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焕将自己从宫中带出来的尚方宝剑作为传家之宝让子孙们传下去,并且有玉印一枚在长门之妻手中,传到现在,历经战火早已不知去向。,三位皇子自幼长在深宫之中,在兵荒马乱的北京城,到底能不能逃出生天呢?其实,三位皇子到底是死在了混乱中的北京城是逃了出去隐姓埋名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说太子朱慈烺被太监送到了其舅舅家,由于其舅舅贪生怕死,在满清入关后,主动将朱慈烺献给了多尔衮,这一说法的准确性确不是很高,因为历史上曾发生过扑朔迷离的“太子案”,也就是说,太子朱慈烺到底是被害了是逃出生天很难说。

黄帝出生地到底是哪里?

黄帝出生地到底是哪里

答题之前首先声明,黄帝和皇帝不是一会事,更不是一个人,黄帝的先祖熊氏,有熊国的首领少典与一位叫附宝的姑娘结为夫妻,相亲相爱朝歹相处,一天晚上他俩来到一条叫姬水的地方玩天黑了,刚想回天空中传来雷声,一道闪电掠过附宝心里一种异祥的感觉,她受尕 了,后来附宝生下一个虎实的男孩,就是黄帝,他稍大些能通百事断是非,那时人认为帝是万物闪主宰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称作五德,能国人祟尚土德土为黄色这孩子又是天神转世给他取名黄帝又因为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于是就姬为姓轩辕为号后世也就把黄帝称作轩辕氏昔帝长大以后才智过人又过了些年黄帝觉得姬水一带难一生活下去领本氏族人们辗转束到涿康,河北省北部想长期居住下去,涿=康康,一带一个叫炎帝绦治双方为了争地盘在涿鹿阪泉展开了激烈订战斗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同意两个部落合并黄帝为首领炎帝为付首领这个炎黄部落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雏形,后来中囤人称自乙是炎黄子孙就是从这里起源仓并后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正当发展的吋时侯在它南边一个九黎打过耒首领叫蚩尤他有兄¥81人个个牛头人身四目六臂头上生有锐利的双角手持金刀铜斧强弓大弩作战勇敗万夫难抵为使自自乙家园不落他人之手黄帝决心奋起反击把侵略者赶出去。

清朝皇帝的后裔如今在哪里?

清朝皇帝的后裔如今在哪里

谢邀清朝皇帝的后裔要么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无法考证要么就是已经断了,“后裔”一说更是无从谈起,像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乾隆等皇帝,他们本身子嗣就多,除了继任者之外,其余子嗣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其后代都分布在哪儿确实难以统计。而离我们年代较近的晚清皇帝如咸丰,同治,光绪,溥仪四帝,咸丰两个孩子一个早夭,另一个同治皇帝也是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咸丰一脉的香火便断了,而光绪和溥仪也都没有生育,所以清朝皇帝正统算是完全断绝。

而且清朝灭亡后,很多皇室宗族都纷纷改姓,所以很多皇室宗族的后裔更是无从查找,如今看来也只有光绪的兄弟姐妹和溥仪的兄弟姐妹因为皇族关系比较近,还尚可查证一番。我们先梳理一下光绪和溥仪的关系,溥仪的父亲载沣和光绪是兄弟俩,所以按照辈分,光绪是溥仪的亲伯父,那么光绪的兄弟姐妹,溥仪的兄弟姐妹都是醇亲王奕譞一脉,所以接下来本文便重点便放在醇亲王这一支。

醇亲王奕譞生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因为早殇已无从考证,七个儿子中,光绪是第二子,溥仪的父亲载沣是第五子,而长子,三子,四子早殇也没有留下子嗣。六子载洵,载洵生子溥侊,溥侊因与民国京剧演员雪艳琴结婚而与家族决裂,后生子黄世骧(随母姓),而黄世骧继承母亲衣钵,成为著名京剧老生,多次登上春晚等央视大型舞台现场,如今依旧活跃在京剧舞台之上。

七子载涛则过继给钟郡王奕诒,所生子女中有三人活到了新中国成立,次子溥佳任新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参事,1979年去世,生有儿子毓岑。五子溥僖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京市运输公司的一名司机。六子溥仕,现名金从政,曾是北京市一名教师,后退休至今。而载涛本人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病逝于1970年。

