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渚在哪里?前言李白有一首比较特殊的五律,《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按所处的位置来说,董卓是官兵,马腾是贼。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分裂时期,基本脉络是:大一统——三足鼎立——短暂统一——大分裂——南北割据——大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分裂时期,基本脉络是:大一统——三足鼎立——短暂统一——大分裂——南北割据——大一统。下面,燕过紫禁城简单为您梳理一下历史发展脉络:三足鼎立: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相继乱政,政治腐败、天灾人祸不断。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各方势力借平乱兴起。公元189年,凉州军阀董卓受大将军何进之召,以讨伐十常侍之名进京,废汉少帝,立汉献帝,执掌朝政,肆意作乱。

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部下李傕、郭汜控制朝局。在乱局中,地方各州郡长官和豪强逐渐壮大,彼此征伐割据。曹操逐渐成长起来,并于196年趁乱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独特的政治优势。此后,他先后除袁术、灭吕布、逐刘备、降张绣、灭眭固,控制了兖、豫、徐、司州等地,并于200年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奠定了扫清中国北方的基础。

公元207年,曹操手下大将张辽大破乌桓,后曹操平定辽东,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孙权、刘备结盟,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刘备趁机取荆州五郡,又夺取益州、汉中。公元211年,曹操破马超、韩遂,取得关中、凉州。公元219年,孙权手下吕蒙设计取荆州、杀关羽。

三国的格局完成。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三国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建立汉国(即蜀汉),并于第二年大败于东吴陆逊之手,蜀汉实力大减;公元222年,孙权获封吴王,229年在武昌称帝,建立吴国。此后,虽然蜀国在诸葛亮等人的带领下多次北伐,但基本无功而返。三国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西晋统一:公元249年,曹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北方政权。

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灭蜀汉;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迫使曹奂禅让,西晋正式建立。公元280年,司马炎派杜预、王濬、王浑等灭东吴,西晋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和十六国:西晋统一是非常短暂的。由于司马炎大封同姓诸侯王,并在继承人问题上选择了有智力缺陷的司马衷,最终导致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皇族大混乱——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不仅导致皇族之间内战,更使得汉末三国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有机可乘,趁机图谋中原,史称“五胡乱(入)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并联合关东王弥、河北石勒共同讨晋。311年,石勒灭晋主力,刘渊之子刘聪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西晋迁都长安;刘聪(刘渊之子)又于316年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自此,中华大地的脉络呈南北两个区域分别发展。北方地区,西晋灭亡后的真空,被刘聪占据。刘聪死后,刘渊从子刘曜平定匈奴内乱,建立“赵”国(汉赵)。羯族石勒是另一股重要力量,他先后平定了王弥、 王浚、曹嶷、段氏鲜卑,击败刘琨,并在公元330年灭汉赵,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后赵”。石勒死后,即位的石虎昏庸残暴,乞活军将领冉闵(石虎养孙)灭后赵,建立“冉魏”。

公元352年,于东北兴起的慕容鲜卑逐渐壮大,名将慕容恪击败冉闵。慕容儁称帝,建立“前燕”,前燕在慕容恪的辅佐下,总体稳定,并击败了南方桓温的北伐。但慕容恪死后,内斗不断,逐渐衰落。公元357年,氐族贵族苻坚即位,在汉人王猛等人的辅佐下,氐族建立的“前秦”发展壮大,先后消灭前燕、夺汉中、灭巴蜀、取河西走廊,重新统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苻坚南下,意图统一中国。东晋在谢安、谢玄等人的率领下,以北府军为基础,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苻坚。淝水之战后,由各少数民族拼凑起来的前秦土崩瓦解,慕容鲜卑慕容垂建立“后燕”,羌族姚苌杀苻坚,建立“后秦”。公元416年,后秦被东晋刘裕所灭。北方进入慕容、拓跋争夺时期。拓跋鲜卑在首领拓跋珪的带领下,在395年的参合陂之战中大败后燕,之后北魏相继消灭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

439年,拓跋焘统一中国北方,北方进入北魏一统的时期。拓跋焘东晋:南方方面,西晋在崩溃边缘时,司马懿曾孙司马睿等司马家族幸存者、连同北方大族南迁。在平定了三次江南大族的反叛后(“三定江南”),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基本稳定了江南局势,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东晋正式建立,开始了偏安统治。倚靠王导、温峤、陶侃等人,东晋先后平定了王敦、苏峻祖约之乱等内乱。

