就是三英战吕布的真正战场。 事实上,明清至今的虎牢关布局,已非“三国”时期的虎牢关布局。洗去“三国”的脂粉,虎牢关自有其不灭的历史光芒。只不过,长久以来,虎牢关的历史光芒,被《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所覆盖,《三国演义》虽然使虎牢关名扬天下,但同时也毁掉了虎牢关的历史之实。

新中国成立后,关门、关墙、三义庙被毁,三义庙中的古碑则被拉到汜水河铺桥,如今残毁大半,又被拉回到新修的三义庙旁,其上刻字模糊,历史的记忆含混不清,唯有三义庙前的一通古碑,残留明清时期虎牢关的旧影:这通古碑刻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高约2米,宽约0.7米,上部已经断裂,楷书“虎牢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这是明清虎牢关仅存的印迹。走出“三国”的影子,虎牢关面目隐约。 虎牢关之名,源自西周时期。据《水经注·河水》记载,周穆王姬满在圃田泽打猎,命随从掠林惊兽时,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芦苇丛中游荡,“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

在周穆王“柙虎”于此之前,汜水是周武王之弟虢仲的封地,史称东虢;因“柙虎”于此,方有“虎牢”之说,因此得名虎牢关。 虎牢关之名,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朝代更替,屡有变化。自秦代起,开始在“虎牢”设立关口:秦代名之为虎牢关,东汉建武元年置成皋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设旋门关,魏、晋为黄马关,隋设金堤关;东晋太宁三年赵主石虎讳虎为武,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讳,亦改虎为武,称虎牢关为武牢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以虎牢关为“玉关之枢会”,“鼎邑之要冲”,诏改为行庆关;明洪武四年改虎牢关为古崤关;明晚期至清复为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有时也被称为汜水关。

这些关口名字虽然更迭,但其位置大致就在“虎牢”之地,而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虎牢”的范围涵盖汜水镇一带广泛的地区,春秋时期也曾在此筑虎牢城,某个时期很可能并非只有一个关口。虎牢关又名汜水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这里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

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郑败燕师于此。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城。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

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一直到元、明、清,虎牢关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虎牢关为历史上的古战场,帝王的争地图疆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可供观瞻的历史遗迹名胜。虎牢关旅游区位于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两大战役李世民大战虎牢关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记住了虚构的三英战吕布,记住了只有三国历史的虎牢关,却忘记了虎牢关过往的辉煌,忘记了成皋城的存在,以及那些真实的历史战争。

在虎牢关与成皋城,历史上有名的战争有数十起,最有名的莫过于刘邦与项羽的成皋之战和李世民与窦建德的武牢之战。虎牢关成皋之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兆琦在成皋故城考察时曾说,成皋故城记录了楚汉战争的具体地形地貌,是刘邦、项羽对峙的核心地带。事实上,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有“(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的记载。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成皋故城对双方的重要性。 刘邦的胜利就在于认识到夺下并守着成皋的意义:最初,刘邦、项羽在荥阳形成对峙,刘邦处于弱势地位,被困于荥阳城中,粮道被项羽主力切断,无奈只得让大将纪信扮作自己诈降,而他则逃进成皋城,又从成皋渡河北上修武。夺韩信兵权后,再渡河夺取成皋,通过激将法激出项羽大将曹咎出城大战,从而夺得成皋城,从此一直占领成皋城与项羽周旋。

成皋得失,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刘邦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杀。虎牢关武牢之战另一场著名的战争则是武牢之战(武牢即武牢关,李世民祖父名虎,唐代为了避讳,改虎牢关为武牢关)。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郑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助,窦带领30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今郑州),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峪口)。

李世民深知武牢关的重要,带领3500人迅速占据武牢关,以阻窦建德西进,切断了窦与王世充的联系。 李世民据武牢关之险,闭门不出,与窦建德打起消耗战;又悄悄派一支部队截断窦军粮草;随后牧马黄河北岸,装出已无粮草的迹象,引诱窦军发动最后的进攻。 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阵势,欲与唐军决战。谁知李世民让军队闭门不出,等到窦军疲惫不堪正泄气的时候,猝不及防地杀出,最终生擒窦建德,为唐王朝的建立赢下了关键的一仗。

豫州鼎落入泗水的泗水在哪里?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大秦赋》开篇就有秦国将周王室象征天下的九鼎运回咸阳,九鼎之一的豫州鼎掉落泗水的情节。很多人都有疑惑,泗水在山东境内,是在周王畿洛阳的东边,而秦国都城咸阳在洛阳西边,明明不顺路,豫州鼎怎么会掉到泗水之中呢?如此自相矛盾的说法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到底有没有“九鼎”?《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左传》中也有楚庄王问鼎的故事,战国时期秦武王也是因为在洛阳举鼎而亡,综上记载证明“九鼎”是存在的。然而“九鼎”到底是一个鼎还是九个鼎,并没有准确说法,现在公认的豫州鼎、冀州鼎、青州鼎、徐州鼎、兖州鼎、雍州鼎、荆州鼎、梁州鼎、并州鼎只是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在史书中并无相关记载。

那么九鼎去哪儿了呢?关于九鼎的下落,《史记》的记载是被秦昭襄王运回了咸阳,运回的过程中一鼎被大风吹落到泗水之中,这边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本文开始的问题,从洛阳(河南)回咸阳(陕西),怎么会经过山东境内的泗水?第二问题就是自此之后就没有九鼎的相关记载了,刘邦入咸阳也没有见到九鼎,九鼎去哪儿了?至于九鼎的下落,估计只有等九鼎重见天日那一刻才知道,至于九鼎之一为什么会落入泗水,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

