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章上经常将“装甲集群”写作装甲军团、装甲兵团,显然是不够专业和准确的。德军先后组建了国防军六个装甲集团军和两个党卫装甲集团军,其中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其实是由国防军第6装甲集团军改编而来,所以番号有所交叉。后来为了增强装甲集群独立的作战能力(装甲集群经常在敌后作战,和步兵集团军难以有效协同),便为其配属了自己的后勤补给单位,装甲集群也就升格为装甲集团军了。

战列舰到底贵在哪?

怎么说呢,建造战列舰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建造而建造,主要还是各种配套设施的价格贵。首先建造一艘几万吨的军舰你总得有能放得下的船坞吧,毕竟管造就得管修。其次其核心在于人才和技术,这些不是说你有钱就能玩得转的(没钱肯定玩不转),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筛选,建造、研发、使用、维护都得靠人去完成啊。科技更是一个无底洞,有时砸进去的几十几百个亿都有可能打水漂。

如果说人才科技这些有点虚,那就来看看战列舰身上实在的东西吧。都知道装修房子的钱比买房还要贵,而战列舰就更加如此了,光是舰体内需要铺设的电缆都需要十几万米,也正是这个原因印度像俄罗斯购买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一再推迟交付并不断加钱。而占费用大头的还是动力系统和武器系统,这些都是属于消耗品,大型的舰用锅炉、蒸汽轮机、减速传动系统、液压系统………。

而舰炮的生产难度也很高,从研发、设计、定型、实验、制造一整套流程下来占的费用……据悉在一战前美国一票战列舰舰炮的生产合格率只有约3%,其制造工艺难度之高必须用钱将这个坑砸平,而且战列舰主炮的寿命普遍都不高,也就几百发的寿命,而且并不是到了最大使用寿命才换。而且为了瞄准,配备的光学瞄具更是死贵死贵的。所以建造军舰只要是舰艇上的所有玩意包括人都得花大把大把的钱,而且还是一个系统性的烧钱工程。

二战时期最强的部队是哪支?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大部分人还是坚持立场第一、事实第二的思维模式。这个问题问的是:二战中哪国的军队最强呢?很多人居然说我们的军队,我表示不太同意了。二战中最强军队其实有四个候选名单:苏军、德军、美军、日军。实事求是地说,二战中这四个国家才是绝对的主力、其他的国家与这四个比,那还是有巨大差距的。我相信,大家应该会同意我的这个观点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参战人数最多、交战范围最广、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得惨重的一次世界性的大战。无数的男人、无数的妇女、无数的小孩、无数的老人、也都被迫地走向了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0亿以上的人口被无情的拖入了战火。据后来的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9000万以上的人员伤亡,4万多亿美元也被战火无情的吞噬。

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让国际局势、国际秩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以后开启的冷战模式以及现在的美国霸权模式,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二战造成的,也是二战中打出来的。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底哪个国家的军队才是最强的存在呢? 我认为有两个国家的军队堪称二战最强,不过是分时期的。我们一起来具体地分析一下:二战开始到1941年12月8日,这段时期二战最强军队非德军莫属了二战中,前期要说哪个国家的军队实力最强、战斗力最凶悍、攻占的地方最多的话,估计非德国人莫属。

当时德军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战场,大家别忘了:二战的时候欧洲才是大国、强国云集的状态、苏德战争才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也是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二战开始之初德国人的战绩到底如何呢?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往后德国人也就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了。当时德国人凭着强大的装甲集群,发明出来一种新战术——闪电战,往后的岁月里,整个欧洲都将在闪电战下瑟瑟发抖了。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和丹麦;同年,5月,德军迫使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德国人快速地占领法国巴黎;1940年8月的时候,德国人对英国伦敦开始进行了没日没夜的大轰炸——伦敦大轰炸开启;大家没有看错:德国人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几乎就完全占领了整个欧洲了。此时,欧洲大陆只剩下一个国家,德国人没有去进攻了——苏联。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集中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不宣而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袭击。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爆发了——苏、德战争全面打响了。这场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伤亡最大、打的最惨烈的战争了——前无古人、但愿后无来者。