东晋大兴门阀政治,王谢桓庾等大族相继掌权。公元347年,桓温灭掉氐族流民建立的占据原蜀汉旧地的成汉。桓温后发动三次北伐,但最终在枋头之战中败给前燕慕容垂。373年,桓温怀抱称帝之梦病逝。383年,谢安、谢玄等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阻止了北方苻坚的统一步伐。东晋后期,中央权威削弱、内部矛盾重重,五斗米道孙恩、卢循起义。

在镇压孙、卢起义中,北府军将领刘裕逐渐崭露头角。刘裕先后平定了孙、卢起义和桓温之子桓玄之乱,获得了崇高威望。北朝:公元439年,拓跋焘在崔浩等人的辅佐下,在祖父拓跋珪奠定的基础上,带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北魏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汉化,史称“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为之后的中国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孝文帝改革触犯了原有的利益集团,北魏爆发了大规模的六镇起义。在镇压六镇起义和随后的中原大乱的过程中,契胡统帅尔朱荣崛起,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大乱。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杀北魏皇帝、太后和大臣2000多人,乱局再起。

公元530年,北魏孝庄帝杀尔朱荣,鲜卑化汉人高欢乘乱收纳了原归顺尔朱荣的六镇起义的20余万大军,并趁反尔朱氏之机,控制了北魏朝政,以晋阳为根据地,奠定了后来东魏、北齐的基础。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不甘心被高欢摆布,高欢进洛阳废孝武帝,另立元善见,建立东魏。居于关中长安的宇文鲜卑统帅宇文泰,则另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

开启了宇文、高氏两集团的对立时期。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北齐建立后,在经济、法律上都有所进步,军事上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几乎每位皇帝都较为暴虐。公元557年,宇文泰嫡长子宇文觉在权臣宇文护(宇文泰之侄)的支持下,废西魏皇帝,建立了北周。宇文泰雄才大略,改革政治,建立府兵制。在此基础上,宇文氏集团立足关陇,与东魏、南梁作战,逐渐取得了对北齐的战略优势。

公元577年,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终于灭亡北齐,再次统一了中国北方。宇文邕天不遂人愿,宇文邕35岁英年早逝,尽管他统一了北方,但最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经过短暂政局不稳,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杨广、杨素、高熲等南下,灭南陈,终于统一了乱世。南朝:消灭桓玄后,刘裕为巩固地位,平定了东晋内部的反对力量,并发动北伐,并攻灭了南燕、后秦,一度攻破长安。

后由于谋主刘穆之的病逝,刘裕急撤。413年,刘裕施行土断。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南朝宋),门阀政治在南方逐渐被土族寒门取代,南朝开始。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30年,南朝宋国力较强,但北伐均无功而返。公元453年,刘义隆被太子所杀。后刘宋经过内乱,政权几经更替,兰陵萧氏子弟萧道成逐渐壮大,于公元479年建立南朝齐。

南朝齐国祚今23年,且乏善可陈。特别是齐明帝萧鸾时期,疯狂屠杀宗室,南朝齐江山摇摇欲坠。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废齐帝,建立南梁。萧衍在位48年,此时北方北魏已经分裂成西魏、东魏,但萧衍崇佛,错失北伐良机。公元548年,由于处理北方投降的大将侯景不当,酿成侯景之乱,萧衍饿死,侯景大肆作乱,南朝华夏文明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萧衍公元552年,南梁大将王僧辩、陈霸先会师,攻占健康,平息了侯景之乱。陈霸先于557年废梁帝,建立南陈。南陈经过四帝,于公元589年,在后主陈叔宝统治时期,被北方隋文帝杨坚消灭。中国重新归于一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我,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在哪里?