第一种猜测这是太史公听说的,九鼎之一并没有掉入泗水,后人都借鉴了这种说法。太史公为什么要采纳这种说法呢?因为太祖刘邦是泗水亭长,按照多种描述,九鼎之一是化作飞龙没入泗水之中的,这不是佐证刘邦是真龙天子吗?毕竟在《高祖本纪》中也有刘邦的母亲与蛟龙交媾后怀孕生下刘邦的说法,并不稀奇。第二种猜测是秦始皇弄丢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五次出巡,随行带着九鼎向天下宣示九州一统也不是没有可能,那么在某次出巡途中经过泗水时,船上的九鼎之一落入泗水之中便有了可能。第三种猜测是项羽弄丢的。刘邦进入咸阳是看到九鼎了,但是没有相关记载,后来项羽进入咸阳,一把火烧了咸阳后,衣锦还乡,回到彭城做西楚霸王。从咸阳回彭城,刚好需要经过泗水,项羽不可能放着象征天下的九鼎留在咸阳,肯定会运回彭城,途径泗水时掉落其中。

三国时期的虎牢关就是汜水关吗?有哪里不同?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天下震动,面对声势浩大的诸侯联军,董卓惊慌不已,他先是派出华雄,同李肃、胡轸、赵岑率兵五万前往汜水关接敌。华雄一到,就先斩鲍忠,再败孙坚,随后又斩杀俞涉、潘凤,不可一世,最终被关云长温酒斩杀。董卓慌了手脚,亲自起兵20万,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傕郭汜率兵5万,接替华雄,把守汜水关,另一路董卓亲自率领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领兵十五万,把守虎牢关。

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且慢,这样看来,虎牢关与汜水关在三国演义里,显然是两个关隘,不过实际上,这其实是一个地方,罗老先生在这里犯了个地理上的严重错误。《元和郡县志》卷五:泗水县,古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至宋武帝北平关、裸,置司州刺史理虎牢。

隋开皇十八年,改成皋为汜水县。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垂拱四年改名广武县,神龙元年复为汜水。《元和郡县志》是公认的最古和编写最好的古代地志。在其他史料中,也都称虎牢和汜水是同一个地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语录》云:即汜水,在虎牢之下,故虎牢名汜水关。《资治通鉴》张延播知河南府事,从宾引兵扼汜水关。注云:汜水关,以县名关,即虎牢关也。

可见,从周到宋,虎牢关和汜水关的名字反复变来变去,不过地方始终是同一块,就是扼守汜水的雄关,它的具体位置,现在在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当地的地势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南连嵩岳,北濒黄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也都在此设关。历史上,大汉和大唐两个王朝逐鹿中原的关键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楚汉相争时候,“(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刘邦先败后胜,夺取成皋城,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成皋之战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到了隋末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虎牢关为了避讳当时改称武牢关。李世民捷足先登占据了武牢关,靠计谋和城池之险最终击败了前来增援王世充的窦建德,打破了王窦同盟,“一战擒二王”否则两人联手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成皋县改称汜水县,是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的事情,在三国时期,并没有汜水关这个称呼,既然没有汜水关,那董卓分兵又是分到哪里呢?答案是显然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把地名搞混了,明朝的罗贯中在前朝汜水关和虎牢关的反复变化中迷失了方向,以为这是两座关,所以让董卓分兵去把守,还让华雄在汜水关被杀,让刘关张在虎牢关前大战吕布。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就是诸侯屯兵虎牢关/汜水关下,董卓先派华雄守关,诸侯迅速作出反应,分出八路诸侯兵马在同一个地点对抗华雄,其余诸侯搭台看戏,随后又派李傕郭汜守关,最后自己带吕布亲自守关,这属于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而这时候面对的又是除了孙坚等八路外的其他八路诸侯兵马,这个逻辑小院也有点乱,吕布败退入虎牢关后,又轻易放弃天险,光速迁都,诸侯放虎归山,最后自相火并。

历史上真正的‘’汉界、楚河‘’究竟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属郑州)成皋一带。在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由于缺兵少粮,被迫提出了“平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了。楚河汉界在现今的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了。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是现在的哪里?在此都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

虎牢关,又称为成皋关、汜水关、古崤关,虎牢关的位置位于现在河南荥阳市区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内。在古代,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据《穆天子传》中的记载,虎牢关之名,是和周穆王有关的。其记载的是:“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由此可见,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虎而得名的。

上面提到的东虢,在西周时,虎牢之地是位于东虢国境内。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有黄河,并且又有山岭相错连,可谓是一个天险之地,是洛阳东边重要关隘和门户,故而是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当然作为一个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又加上其有自成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所以在此是发生过不少历史故事的。比如,在公元前719年时,郑国曾在虎牢败燕国军队。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曾在此争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虎牢关之名还是有过变化,比如秦朝开始在虎牢设关口为虎牢关。东汉时为成皋关、旋门关。魏晋时为黄马关。隋朝时为金堤关,等等。有关虎牢关的历史故事,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让人们对虎牢关并不陌生。那时诸侯联军曾和董卓大战虎牢。其中比较熟悉的故事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文章TAG:汜水关在现在哪里  三国时汜水关现在哪里  汜水关  现在  在哪里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