苏、德战场上每场重大战役,双方都投入百万大军,坦克数千辆,火炮数万门。几乎每场重大战役,双方都有几十万以上的人员伤亡。以前或者以后,人类再也没有这样的打过——如此不死不休的大决战了。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人在一开始进攻苏联的战争中,可谓是兵不血刃、势如破竹般的存在。苏联人在第一天的战斗中,空军就直接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德国人在开战仅仅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也就是在战争开打到10月的时候,苏军损失高达28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轻武器损失400多万件、坦克和装甲车损失15000多辆、火炮7000多门、飞机7000架以上……一场基辅会战,德国人就直接俘虏了苏联66万人以上,其中还包含了几万军队干部。

德国人只用了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当时苏联人内部已经开始动摇了,很多人的意见是:放弃莫斯科、继续往后撤退。不过后来斯大林选择了坚守,也就是那句著名的:苏联虽大,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因为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了。如果说得夸张一点的话,苏、德战争前期的时候,苏联人差一点被德国人打的亡国灭种了。

当然了,最后莫斯科会战的结果是:苏联人获得了胜利。不过这与酷寒天气、美国人的援助以及德国人自己的失误有着莫大的关系,也不能就此说明苏军的战斗力就一定比德军强大。总之我个人认为:1941年12月8日以前,无论是从战绩、战斗力、作战水平、对手实力以及武器装备上面来说的话,德军都是二战中最强的那只军队。1941年12月8日一直到二战结束,最强军队这个荣誉应该属于美军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之时,有一个国家那几乎是没啥存在感的——美国。

此时的美国刚刚经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此时的美国保守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的美国正在积极的与各交战国做生意。当时的美国陆军加起来才30万人不到、空军实力也是一般般、海军稍微强一点,不过与日本海军也差不了多少。一切的一切在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完全的改变——日本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基地。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也就是1941年12月8日,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争机器毅然决然的启动了——美国全面对日宣战。

我想说的是:从这一刻开始也就无情的宣布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法西斯们的末日到来了……战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到后来全世界才真正地知道了——谁才是二战的战神、谁才是二战中的战争怪兽。不是苏联、不是德国、不是日本,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我们废话少说,先来看几个让人震惊的数据吧:1939年的时候,美国陆军人数是187893人;国民警卫队19万人左右;武器装备以及海空军实力也就是一般般的存在。

1941年底,也就是美国人参战仅仅的一年之后:美国陆军总兵力146.2万人,装备963辆坦克,7599门火炮;空军兵力16.7万人,共编有45个航空大队;海军兵力33.9万人,7艘航空母舰,15艘战列舰,19艘轻巡洋舰,18艘重巡洋舰,168艘驱舰,113艘潜艇……到了二战快结束的1945年5月。美国陆军总兵力592.4万人,海军兵力341万人,空军兵力226.2万人,海军陆战队兵力47.7万人,岸防兵17.1万人。

如果再加本土的国民警卫队的话,美国人的军队人数达到了创记录的1200万人以上。美国人参战以后不单单的兵力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巅峰状态,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生产总量以及先进程度,同样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存在。美国人参战以前钢铁的年产量为3000万吨左右。到了1941年,已经暴涨2倍多,达到7500万吨。到1944年,达到最高峰8132万吨。

说句最直接的话,世界上其他参战国加在一起都没有美国人一家的产量多。二战期间,美国人开足了马力生产石油。到1945年的时候,美国人的石油产量达到了创记录的2.3亿吨。当时全球石油总产量为3.6亿吨,这就是说,美国石油产量占全球的60%有余。参战以后,美国人一年就可以生产飞机4.7万架,坦克3万辆。平均每天生产128架飞机和82辆坦克。