问题: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在哪里?前言李白有一首比较特殊的五律,《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这是一首不对仗的五律,诗中的牛渚就是大名鼎鼎的采石矶。一、牛渚之名的由来牛渚西江夜,李白乘舟夜泊牛渚,感慨赋诗。牛渚,在今天安徽省的马鞍山市,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今天登临采石矶,还可以看到长江中心有一块陆地,将长江分成两条河流。

牛渚是指山的名字,《太平御览》卷四六引《舆地志》:牛渚山首有人潜行,云此处连洞庭,傍达无底,见有金牛状异,乃惊怪而出。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有谢将军祠。二、采石矶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牛渚山突出江面的部分,叫做牛渚矶,李白曾有诗《牛渚矶》云: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牛渚矶就是采石矶,如今这里成了五A级的景区。采石矶的名字,出自这座山中的一口古井:赤乌井。据说这是采石矶最古老的文物。传说三国时东吴赤乌二年,建广济寺的时候,挖掘此井得到一块彩色的石头。这块石头被雕刻成香炉供奉在寺庙内作为镇山之宝。采石矶的名字,因此而来。

如今游览采石矶的时候,还可以在广济寺不远处看到这口古井,上覆一亭,名曰赤乌亭。三、采石江边李白坟,李白曾经多次经过采石矶,也写了不少吟咏采石矶的诗篇。相传李白在采石江边,因醉酒而捉月落水而死。后世诗人到此多有吟咏。白居易曾有七律《李白墓》诗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渚蘋溪草犹堪荐,大雅遗风不可闻。林逋有《采石山》诗云:危阁闲登日渐曛,整屏晴雨枕江濆。秋棱瘦出无多寺,古翠浓连一半云。坐卧不抛输钓叟,往来长见属鸥群。翻然却怪宣城守,是甚移将李白坟。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当涂县令李阳冰将他葬于采石矶龙山东麓。到了唐元和十二年(817年),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迁葬李白于他处。

古代曹冲称象,大象是从哪里来的?

曹冲称象一事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当时的大象是孙权进献给曹操的,那么孙权所进献的大象究竟出自何处呢?可能不少朋友认为应该出自当时的交州(现今中国广西和广东、越南北部和中部),毕竟现今越南象还是很出名的嘛!不过结合史料分析,我认为出自当时的扬州更为可信。

今人对中国古代大象分布的“误解”对于中国古代大象的分布,我们往往会存在一种误解,觉得古时候的大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存在于四川,云南以及广西部分地区,有些朋友甚至觉得中国古代压根就没有大象,当然,毕竟现今中国除了云南少部分地区还能看到野生大象的足迹,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看到的。其实在中国古代,大象在中国大陆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原一带就遍布了大象的足迹,这些在殷商时期的考古发掘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殷墟不仅出土了象骨,甲骨文中也有大象的记载,在一些商周青铜器纹饰中也有象纹。古时候的中原地区便是现今河南一带,现今河南简称“豫”,为什么要叫这个字呢?因为“豫”字的象形文便:是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的形象。据《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所以在商周时期,至少中原一带便是肯定存在有野生大象的。

当然,随着环境以及人类的双重作用,大象的数量以及栖息地都在不断变化,那么到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地方有大象的足迹呢?三国时期大象的足迹三国时期,大象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昔日的黄河流域迁徙到了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阔地区了,也就是在当时蜀国益州,吴国的荆州,扬州,交州一带都能找到大象的足迹。为何这么说呢?其实有关三国的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结合其他史料分析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据《南史》(南北朝时期)记载:“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在三国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淮南一带还有如此之多的野象,难道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会没有吗?而后来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象的活动范围也逐渐只剩下了西南一带。到现今仅存于云南部分地区。孙权进献的大象出自扬州而非交州综上所述,当时孙权所掌控的扬州地区肯定是有大象存在的,所以当年进献给曹操的大象应是出自这一带无疑。

为什么不会是荆州和交州呢?这里简单说三个时间点一:曹冲病逝于公元208年;二:公元211年,东吴派遣大将步骘为交州刺史,这时交州才正式成为了东吴的势力范围。三:公元219年,吴将吕蒙奇袭荆州,自此荆州大部分地区才正式由动武管控。所以在208年之前,孙权要给曹操进献大象,不至于舍近求远,还跑去有争议的地方去捉!“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

三国中,被诸葛亮冤杀的人才有多少如果不死,足以统一三国?