二子光绪皇帝没有留下子嗣。五子载沣生有四个儿子,七个女儿,其中溥仪是长子,除了三子早殇,长女英年早逝外,其余子女均活到了新中国成立,有的还活到了2000年以后。下面介绍一下载沣的这几个儿女:二子溥杰,著名书法家,生前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有两个女儿,长女慧生在1957年为情所困选择自杀,次女嫮生嫁给日本人,现居日本,育有五名子女。

而溥杰本人于1994年去世。四子溥任,后改名金友之。他于1947年创办北京竞业小学,并于1968年退休,曾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一生致力于对清史的研究,育有三子二女。长子金毓嶂曾就读北京地质大学,毕业后先是在青海地质队,后调回北京担任政协委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二子金毓峑是环保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大气污染等相关方面的治理,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副主席。

三子金毓岚新中国成立后在大环境影响下作为知青去河南农村插队,后回北京当了语文教师,现已退休,曾任朝阳区政协委员,生有一女金钊,仍是语文老师。二女韫和,被溥仪许配给了时任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的孙子郑广元,新中国成立后,韫和成为一名幼师,而郑广元则成为北京邮局基建处的一名工程师,二人平淡的生活,韫和于2001年去世,享年91岁。

三女韫颖,嫁给了婉容的弟弟润麒,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顿时溃散,润麒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韫颖定居在北京,带着三个孩子过着贫苦生活,后收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帮助,生活逐渐好转,并担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1992年去世,享年79岁。四女韫娴,因为战争与丈夫走散,新中国成立后也睡觉受到周恩来的关照,得到一份稳定工作,后丈夫从台湾回来,夫妻二人重聚,也算是一大幸事,2003年去世,享年89岁五女韫馨,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一家饭店担任出纳,直至退休,于1998年去世,享年81岁。

六女韫娱,与丈夫王爱兰都是画家,曾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1982年去世,享年63岁。七女韫欢,后改名金志坚,在众多姐妹中她是唯一一个自由恋爱且与汉族平民结婚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后从北京第228中学副教导主任岗位上退休,2004年去世,享年83岁。以上可见,醇亲王奕譞一脉基本上都生活在北京,毕竟这也是他们祖辈生活过的地方,遥远的东北老家确实太过陌生,只有熟悉的北京才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而褪掉“皇族”的外衣,在新中国的影响下,他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肩负起了各自的使命,重新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崇祯皇帝的后人现在在哪里?

崇祯皇帝的后人现在在哪里

根据史料的记载,崇祯皇帝的女儿,在他自尽前,都被他亲手杀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虽然逃出了北京城,但是后来满清入关又被搜出来残忍杀害了。所以根据这个说法,崇祯皇帝是没有后人的。但是在现代,贵州一个苦竹桠村,全体村民都自称是崇祯皇帝的后代,村子的祖坟山上还有永王朱慈焕的墓,而且村民手中还有祖传尚方宝剑为证,应该是崇祯皇帝的后人没跑了。

▲ 苦竹桠村风景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焕,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后,崇祯皇帝把他们叫到了身旁,并让他们换上了平民的装束,由心腹太监的保护下逃出北京城,并叮嘱他们有朝一日一定要为父母报此血海深仇,恢复江山社稷。但是,三位皇子自幼长在深宫之中,在兵荒马乱的北京城,到底能不能逃出生天呢?其实,三位皇子到底是死在了混乱中的北京城还是逃了出去隐姓埋名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说太子朱慈烺被太监送到了其舅舅家,但是由于其舅舅贪生怕死,在满清入关后,主动将朱慈烺献给了多尔衮,但是这一说法的准确性确不是很高,因为历史上曾发生过扑朔迷离的“太子案”,也就是说,太子朱慈烺到底是被害了还是逃出生天很难说。

▲ 太子朱慈烺而三皇子朱慈炯也在后世的康熙王朝中所“出现”,根据这位“朱慈炯”所说,是其乳母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自己,瞒过了世人耳目这才让他得以苟活于世,但是这位“朱慈炯”的所言只是其一面之词,到底是吴三桂的手段,还是有人想假借“朱慈炯”的名号来反清复明,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在贵州却有一个小村庄,该村500多名居民均自称是崇祯皇帝的后裔,他们奉朱元璋为祖先,至今仍保留着不与朱姓人通婚的传统。