例如: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盟军一共出动了一万架战机参战,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人出的。美国参战的三年多时间里一共造了147艘航母,其中有113艘是轻型护航航母。战况最激烈的1943年,美国人一共生产了50多艘的航母,这就意味着:当时美国人一周就有一艘航母被制造出来而且还能立刻投入战斗。大家说打仗到最后打的是什么呢?其实说白了打的就是实力、打的就是战争潜力。

美国人这样巨大的战争潜力,试问一下:日本人怎么可能是其对手呢?美国人参战以后,不光自己与德、日两线作战,还给予了盟国不计其数的物资援助。美国人在二战期间一共援助了盟国共计500亿美元的物资、武器、甚至连大米都援助了。我们简单地看看:美国人在二战期间援助了苏联人多少物资呢?整个二战期间,有超过14,000架美国飞机援助苏联;除了这些飞机以外,苏联还收到了:44000辆美式吉普车、375883货车、8071拖拉机和22800辆坦克和装甲车,还有3.5万多辆摩托车、7944门高炮、108293挺冲锋枪以及各类舰艇672艘。

除了这些武器弹药以外,美国人还援助了苏联人大量的航空燃油、火车皮、大米等等。试问一下,如果没有美国人这么多的援助的话,苏联人到底能不能扛住德国人的进攻、后期能不能反攻,我认为是要打个巨大的问号的!至于美国人在二战中的战绩,那就不用我多说了吧!美国人在太平洋战场上,一共歼灭了日军60%陆军、80%的空中力量、外加上几乎全部的海军;欧洲战场上,美国人主导发起来诺曼底登陆,这次登陆战中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是美国人提供的。

二战最后时刻的东京天空上那遮天蔽日的B29战机、那漫天飞舞的燃烧弹;广岛和长崎落下的两颗原子弹,这就是美军实力的最好体现了。我想,日本人在此时一定非常的后悔了,他们一定后悔——1941年12月7日,为什么鬼使神差地跑去招惹了这样一个战争怪兽呢?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的二战期间最强大的两只军队:1941年12月8日以前,二战最强军队的荣誉属于德军;1941年12月8日以后,二战最强军队当之无愧的属于战争怪兽美军了。

为何英国发明的坦克与装甲战理论,却是德国抢先闪电战实践?

英国陆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镇压殖民地反抗英国能成为统御世界的超级强国,靠的是遍布世界的殖民地。而随着一战后,英国实力的衰弱和殖民地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英国各殖民地的反抗的运动可以说此起彼伏。英国陆军这段时间内,主要的作战任务是在各个闹事的殖民地进行弹压。在这些殖民地战争中,英国陆军面对的都是装备简陋甚至手无寸铁的起义军,主要进行反游击作战。

应对这些作战,大规模装甲作战根本就用不上,而且效果也不好。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平时作战根本就用不到,自然不会下大心思去研究。反观德国,自纳粹上台以来,就开始准备世界大战。自然是要对“闪电战”这样适用于大规模作战的军事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英国陆军从没有创新的基因无畏舰、航母蒸汽弹射器、舰载机滑跃起飞理论、声呐、坦克........在英国军队历史上,有过不少的影响世界的军事创新。

不过这都是英国皇家海军搞出来的(坦克也是皇家海军搞出来的)。而英国陆军,纵观其数百年的历史,除了富勒创立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就再也没有能让人有印象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出现。在这样一个缺乏创新基因的环境中,任何创新都会被扼杀,就算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埋没了。德国正好相反,都是陆军大家。

如克劳塞维茨、老毛奇、曼斯坦因、布吕歇尔、沙恩霍斯特、施利芬、古德里安、隆美尔。德国海军除了潜艇战术方面有些亮点外,其他方面则是乏善可陈。英国陆军经费不足要搞装甲部队,那是需要大把砸银子的。当初苏联“钢铁洪流”深不见底的维护费用,可以说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足见装甲部队的烧钱。英国是一个岛国,崛起也是靠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和海权。

