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成熟时期,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科举制的消极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方式,使科举制成为了文化专制的工具,从内容到形式对应试者都是极大的束缚,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不讲究实际的学问,思维僵化固化,不利于创新,成为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举制度是怎样结束的?

科举制的结束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已经不适应清朝的教育制度。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但是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四书五经并不能救国救民,相反西方的先进技术却攻无不克,可是学习西方科技的人才却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结果导致很多人才加入了革命党,成为满清帝国的掘墓人。为了改变这种颓势,经过精心考察,满清上层决定取消科举制,把大量百无一用的只会读圣贤书的人拒之门外,把机会留给学习新知识新文化的人才,其实也是对满清的一次局部换血。

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了很长的变化,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两汉的察举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以及隋唐一直延续到清的科举制,历朝历代很重视选官,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也是维系王朝的重要政治内容。题主问科举制是不是最适合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不是最合适不敢说,但是可以说是古代选官制度中相较而言最科学合理的一个了,毕竟科举之后没有再出现另外一个更优的选官制度,我们也无法说它就是最适合的选官制度。

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在哪里呢?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努力走上仕途:世官制的选官依据是血缘关系,察举制和就九品中正制虽然最初都是依据德行和才能,但后期选官的权利都被个别人所垄断,平民百姓被排斥在外,而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依据,它只受到考试内容和考核评判标准的合理性与否的影响,非常的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形式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仅凭主观印象取官的形式合理的多,不仅扩大了选官范围和官吏的来源,还直接扩大了统治基础,除了娼、优、隶、皂、罪户子弟外,原则上一切人可以公开报名应试,于是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

其次,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试的形式给了更多人进入仕途的机会和希望,所以更多的人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这样开放的竞争,也给政治生活带来了生机活力,于是官员中少了一些昏庸之辈,更了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再次,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对于巩固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肯定也很多,日本、朝鲜、韩国还学习采用,对欧美也有示范作用。但是科举制的消极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方式,使科举制成为了文化专制的工具,从内容到形式对应试者都是极大的束缚,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不讲究实际的学问,思维僵化固化,不利于创新,成为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谢谢邀请!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隋文帝杨坚运用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原因是以前的官员都是在贵族中产生,这些官员不一定有才,真正有才的平民百姓就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废了人才。到了唐朝,仍然沿用这个制度,不过不全运用这个方法,还用一些隐士,这些隐士不考试也可以做官。隋唐时考试个人可以报名,到了宋代,必须有地方推荐才有资格考试,到了明清,考试制度比较完备了,采取逐级选拔方式,清代更细,县级,童生考秀才;省级,秀才考举人;国家,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科举制度对人才资源的运用,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有才的平民百姓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像范仲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从明末到清代存在舞弊现象,剥夺了一些人施展才华的资格,像蒲松龄等,屡试不中。这个制度在清末结束,实行了1000多年,这个制度不仅在我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世界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少国家也学习我国的科举方法选拔人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如何塑造东亚的历史文化大格局的?

在科举制度诞生后,士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是被推崇得无以伦比,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稳定运转的不可或缺的群体。正是这种以士人为中心建立的社会结构,让中国走上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而在汉武帝宣布“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就成了士人们唯一认可的思想学说,他们也以此来领导教化着整个社会。因而在士人的引领下,不论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学、艺术、教育都出自同样的思想核心。

那么,可以说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文化的表现,也就是文化即人生。中国人认为道德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而整个天下又是由无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也就是儒家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因道德而崇拜圣人,但圣人不同于神,而是身为人又超越于人。所以中国人认为只要有一人能达至圣人的境界,那就证明人人都能做到,即人人皆可为圣人。

古代考生是如何参加“高考”?考上了又是如何分配工作的?

中国古代的高考就是科举考试,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优秀的措施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的发展。在古代科举考试一年有两次,春天举行的叫做春闱,秋季举行的叫做秋闱,而且考试时一级一级向上的,就是金字塔模式一般,层层选拔得到优秀人才。一般分为县级童试、省级乡试、国家级会试、皇帝亲考殿试。分别对应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进士前三甲分为状元、榜眼、探花,其他的称为进士出身或者同进士出身。

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称之为很有利的选拔人才制度,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改变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秀才,在古代应该是饱读诗书的人,但是入不了政府机制,可以做一个私塾先生,在当地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举人的话应该能够做到基层公务人员,做一些基本的公事。贡士这些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委任县级工作,做一个县官管理一个县。

在中华5000年的文化下,科举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隋唐初期,统治阶级任人唯亲,讲求门第和推荐制选拔人才。这样就形成了有作为的人怀才不遇,平庸者在官场上无所事事。当时的隋唐中央政权,为加大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基础,抑制有些贵族的势力,隋炀帝大业三年,设进士科举制。这就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成熟时期,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制科由皇上下诏临时举行,中国历史上的殿试形成。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殿试制度正式确定。常科的科目大为减少,分为三级,州府试,礼部试,殿试。科举立法制度基本完善。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中举的级别是,举人,贡士,进士。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釆用“八股文。”清代的科举制度日趋没落,弊端日益明显。光绪三十一年,迫于各种压力,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人人平等,任人唯贤。为封建统治选拔出优秀的文官武将,从而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激发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文章TAG:科举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中国科举制度是如何创立的  科举制度  制度  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