抛开《三国演义》,蜀汉被杀与诸葛亮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大概有彭漾、刘封、孟达、马谡、廖立、李严、魏延等人。彭漾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开始在益州牧刘璋处任书佐,受人诽谤,刘璋就以“髡钳”之刑,剔去他的头发和胡须,戴上刑具来惩罚他,还将他贬为奴隶。刘备入蜀后,彭漾想投靠刘备,就去见了庞统。

庞统和彭漾从不认识,彭漾初次见庞统,便当着很多宾客,直接躺在庞统的床上。宾客去了以后,庞统靠近彭漾坐下,彭漾又要庞统拿出吃食。吃过饭后两人在一起谈论,庞统很欣赏他。而这时法正正跟从刘备,对彭漾自然也很了解,于是二人就共同向刘备推荐了彭漾。刘备也觉得彭漾不凡,就多次让彭漾传递军情和自己的指令给诸将,彭漾的表现让刘备很满意,日渐受赏识。

刘备入主益州后,就任命彭漾为治州从事。本已被贬为奴的彭漾,一朝被重用,老毛病又犯了。他形色嚣张自矜,有点目中无人。诸葛亮虽对他以礼相待,但内心并不喜欢他,就多次密告刘备,说彭漾“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理,决定疏远彭漾,以进一步观察他的行事,就贬他为江阳太守。彭漾被贬外任,心里很不满意,临赴任时去拜访了马超。

马超说:“您的才干出类拔萃,主公对您很器重,说您可与诸葛亮、法正并驾齐驱,怎么会让您外任小郡呢?确有点令人失望啊!”彭漾说:“这个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有什么可说!”接着他又对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新降刘备,常怀危惧之感,听到彭漾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大吃一惊,默不作声。等彭漾走后,马超将彭漾言辞写作表疏,报告了刘备,于是彭漾就被逮捕下狱。

在狱中彭漾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对自己的失言进行了深刻自责和解释,但并没求诸葛亮为自己说情,最后只是说:“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意思是说只是衷心希望您能理解我的真心本意。愿您努力,多保重。至于诸葛亮接信后怎样,《三国志•彭漾传》上也没说,只记载道:“漾竟诛死,时年三十七岁。”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彭漾因其放荡不羁、姿性骄傲的秉性,在刘璋处不得志,在刘备处依然不得志,最后竟因言罹祸,惨死狱中。在古代反叛言论,乃王朝大忌,彭漾出于怨忿,竟口不择言,说刘备是“老革荒悖”,又对马超妄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的反叛之语,已犯了刘备大忌,别说诸葛亮不喜欢他,不为其讲情,就是为其讲情,正在察其言观其行的刘备,也是不会原谅他的如此大逆不道的。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在刘备定益州时,多有战功,被封副军中郎将。宜都太守孟达进攻上庸,刘备恐怕孟达难以独任,就派刘封自汉中乘水路到上庸统领孟达军,与孟达一起进攻上庸。上庸被占领后,刘备升刘封为副军将军,与孟达共管上庸三郡。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樊城、襄阳,数次下令让刘封、孟达发兵来援助,刘封、孟达以上庸三郡初附,不可轻动为由,拒绝执行关羽的命令。

不久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刘备非常恼恨刘封、孟达不出兵援救关羽。而且呢,刘封和孟达闹不和,刘封夺占了孟达的仪仗队。孟达本就畏惧未及时救关羽之罪,又恼恨刘封的强势,仗着自己有文采,就来了个恶人先告状,给刘备写了一封受憋屈不得已的书信,就投降了曹魏。孟达投降曹魏后,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赏孟达的姿容文采,就升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且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让孟达领新城太守;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袭击上庸的刘封。

在袭击前,孟达还给刘封写了一封劝降信,明确告诉刘封,刘备已立亲子刘禅为太子,你作为养子,必遭刘备疑忌,不如投降,方能免遭一死。遭刘封拒绝,因西城太守申仪叛投曹魏,刘封守城不住,败逃回成都。刘备责备刘封欺凌并逼走孟达,又不及时援救关羽。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猛,一但刘备离世没人能驾御得住刘封,就劝刘备不如因其罪除掉刘封,以绝后患。