所以英国上下一直以来都是都对皇家海军最为重视,经费和资源都是优先划拨。而英国陆军在英军体系中就是个后娘养的,不但因为“高光”的历史被剥夺了皇家称号,在军费和资源分配方面也只能捡皇家海军剩下的。而英国皇家空军成立后,则是又多了一个分钱的“兄弟”。英国陆军能分到的军费更加紧张。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英国陆军兜里没钱,自然是填不起装甲部队这个深坑。而德国是个传统的陆权国家,陆军是海陆空三军的老大,在经费和资源分配方面本来就受到优待。而装甲部队作为陆军的尖刀,自然是受到了重点的“呵护”。英国陆军兜里没钱,德国则是重点关照,这直接导致了英国装甲力量发展不如德国迅速。受一战经验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法国依靠阵地战,堑壕战,活活拖死了德国。

然而到了二战时期,英国陆军高级将领和法军将领一样,还沉浸在昨日的余晖中不可自拔。依然想着用阵地战的方式把德国拖死,整体的军事思维还沉浸在20年前的不败之势上,殊不知不仅是的军事战术发生了改变,军队的攻击实力也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再度使用保守的阵地战似乎并不能够抵抗得住德国的攻势,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或许在上用的不理想。

英国陆军格局限制从德国的“闪电战”和苏联的“钢铁洪流”等经典的装甲战术可以看出,装甲部队作战那都是大规模的重兵集团作战。而英国陆军除了世界大战期间(一战、二战),会大规模的扩军,兵力超过百万以外,其他大多数时间规模都保持在十一二万左右。这在当时算是一直袖珍陆军(与法国、德国、俄国等陆军强国相比)。长期的小规模编制存在,渐渐限制了英国陆军军官将领们的格局。

对于大兵团作战的战术战法不说完全不会,但也不会很熟悉,顶多就是纸上谈兵。这种情况下又何谈什么创新,搞什么大兵团的机械化作战理论。这点也可以从英国陆军历史上出的名将数量看出一二。几百年里只有惠灵顿公爵和蒙哥马利两人让人耳熟能详,与其他强国差了很远(名将都是需要大格局的)。总的来说,英国发明的坦克与装甲战理论,却被德国人发扬光大。

二战日军的战车集群和德军的装甲集群有何区别?编制上有何不同?

日军的战车集群从名字上看似和德军的装甲集群相一致,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作战编制,简单来说,日军的战车集群更像是德军的装甲战斗群,规模相当于一个坦克旅团(坦克旅),坦克数量在100-200辆之间。而德军的装甲集群已经属于战略、战役级单位,编制数个装甲师和摩步师以及一定数量的步兵师,坦克的数量在900-1000辆左右,担负战略方向上的主要突击任务。

在日军正式的装甲单位编制中其实并没有“战车集群”这个称谓,按照日文翻译过来所谓的“战车集群”的直译是“战车团”,直接采用“战车团”的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个团级装甲单位。鉴于当时日军的团级作战单位全部叫作联队,“战车团”和战车联队就很难区分开来了。加上“战车团”这一编制是根据实际战事的发展临时编组的,并没有固定的编制,所以将其翻译为“战车集群”是较为适宜的。

日军的战车集群一般辖2-4个战车联队,有的是由纯粹的坦克单位组成,也有的加强有步兵、工兵和炮兵,可以独立的执行作战任务,和德军组建的战斗群作用是一致的。德军的装甲集群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野战集团军,部队规模要日军的战车集群大多了,日军最强大的战车集群也就相当于德军的装甲师的规模。德军的装甲集群就是后来的装甲集团军的前身,一般辖有4-5个装甲师和摩步师,3-4个步兵师已经大量的独立技术兵种,执行的也是战役级的作战任务,拥有很强的突击能力。

不过德军的装甲集群并没有独立的后勤补给单位,部队的后勤补给依附于其他步兵野战集团军,这样装甲集群实质是在接受步兵集团军司令部的指挥,所以级别和一般的集团军还是有差距的。后来为了增强装甲集群独立的作战能力(装甲集群经常在敌后作战,和步兵集团军难以有效协同),便为其配属了自己的后勤补给单位,装甲集群也就升格为装甲集团军了。