那么,这个村庄的人又是哪位皇子的后代呢?这村里有三座石墓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原来,这三座石墓分别是:永王朱慈焕墓、朱慈焕妻墓,“赵恩公”太监墓。▲ 此村后山的“太监赵恩公墓”原来当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让心腹太监护送皇子出城,这位“赵恩公”舍生忘死,一路护送年幼的朱慈焕南下,终于来到了贵州苦竹桠村,“赵恩公”见这个地方山清水秀,而且与世隔绝,便于躲避清军的追捕,于是就在此地定居了下来,并改姓“邹”,长大后的朱慈焕娶了当地女子为妻,生儿育女,在此繁衍生息。

朱慈焕还将自己从宫中带出来的尚方宝剑作为传家之宝让子孙们传下去,并且还有玉印一枚在长门之妻手中,但是传到现在,历经战火早已不知去向。▲ 此村村民祖传的青铜螭龙纹剑每年清明节,苦竹桠周围的邹姓人家都会汇聚到苦竹桠拜祭祖宗,并且还会隆重的拜祭一下“赵恩公”,以感谢其当年的救命之恩,进一点后辈的香火之情。。

中国如今最纯正的汉族在哪里?

汉族不能以血统来规范。汉族是一个种族文化,地域文明。在中华文化下统称汉族,地域文化和血统产生了少数民族。秦一统天下,不仅在地域上的统一,也是法制、民族文化的统一。刘邦建汉朝,汉继承了秦的法制,到了唐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前就以进入了大一统的法制建设,这是民族文明的先进性、是血统文化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进化论。

古代这么多皇帝都定都在哪里呢?

都城作为王朝的政治中心,乃是一个王朝最为重要的所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实行的其实都是“多京制”,即除了皇帝所在的都城之外,还多设有留都、圣都、行都等陪都,从而形成了“1 N”的都城模式。那么,历史上的各个王朝,都城都设在哪里呢?秦朝:咸阳、雍城(疑似)秦国历经多次迁都后,最终于秦孝公嬴渠梁时期迁都咸阳,自此这里便成为了秦朝的政治中心,即使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咸阳依旧被作为国都。

不过,秦朝到底有没有陪都,目前史料尚无明确记载,但有说法认为,秦国的旧都雍城,其实具有一定的陪都性质,毕竟此后很多大型活动,都是在雍城举行的。两汉1、西汉:长安、洛阳(疑似)。西汉建立之后,刘邦原本是想定都洛阳的,毕竟当时的咸阳已经被项羽祸祸的不成样子了,后在娄敬(后改名刘敬)的劝说,以及张良的支持下,刘邦最终选择了定都咸阳以西的长安。

部分学者认为,洛阳乃是西汉的陪都,不过这种说法缺少史料的支撑。2、新莽:常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王莽篡汉后,改长安为常安,建都于此。与此同时,又选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置五均司市司。王莽设立六京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控制全国的贸易经济命脉,因此在设立六京制的同时,又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会长皆为五均同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3、东汉: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定都于洛阳,而为了彰显自己乃西汉宗室后裔,又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西京,并亲至长安,经营宫室,“凄然有怀祖之思”,此后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等均于即位后赴长安谒高庙,祭祀西汉诸帝陵。三国1、曹魏:洛阳、长安、许昌、邺城、谯。

曹丕代汉称帝后,于黄初元年(220年)营建洛阳宫,立都城洛阳。同时,因谯为先人故土,许昌为汉献帝早年所在,长安为西汉旧京,邺为曹操创立王业的根基,于是皆冠以都号,同时升为陪都,与洛阳并称为五都。魏文帝曹丕此举,不仅正式确立了多都制,同时也开创了以龙兴之地为都的先例。2、蜀汉:成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得知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后,刘备也于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因此,蜀汉的都城便是成都。3、东吴:建业、武昌(行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帝,定国号为吴。同年,孙权将国都自武昌迁至建业,同时以武昌作为行都,倚为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两晋南北朝1、西晋:洛阳、长安。曹魏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定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皇位传至晋惠帝司马衷后,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导致统治急剧动荡,国内烽烟四起,后刘聪攻破洛阳,晋愍帝司马邺迁都长安。

