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那面叫背,凹的带坑儿的是坑,侧面漂亮的叫“针”,另一侧叫轮。那时就会在心里暗暗想,等我长大了,我想玩到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你就管不着我了。就会听见妈妈叫着自己的小名,招呼自己回家吃饭。这个游戏当年时常会在课间休息和中午的课桌上、地上演绎得人仰马翻,狼烟四起。

小时候玩的嘎拉哈你还记得吗?

小时候玩的嘎拉哈你还记得吗

这个咬嘴的词,有些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嘎拉哈是之前东北地区小女孩儿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骨头玩具。它是猪,羊,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大腿骨的那块骨头。被当成玩具而起的名字。当时肉还有别的副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给每个家庭供应的肉也都是有数的。也不见得家长买肉时就会赶上有嘎啦哈。即使有时赶巧会有,也只能一个个慢慢攒嘎啦哈(还要经过处理,才能成为玩具)。

因此哪个小朋友有一付嘎啦哈,那是很神气,又令她们骄傲的事。有心的家长们还会把嘎啦哈染上各种鲜艳的色彩,五颜六色的更让人眼馋。谁有嘎啦哈?她周围必定有一帮和她要好的小朋友。她们很会来事儿,围着她转,讨她高兴。只希望她能把嘎啦哈借给自己玩一玩。那别提有多美了!用口袋或小皮球(如同大苹果那般大),欻嘎啦哈是标准的玩法。

四个嘎啦哈是一付。它有四个面儿,每个面的图案都不同。鼓的那面叫背,凹的带坑儿的是坑,侧面漂亮的叫“针”,另一侧叫轮。玩时把手中的口袋(皮球),在自己面前往空中扔,在口袋下落之前,把自己面前相同图案的背或坑……先抓在自己手里,还不能碰到其他的嘎啦哈,然后再正好接住落下来的口袋(皮球),才算赢。否则你就输了。

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黑天很早,下午不到五点,天就黑了。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好不容易轮到自己要和别的小朋友们一起欻嘎啦,甚至是刚刚玩一会儿。就会听见妈妈叫着自己的小名,招呼自己回家吃饭。小朋友们也都恋恋不舍,四散回家。我很不情愿的跟在妈妈后面,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走,还会被妈妈数落,天黑了,还不知道回家。

那时就会在心里暗暗想,等我长大了,我想玩到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你就管不着我了。那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妈妈那疼爱又略带责备的话语,似乎还在耳畔回响。可岁月不饶人,现在的我已渐渐变老,那个叮嘱我天冷加衣,饿了赶紧吃饭的,唠叨的妈妈,已走远……即使现在再想听那些话语,也只可能会在梦里浮现。我现在又重复着妈妈所做的一切。

只是把这所有又复制到了自己女儿身上。我也会担心她的冷暖,有没有吃饱。不管女儿乐不乐意?会不会领情?我也只会按自己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只管给予她满满的,饱含着唠叨的爱。这也是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孩子们有的牵挂,操不完的心。只不过她现在还小,不会表达自己的心里真实的想法……是否也如我当初一样?嘎啦哈带给那代孩子们美好的回忆,那曾是她们童年里渴望而不可及的玩具。

小时候大家都玩过什么游戏呢?

小时候玩的嘎拉哈你还记得吗

我是一个80后小的时候,户外运动还是挺多的,有很多和小伙伴一起互动的游戏是非常经典的,在玩耍当中就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现在回忆起来,有好多快乐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有时间就玩游戏,电脑手机成了他们快乐的源泉。纸拍(又叫方宝)有些地方称"拍纸包"、"拍元宝"、"拍三角"等等,但玩法是一样的,就是用纸折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纸包,扔一个在地上,另一个人也拿出自己的一个用力拍下去,靠产生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铲翻个面,对方的这张就归你了,否则你的就归对方了。

这个游戏当年时常会在课间休息和中午的课桌上、地上演绎得人仰马翻,狼烟四起。能锻炼孩子的腕力和臂力,由于经常甩胳膊,男孩子们甩纸的那只毛衣袖会越甩越长,无所谓,在胳膊上卷几下继续玩。可操作性:材料低廉易得,用废纸、空烟盒都可以,而且不受场地限制,只要不是地毯就行。所以现在的孩子也能玩,不过,最好换着胳膊玩,好让两只袖子一样长。

跳房子,怀旧玩法:地上画着很多方格,有12格、6格等,然后用算盘珠儿串成一圈,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将算盘珠儿扔在"房子"里,单脚站立,站进房子,单脚将算盘珠按顺序踢进指定格子。跳房子的游戏可以训练眼、手、脚、躯体的平衡能力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如果左右腿交替运动,效果更好。可操作度:必须在水泥地面上玩,用粉笔画"房子"。


文章TAG:那些70后玩过的游戏  小时候跳绳游戏叫什么  那些  70后  过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