日军的战车集群出现于1938年到1942年,随后借鉴国外装甲部队的编制,开始正式组建坦克师团,相比于临时性的战车集群,坦克师团拥有完善的步兵、炮兵、工兵、高射炮兵以及补给单位,独立作战能力更强,战场的适应能力也更广,战车集群这一编制已经过时了。值得一提的是德军的装甲集群存在时间也很短,只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1941年的苏德战争出现,到1942年德军所有的装甲集群都改编为独立性更强的装甲集团军了。

希特勒的装甲军团数量其实不多,为何二战前期能够横扫欧洲各强国?

看到这个问题,是个军迷都能说两句,因为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实在太有名了!但是,网络上疯传的观点作者并不敢苟同!我们一味的夸大了德国坦克性能,总觉得德国的坦克优秀且配备无线电,德军装甲部队开着最好的坦克借助无线电可以联合作战,并因此所向无敌。(空军才是闪电战的一切)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仔细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闪电战的胜利其实就是空中优势的胜利,纳粹德国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是空军司令,在一战中他驾驶的福克三翼机。

在重整军备过程中,德国政府不可避免的偏袒空军,这导致德国空军无论是俯冲轰炸战术,还是飞机质量都盖过盟军,也由此确立了德军闪电战的神话。(协约国要求德国交出所有的福克三翼机,戈林却自行销毁了整个里希特霍芬中队的座驾)看过二战纪录片的都知道,德国装甲部队闪电突击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遇到法国的B2、英国的玛蒂尔达、苏联的KV1等重型坦克以后,德国的装甲洪流都会被阻止住!在白俄罗斯战役期间曾出现一辆KV1阻挡德军装甲集团军一个礼拜的战例。

由此可见,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德国坦克的性能,也不能迷信无线电的神奇。(元首重用戈林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忠诚)希特勒一生最大的成功不是找到了古德里安这个装甲集群作战大师,而是重用了空战英雄赫尔曼戈林!不管下边这位体型肥胖的元帅性格与品质好坏,他优先发展空军的思想确实一手打造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辉煌!闪电战就是依靠空军开挂打出来的胜利。

(不管他是真有才还是误打误撞,戈林就是很有才华)德军闪击波兰时,德军集中了54个师大约88.6万人,地面部队配备了2800辆坦克和1万多门大炮;波兰地面部队有39个步兵师大约110万人的兵力,以及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最后还有大约80个民防营,配备了5000余门火炮,装甲部队还有870多辆轻型坦克,可见地面力量对比上波兰不算差。

(PLZ战斗机,一看就知道还是一战水平)但是德军投入了1939架飞机,波兰仅有可怜的407架,而且波兰空军的战斗机部队质量太差了,他们的主力PLZ战斗机不仅数量少,而且设计理念远远落后于BF109。在两周内德国空军就清理了波兰空军所有力量,波兰空军只能用神风特工战术撞下一架敌机,也是为数不多的战果。此后肆无忌惮的德国空军甚至把运输机当作轰炸机使用,如下图。

空军地毯式轰炸下波兰根本无法阻止有效的抵抗。(运输机容客大婶当轰炸机轰炸华沙)1940年德国闪击西欧,此时德国空军整体实力胜过英法的总和,法国全国仅有飞机1560架,包括700架战斗机、400架攻击机、260架轰炸机和180架侦察机;英国空军总数也是1500架左右,但是仅有350架驻守在法国。德国空军规模3500架,光是战斗机部队就达到1200多架,最重要的是德国有380架特殊的俯冲轰炸机JU87斯图卡。

(盟国虽然也有对敌攻击机,却从未出现专职对地轰炸的俯冲类飞机)这种空中炮艇机为地面部队提供最直接的炸弹火力支援,几乎将盟军所有地面部队,在没有接触德军推进部队之前就消灭了!用空军制胜论来形容也毫不夸张。而正是由于巴巴罗萨计划中未能有效夺取制空权,德国地面部队才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在库尔茨克战役期间更是因为失去了制空权,地面部队被苏军的伊尔2强击机肆无忌惮的攻击摧毁,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1941年,德军为何将“装甲集群”重新命名为“装甲集团军”?二者有什么区别?