于是刘备就赐刘封自杀。自杀前,刘封感叹道:“真后悔没有听从孟达的话啊!”刘备也为之流涕。刘封到底该不该杀,他不救关羽,致刘备大业从此止步,又欺凌孟达,丢失三郡,的确依罪该死,死前又发出如此感叹,说明刘封死得并不冤,不然其功利私心,必贻祸蜀汉。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也是完全为蜀汉安稳考虑,并没有私心。孟达字子度,扶凤郡郿人,初在刘璋属下为官,刘备入蜀,孟达投降刘备,被刘备封为宜都太守。

汉中之战时,刘备命孟达率兵从秭归攻打房陵郡,曹魏房陵郡太守蒯祺为孟达士兵杀害,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孟达占房陵后,又进攻上庸。刘备恐怕孟达难独任,就派刘封率军前去统领孟达,与孟达一起攻占了上庸三郡。后来因未听从关羽命令及时与刘封发兵援救关羽,畏惧加罪,又加刘封侵夺其鼓吹,就投降了曹魏,带曹军打败刘封后,占领了三郡,成了新城太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启北伐,孟达因曹丕已死,新君继位,朝中无人,心不自安,就屡屡向诸葛亮和东吴写信示好,以作退路。诸葛亮也几次给孟达写信,以求孟达早归蜀汉,但孟达迟疑不定,为了督促孟达下决心尽快投降,就暗中派人将孟达欲叛降的消息故意泄露给了魏兴太守申仪,申仪与孟达有隙,就将此消息暗中报告给了司马懿。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表面写信安抚孟达,暗中率军快速进讨。

孟达读了司马懿的来信,又有了犹豫,诸葛亮将司马懿出兵的消息及时通报给了孟达,孟达方下决心叛魏,分别让诸葛亮和东吴都出兵接应。因孟达认为司马懿率兵来讨,至少要一个月方能到达,就在战备上行动迟缓。谁知司马懿率军只用了八日夜就到达了上庸城下,致使孟达措手不及。结果司马懿率军阻断援军之路,迅速围攻上庸城,连续围城十六天,孟达的内部开城投降,司马懿顺势破城擒斩了孟达。

孟达首鼠两端,反复无常,死有余辜,并非诸葛亮有意加害。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马良之弟。曾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入蜀,做过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等职。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受到诸葛亮的特别关注。刘备临死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仍不相信,就让马谡做了丞相府参军,并与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谈论军机。

诸葛亮南征南中,还为诸葛亮献上攻心为上之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迅速攻占了陇西五郡的三郡,如果再克两郡,整个陇西就纳入了蜀汉版图,为诸葛亮进一步征伐曹魏,攻占长安、洛阳,实现天下一统,恢复汉室,意义重大。就在这时曹魏派张郃率五万大军前来救援,形势危急,需要派军及时赶到张郃军必经的咽喉之地街亭,截击迟缓张郃军的西进。

当时诸葛亮身边尚有魏延、吴懿等大将,众人都认为应该派这二位的一个前去阻截张郃军。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诸葛亮竟提拔马谡作先锋,统军前去阻击张郃军。结果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当道扎营的节度,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致使张郃迅速突破街亭。马谡大败,街亭失守,张郃军长驱直入,使本来一派大好的北伐形势,速转直下,功亏一篑。

诸葛亮只好退军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严肃军纪,严明奖罚,诸葛亮依罪斩杀了马谡等人,并自贬三级,以示惩戒。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节度,致使北伐功亏一篑,论罪当斩,并不存在冤杀之事。李严字正方,后改名李平,南阳人,“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原本在荆州刘表属下当县令,后来曹操率军南下,李严正做秭归县令,便从秭归入西川,投靠了益州牧刘璋,被任命为成都令,“复有能名”。

刘备攻打益州时,李严被任命为代护军,奉命率军抵抗,可是他却率军投靠了刘备。刘备平定益州,李严做了犍为郡太守。在太守任上,李严再次显示其治吏之能,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汉中之战时,刘备与曹操征战犹酣,不想盗贼马秦、高胜等在南边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攻入资中县。

正在危急时刻,李严不待刘备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叛乱平定。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又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仍兼任犍为郡太守。刘备晋位汉中王时,李严成为汉中王劝进表的11位领衔人物之一。刘备伐吴大败后,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

尚书令是尚书台的长官,权力很大,在此之前的两任尚书令分别是法正、刘巴,他俩都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成为诸葛亮正李严副的托孤大臣;刘备临终,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以抵御东吴。随后,刘禅登基,建兴元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但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嫉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人年龄、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