2、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建康。西晋时期,建业曾经改称建邺,但后来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又改建业为建康。“五胡乱华”爆发之后,西晋部分宗室南渡江南,史称“永嘉南渡”,后晋元帝司马睿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延续晋朝统治,史称东晋。此后,宋齐梁陈四代王朝,皆以建康为都城。3、北魏:盛乐、平城、洛阳。

前秦分裂之时,拓跋珪于386年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398年正式定国号“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493年,孝文帝拓跋弘迁都洛阳,平城被称为北京,但并非正式建制。4、西魏、北周:长安。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却被宇文泰于次年毒死。

之后,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改元大统,建立西魏。557年,西魏权臣宇文护废西魏恭帝拓跋廓,拥立宇文觉为帝,定国号为周,建都于长安,史称北周。5、东魏、北齐:上都邺城、别都晋阳。不愿做傀儡的北魏孝武帝元修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后,北魏权臣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建都于邺城,称为上都,同时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

550年,东魏权臣高洋迫使孝静帝元善见禅位称帝,定国号为齐,仍以邺城为都城,史称北齐。除了以上之外,十六国的都城变化较为频繁,分别如下:前凉、北凉都姑臧,成汉都成都,前秦都长安,前赵先后建都左国城、平阳、长安,后赵先后建都襄国、邺,西凉先后建都敦煌、酒泉,后凉建都姑臧、西平,南凉建都乐都、西平,前燕建都龙城、蓟、邺城,后燕建都中山、龙城,南燕建都滑台、广固,北燕建都龙城、昌黎,胡夏建都统万城、长安,西秦先后建都勇士川、金城、西城、苑川、谭郊、枹罕,后秦建都北地、长安。

隋朝:大兴城、洛阳隋文帝杨坚接受禅位称帝后,于开皇二年(582年)在北周都城长安之南龙首山营建新都大兴城。隋文帝杨坚去世之后,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随即便于大业元年(605年)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先称东京,后改称东都,同时称旧都为西京。唐朝1、唐朝: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在李世民的建议下,以隋朝的大兴城为京师,并更名为长安。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鉴于洛阳的重要地理位置,下令重修洛阳宫。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于显庆二年(657年),仿隋制正式立洛阳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如雍州,并不时往返于二都之间。2、武周:神都洛阳,北都太原。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后,则以洛阳为都城,并改称神都,又因并州为自己的故里,于是又在太原置北都。

3、复国之后:中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南京成都。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之后,又将神都洛阳改回了东都,并废除了北都的名号,重返居于长安。“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肃宗于至德二年(757年)改两京制为五京制,以京师长安为中京,以东都洛阳为东京,以太原为北京,因凤翔为唐肃宗中兴之地而升其为西京,又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于成都避难而升其为南京。

五代十国1、后梁:东都开封、西都洛阳(陪都)。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6月1日),梁王朱全忠改名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自行称帝,国号大梁,定都开封,年号开平,史称后梁。同时,以洛阳为陪都,称西都洛阳府。2、后唐:魏州、太原、真定、洛阳、京兆。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北)称帝,以魏州为都城,称兴唐府,建为东都,同时以太原府为西都,以真定府为北都。

同年十月,李存勖攻灭后梁,迁都至洛阳,称洛京,同时以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为陪都,分别称西都和北都。同光三年(925年),改洛京为东都,同时以兴唐府为陪都称邺都。天成四年(929年),又将邺都改回兴唐府,不再作为陪都。3、后晋、后汉:东京开封、西京洛阳、邺都魏州。于后唐决裂之后,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于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称帝,是为晋高祖。

借契丹之手攻灭后唐之后,石敬瑭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称东京开封府,同时以洛阳为陪都,称西京,还曾一度复设邺都。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后晋被契丹攻灭,刘知远趁机于太原称帝,后迁都汴州,都城设置与后晋一致。4、后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后周太祖郭威篡汉建周后,同样定都于开封,称东京开封府,同时以洛阳为陪都,称西京洛阳。

除了以上五代之外,十国的都城分别是:南吴为东都江都府、西都金陵府,南唐先都金陵(同时以扬州为东都)、后迁都南昌府,吴越都杭州,南楚都长沙,前蜀、后蜀都成都,南汉都兴王府(广州),南平都江陵,闽国都福州、建州,北汉都太原。两宋1、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北宋初建之时,仍然沿用了后周的都城制度,以东京开封府为京师,同时设西京河南府。