这事其实挺专业的,需要对二战德军的编制有全面的了解,最关键要掌握“集群”这个名词的含义,通俗点说,它是“战役集群”的简称,是为了某次战役而临时编组的作战单位。二战德军的战役集群,可以分为“集团军级”(Armee-Abteilung)和“军级”(Korps-Abteilung)两类,而师级及其以下的类似临时编制则谓为“战斗群”(Kampfgruppe),恐怕这个名词喜研苏德战史的朋友应该特别熟悉。

(陆军元帅克莱斯特)德军的第一个装甲集群编制出现在1940年西欧战役期间,在A集团军群编成内特别加强了一个“克莱斯特装甲集群”(Panzergruppe Kleis),看见了么,它甚至连一个正式的番号都没有,而是以军事主官的名字代称的。该战役集群就是为了“黄色计划”这次战役专门编组的临时建制,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和第14军共八个师的兵力,坦克上一般涂装克莱斯特的首字母代号“K”字。

军事文章上经常将“装甲集群”写作装甲军团、装甲兵团,显然是不够专业和准确的。作为临时性的建制单位,“装甲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三,其一是编制内兵力兵器并不固定,正常情况下德国的集团军会下辖三个军,而装甲集群则可能有两个军(比如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也可能三个军(比如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各军下辖的师级单位数量也未必定额。

(霍普纳将军)其二,是它的级别为“集团军级战役集群”,这一点可从克莱斯特、古德里安、霍特等人的军衔上反映出来,均为陆军大将。一般来说,德军的师长军衔基本为中将(部分为少将)、军长基本为兵种上将、集团军司令为大将(甚至有陆军元帅的,比如克鲁格),集团军群总司令为陆军元帅((即便是大将代理,也很快获得晋升),所以四个“装甲集群”司令的军衔也体现了作战单位级别。

最关键的第三个特征,是装甲集群作为临时建制,不设总参军官、没有单独的支援和保障单位,说白了,其指挥机关是一个并不健全的简易司令部。也就是说,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分别是西欧战役、巴尔干战役的临时战役集群,而1941年6月之前虽然改称为第1装甲集群,也不过是为了“巴巴罗萨行动”专门组建的战役集群,配属在南方集团军群内遂行主要突击任务。

(德国装甲兵中尉)同时组建了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霍特第3装甲集群和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理论上说,在战役结束后各集群所辖部队可能会归建、集群作战司令部可能被撤销。但是到了1941年晚些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发现闪电战已经事实上破产,“巴巴罗萨”告一段乱,同时发现各装甲集群在推进过程中后勤保障非常薄弱,影响了坦克部队的战斗力。

于是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之前,德军着手将四个装甲集群升格为正式编制的“装甲集团军”,最先得到番号的是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1941年10月6日,没有参加莫斯科会战),其他几个装甲集群也分别进行改制,一边作战一边还要进行增加人员、调整序列、配齐参谋等工作,因此到1942年初才全部完成。第1装甲集团军之所以升格最快,是因为克莱斯特的部队征战已久,组织和指挥架构比较成熟,且没有会战任务。

(古德里安在战场上)可以从第1装甲集群的作战序列看出细节:法国战役期间下辖第19装甲军、第41装甲军和第14摩托化军;巴尔干战役中该集群只编有第14摩托化军参加了入侵南斯拉夫、希腊的作战行动,不过该军下辖第5装甲师、第11装甲师、第294步兵师、第4山地师、第60机械化步兵师,以及1个机械化重炮营,1个机械化突击营、1个突击营、2个道桥队等杂七杂八的临时配属部队,编制远大于普通的军。