李严镇守永安不久,东吴与曹魏结盟关系破裂,蜀汉与东吴再次和好结盟,李严镇守永安也就显得无足轻重。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欲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不想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想尽办法推脱不去,还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而且李严表面还假装讨好诸葛亮,诸葛亮南中平叛后,李严就写信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给予驳斥。

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公元230年(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

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其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第二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粮草督运。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害怕误期被治罪,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劝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退兵后,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一边上奏后主刘禅,说:“军队是在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一边又对诸葛亮退军故作惊讶地说:“军粮充裕,怎么能退军呢!”其用意就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诸葛亮很气愤,回朝后,就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

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诸葛亮就上书弹劾李严,历数其只顾自己不顾国家之罪。刘禅依罪废李严为平民,流放梓潼郡。李严被贬后,诸葛亮曾写信安抚李严,其大意是说他尽管被废为平民,依然还享受着高等待遇,“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同时也给了他复出的希望。李严企望着诸葛亮还能再次起用他,他也知道,自己很不得朝臣之心,除诸葛亮之外,其它大臣是不可能再起用他的,故此当听到诸葛亮病死后,他不久也激愤发病而死。

李严之死,虽与诸葛亮有明争暗斗争夺朝权之嫌,但终归是他太自私,太傲骄,不得人,一些事做得太愚蠢所致,是怪不得诸葛亮的。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被诸葛亮评价为“楚之良才”,一度与庞统相提并论。刘备攻占荆州南部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任命廖立为长沙郡太守。刘备入蜀,吕蒙偷袭三郡,廖立弃城逃归刘备,刘备不但不责备廖立,反而又任命他为巴郡太守。

刘备为汉中王,征召廖立为侍中。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为帝,廖立被调任长水校尉。廖立自恃奇才,觉得自己名气仅次于诸葛亮,却屈居李严等人之下,很是不忿,因此多发牢骚,公然批评刘备、关羽、向朗、文恭、郭攸之等人功过,还诽谤众臣,因此遭诸葛亮弹劾,被废为平民。后来,在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时,廖立知道自己再难被起用,郁郁而终。

廖立恃才自傲,争名争位,却功绩廖廖,又诽谤众人,是自取其祸,诸葛亮为巩固朝局,也只能贬廖立以固众心。魏延字文长,义阳人,蜀汉名将,封镇北将军、都亭侯,诸葛亮北伐,拜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作为蜀汉能征贯战的大将,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战功显赫,但他恃才傲物,居功不自矜,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在北伐中魏延曾献子午谷奇计,诸葛亮认为过于悬危,未予采纳。

魏延为此常常怀忿,对诸葛亮多有微言。诸葛亮爱惜其勇猛善战,不予理会,还尽力化解他与众人的矛盾。魏延曾与都乡侯、车骑将军刘琰不和,诸葛亮就遣送刘琰回了成都。唯独丞相长史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各不相让,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与费祎多次调解,都无济于事,但正直北伐用人之时,也不能即时调开二人。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病危五丈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需要退军,但魏延是一定不同意退军的,就没通知魏延,只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商议其死后退军节度,令魏延、姜维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调度,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杨仪率军徐徐退却,魏延大怒,率其军赶在杨仪之前,烧毁栈道,阻挡退军。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作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至汉中。

杨仪便派遣马岱率军追上了魏延斩杀了他。马岱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不过据南朝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三国志》与《魏略》的记载谁更可信,现在很难辨别,一般还是更倾向于《三国志》的记载。由此可见,魏延并无反叛蜀汉之意,只是想除去杨仪;杨仪追杀魏延,完全出于私忿。魏延之死,并非诸葛亮所害,但诸葛亮生前未能很好化解二人的矛盾,却也有一定的责任。从以上可见,刘封刚猛难御,魏延粗猛性恶,彭漾、廖立恃才傲物,孟达首鼠反复,李严徇私废公,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自矜,不得人。

董卓是来自西凉的势力,那他和当时的西凉太守马腾是什么关系?