到了宋真宗时,因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为宋太祖赵匡胤龙兴之地,故升其为南京。到了宋仁宗年间,因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境内)为宋真宗亲征之地,故又升其为北京。至此,北宋形成了四京制。2、南宋:行都临安、行都建康。北宋灭亡之后,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行所在,也就是暂时居住之地,仍尊开封府为京师。

实际上,朝廷只是为了彰显恢复中原的意思,南宋始终都未能回到北方,临安府名为行都,实际上就是京师所在。此外,由于建康与抗金前线淮南不过一江之隔,再加上宋高宗也曾在此驻留,因而又以建康为行都。辽国:上京临潢府、南京幽州、西京云州、东京辽阳、中京大定府辽国建立早期,以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为都城,由于辽国疆域广阔,而上京太过偏北,为了方便管理,便以幽州为(今北京)为南京(也称燕京),主要负责管理燕云十六州的东部地区;以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主要负责管理燕云十六州的西部地区;以辽阳(今辽宁辽阳)为东京,管理原渤海国遗民。

到了统和二十年(1007年),又兴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县西南),建成后以其为都城,同时以上、南、西、东等四京为陪都。金国:上京会宁府、北京临潢府、南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等金朝攻灭辽国后,延续了辽国的五京制,早期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为都城,成为上京,同时以临潢府为北京,辽阳府为南京、大定府为中京、大同府为西京。

到了金元元年(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大兴(今北京),称之为中都大兴府,同时以汴京为南京、上京改称会宁府、中京大定府改称北京,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则依旧。明朝:应天、开封、凤阳、北京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成为南京应天府。

同时,为了彰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义,又以北宋故都开封为陪都,称之为北京,但之后不久又废除了两京制,罢去了开封府的北京名号,并改称应天府为京师。洪武二年(1369年),作为太祖朱元璋故乡的林濠府(后改称凤阳府)被升为陪都,称之为中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北京宫殿建成后,朱棣下令正式迁都北京。

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明朝正式改称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重新改称南京,并作为陪都。清朝:京师顺天府、陪都盛京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沈阳。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并于两年后正式改国名为“大清”。清军入关攻克北京后,顺治帝于顺治元年(1644年)下诏“定鼎燕京”,仍称京师顺天府,废明朝南京应天府,明朝的南直隶则改称江南行省。

同时,由于盛京仍然有清朝皇室的宫殿陵园,又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因而继续保留其京城名号,并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于盛京置奉天府,位同陪都。综上,在我国古代王朝,除了乱世王朝之外,凡是大一统王朝,多采用多京制。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出于军事、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古代通讯、交通较为落后,统治半径较小的因素。

末代皇帝溥仪的墓现在在哪里?规模大吗?

很多人都好奇,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他死的时候并非是以清朝皇帝而是以新中国国民的身份入葬的,为什么被葬在了清皇陵西陵。按照清朝的皇家礼制,新皇帝一登基,就要为自己选择一处好陵址。除了同治皇帝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在登基后为自己选择之外,其他的清朝皇帝都是为自己提前选好了地方。与同治皇帝一样,宣统皇帝溥仪也没有提前选好陵址,主要原因是溥仪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岁,还没有来得及为自己选,就在三年后亡了国。

清朝灭亡后,溥仪被破退位,然而根据优待清室的条件,他仍然居住在紫禁城里,并且皇帝的尊号不变,只是中华民国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并且每年供给其皇室白银四百万两,溥仪就这样继续在自己的小朝廷内做着“皇帝”。在他长到十岁的时候,小朝廷众遗老大臣们决定为他选择“万年吉地”。经过一系列的勘探,最终选择东陵的旺隆村北。

然而,由于当时资金匮乏,再加上时局不稳,并没有动工修建陵墓,就这样一直拖到了溥仪病死。溥仪死的时候,因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关于他的骨灰的安置情况,周恩来总理专门作了批示:一是可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二是可由家属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后来经过家族商定,最终决定将溥仪的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文章TAG:皇上在哪里睡觉  现在皇上在哪里  皇上  在哪  在哪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