到了入侵苏联的1941年6月,第一装甲集群的作战序列又更换为第3摩托化军、第14摩托化军和第48摩托化军。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1943年初,以该集群升格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已经下辖第3装甲军(第14、第16、第22装甲师,第60摩托化步兵师)、第11步兵军:(第295步兵师,罗马尼亚第2步兵师。)、 第44步兵军(第97、第101猎兵师,第68、第257步兵师)、第51步兵军(第44、第62、第71、第297、第384步兵师),共四个军15个师的兵力。

(霍特在战场上)因此这也是另外一个特征,即装甲集群升格为“集团军”建制后,所辖装甲部队和坦克的比例反而下降了,步兵师占比明显增大,更类似于苏军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原因在于,装甲集团军不再像“装甲集群”那样,只在战役中作为装甲矛头闷头突进,而是要负责某个战略方向上的全盘作战,既要攻也要守,遂在编成内要均衡配置坦克、步兵和支援部队,否则缺乏步坦协同的纯粹装甲单位,是难以胜任复杂战役战斗的。

德军先后组建了国防军六个装甲集团军和两个党卫装甲集团军,其中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其实是由国防军第6装甲集团军改编而来,所以番号有所交叉。而在阿登战役期间,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是由西线德军总司令部直辖的“西线装甲集群”(Panzergruppe West )升格而来。(曼陀菲尔将军)这个集群在初建时仅有七个装甲师而几乎没什么步兵,隆美尔正是因为该集群的指挥问题,跟约德尔和古德里安吵得一塌糊涂,最终只得到其中三个师的指挥权。

二战时,德军装甲部队先后出现“战斗群”和“装甲旅”两种编制,二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德军丧失了苏德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开始在全线采取守势。由于前线战事激烈,德军装甲师经常处于严重缺编的态势,一些战术单位已经不能执行原本属于其的作战任务,因此战场上开始出现由各种单位临时凑在一起执行任务的“战斗群”,这种战斗群并不是固定的编制,规模也较小(团级或旅级居多),但是却表现出良好的战斗力。

“战斗群”是从装甲部队中随意抽取出来一些坦克、半履带式兵员输送车和自行火炮临时拼凑出来的作战单位,其特点是拥有高机动优势。防御战中,防守的一线肯定是步兵,但是步兵的缺点就是机动性差,所以把“战斗群”部署在步兵之后作为预备部队。当某处的防御战线被敌军突破时,后方的“战斗群”就可以迅速到达该地域实施反突击封堵,必要时还可以发起一定的进攻。

这种防御模式在1943年后期到1944年的战争中发挥出了相当大的作用,“战斗群”编制也成了德军在人员和武器均处劣势的情况下还能维持住防御战线的有效作战单位,凭借其灵活的编制和组织结构在这一时期被德军广泛采用,士兵称其为“专职消防队”。鉴于“战斗群”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1944年7月11日,陆军司令部开始着手整编成建制的“专职消防队”来替代之前临时拼凑的战斗群,这种新编制就是“装甲旅”。

装甲旅下辖各有3个连组成的1个坦克营和1个装甲掷弹兵营,1个坦克歼击连,1个装甲工兵连,1个自行高射炮排,以及旅指挥部直属的1个掷弹兵连和1个坦克维修排。1个装甲旅总共装备了45辆黑豹坦克、11辆Ⅳ号歼击坦克、106辆Sd.Kfz.251半履带式兵员输送车、7辆自行高射炮和其他一些辅助车辆。因此,装甲旅有着很强大的战斗力。

但这样的强大编制仅仅存在了5个月就宣布解散了,究其原因,装甲旅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由于整个装甲旅内没有配备炮兵部队和重型高射炮部队,其支援火力只能靠少得可怜的装甲掷弹兵营第3连的重迫击炮和掷弹兵连配备的75毫米重火力支援型的Sd.Kfz.251半履带式兵员输送车,因此装甲旅并不具备进攻战役的能力。即便是不需要火力支援形成突破,也缺少巩固和维持突破口的步兵。


文章TAG:装甲军团dlc放在哪里  引进超真实装甲载具  装甲  军团  放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