要说起董卓和马腾的关系,就得从汉灵帝刘宏还在位时说起。 汉朝将全国分成十三个州,其中一个叫凉州,管辖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 (董卓) 东汉那个时期的凉州人民,由于地处汉、羌边界,打架是家常便饭,加上自然条件恶劣,所以民风剽悍,悍不畏死,当兵的特别多。当时的凉州骑兵战斗力很强,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汉灵帝中平元年十一月,凉州发生以北宫伯玉为首的叛乱,马腾的好基友韩遂也加入了叛军。几任凉州刺史都是草包,被叛军打得找不着北,一个接一个的被撤职。中平四年,灵帝又派耿鄙接任凉州刺史。耿鄙上任后,四处招兵买马球讨伐叛军,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腾投军,成为西凉铁骑的一员。由于马腾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慢慢的就升到司马这个职位,也算是进入了凉州势力的中层领导行列。

(马腾)也算是耿鄙运气比较好,这时凉州叛军发生内讧,韩遂杀死北宫伯玉,成为叛军的领导,带着十多万叛军进犯陇西。政府军被打得大败,耿鄙也被杀死,马腾这时候看到叛军势大,便投降了韩遂,从此与韩遂交集了一辈子。韩遂得到马腾后,如虎添翼,先后打败了朝廷来讨伐的左将军皇甫嵩等将领,势力越来越大。马腾也凭着自己的实力,逐渐成长为叛军领袖之一。

(平叛战)势力大了,利益多了,叛军内部就产生了矛盾。叛军首领阎忠、韩遂、马腾之间相互不信任,后来发展成自相残杀,有时为了利益又勾结在一起,总之是一个“相爱相杀”的状态。 董卓这个人呢,原来就是凉州的黑社会老大,勇猛强悍,手下有一大票小弟。要是放在今天,绝对是要首先铲除的黑恶势力。用当时的话说,董卓是个“游侠”, 不管是白道还是黑道,董卓都吃得开。

黑老大当久了,也想当官过过瘾。所以在当地官员的推荐下,董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的公务员。由于他打仗有一手,加上名气大,凉州附近的少数民族叛乱都被他轻而易举的镇压下去。就是面对韩遂的叛军,也是互有胜负。 (董卓)为了利用董卓打叛军,汉灵帝封董卓为台乡侯、前将军,他利用叛军内部矛盾,击败韩遂等人,收降了不少叛乱的军队,自己的实力越加膨胀,整个陇西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他身兼地方军阀和朝廷重臣双重身份,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董卓也有眼光,他认为韩遂和马腾也是英雄,便私下与他们接触,互相勾结,相约相机成就大事。 (董卓与貂蝉)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主政,何进在与宦官们的斗争中落了下风,便接受了袁绍的鬼主意,宣董卓进京诛杀宦官。 董卓正想插手朝廷事务,得到进京的圣旨,立即引军进京,并与韩遂、马腾约定,等董卓在长安站住脚后,以韩遂和马腾为援,掌控权力。

董卓还没到洛阳,便看到城中一片火海,又打听到官宦们杀了何进作乱,汉少帝逃出了洛阳,董卓急忙率兵寻找到少帝和后来的献帝刘协,过了不久便借机废了少帝,立刘协为帝,开始挟天子令诸侯,干预中央政权。 (挟天子)董卓进京后的第二年,被王允设计杀死。董卓的部将李傕专权,为了拉拢,封韩遂为镇西将军,封马腾为征西将军。

但马腾、韩遂基于董卓太不得人心,为了个人目的,两人联合反李。但被李傕打败,马腾、韩遂逃回凉州割据。后来曹操掌权时,不断挑拨马腾、韩遂的关系,两人由兄弟变成仇敌,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曹操乘机要求马腾进京,马腾迫于压力,只好来到曹操身边。 (马腾被杀) 建安十七年,马超起兵反曹,在曹操身边当人质的马腾全家被杀。

马超后来投奔了刘备,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发现董卓和马腾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出身差不多,都是陇右大族士家;性格也相像,勇猛善战。按所处的位置来说,董卓是官兵,马腾是贼。但他们既有矛盾,又有联合。在利益的驱使下,董卓和马腾把“官兵捉贼”这出戏演得很逼真,董卓需要马腾,马腾也想利用董卓。


文章TAG:三国牛渚是哪里  东汉三国时代武将  三国  牛渚  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