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门将简单理解就是守卫“牙门”的将领,所谓的“牙门”,就是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擅长守城的将领很多。这些将领们的防御,都是基于墨子的理论。如果不是因为偶然的因素,这些将领的防御能力便会不被世人所知,从而被自己的其它才能所埋没。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是非常擅长守城的?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是非常擅长守城的

擅长守城的将领很多。如果不是因为偶然的因素,这些将领的防御能力便会不被世人所知,从而被自己的其它才能所埋没。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曹操手下头号战略家荀彧。荀彧不仅是个出色的战略家,在战术上也是同样的出色。曹操每次出征带走大量能征善战的将领,把大后方就完全交给了荀彧。吕布趁曹操外出征伐导致后方空虚的时机攻打,荀彧却能据守兖州等三城而不失。

曹操四处征伐所取得的功绩,跟荀彧善于防御有很多的关系。只不过荀彧在防御方面的才能被自己的其它光环给掩盖没了!三国后期的郝昭,则是以善于防御的名声而流传于后世。诸葛亮用尽一切攻城的方法,却始终拿郝昭没有办法。郝昭在据守陈仓的时候,防御的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所以郝昭善于防御的名声也就因此而起。南宋时期抵御蒙元的将领有很多,令蒙元每前进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一场常规化的战争,很容易就会被人忘记。只有钓鱼城的王坚,因为一炮把上帝从云端上打落(此取蒙哥被砲风所伤说),这才被世人所知。这些将领们的防御,都是基于墨子的理论。这种防御的理论和实践,主要还是着眼于被动防御。这无疑就会有着巨大的局限性,只能在战术上取得一时的效果。廉颇、李牧的善守,改变不了赵国被灭的命运;一个钓鱼城也改变不了战争的走向,所以南宋最终还是被蒙元所灭。

战争理论就和围棋一样,有时候黑棋获利,有时候白棋得势。当墨子的被动性防御表现出局限性的时候,就是主动性防御展示优势的时候。与墨子一起被誉为“黑白双煞”,一个同样是善于防御的著名将领,开始向世人展现出他那无与伦比的防御技巧。在这个人的防御之下,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没有夺取过秦国的一城一池。秦昭襄王时期,秦国面临着魏国、赵国和楚国的巨大威胁。

这三个国家,都有着进攻秦国的能力,具备与秦国互相争雄的实力。秦昭襄王面对这三个国家,唯恐一但疏忽便会被其攻入秦国,秦国的压力自然是不小。为了增加自己国家的防御,秦昭襄王启用白起来加强自己的防御,以彻底消除这种威胁。白起所采取的防御措施很多,主要措施有三步。白起加强防御的第一步,就是消灭了韩国和魏国的联军24万。

之后白起又发兵进攻魏国,一举夺取了魏国61座城池。从此秦国占领了对于秦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令秦国从此进退自如。白起加强防御的第二步,就是进攻楚国。白起不仅歼灭楚军无数,夺取了不少楚国城池,还一举拿下了楚国的国都郢,迫使楚顷襄王迁都。楚国在白起的打击之下,从此一蹶不振。白起加强防御的第三步,就是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歼灭了赵国40余万赵军。

经过长平大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和秦国争雄了!经过白起的这三步防御布局,秦国再也没有自己会被进攻的担忧了。从此奠定了秦国夺取天下的基础。白起的这套防御理论与实践,充分展示了主动性防御的优势。秦始皇统一之后,抵御北方匈奴的方法,就是命将军蒙恬修筑长城。秦始皇并不是单纯的修筑长城来做被动性防御,同样也是采取的白起那套主动性防御。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始皇在修筑长城之前,先是命令蒙恬率30万大军攻击匈奴,打得匈奴再也不敢南下。在夺取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之后,这才利用地形险要修筑长城。这也是采取了白起防御理论中的扩大防御空间、占据战略要冲的具体表现。

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会手握重兵,他们为什么不敢造反?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是非常擅长守城的

边镇有十万大军,你以为你就能调度动十万人。我把实际指挥兵力、调度兵马步骤、后勤供给步骤、朝廷其他政策都讲一遍,你就发现造反是多么扯淡的事。作为一枚明粉,我自然以明朝为例。1、实际指挥兵力比如辽东镇,万历年间额定兵力为94045名。是不是很多,九万大兵。实际上总兵指挥多少呢?总兵直辖部队为广宁大营的部队。

广宁大营兵力情况为:广宁正兵营:主兵5312名,客兵降夷家丁2978名。左营:主兵2645名,客兵家丁52名。右营:主兵1500名。加起来一万多名,其他都是各将管辖。(九边七十万大军,没有统治艺术,哪行?)所以在看抚顺追击战的时候,明军竟然有六个组成部分。(要把战兵、守兵、杂兵算进去就更好玩了)这个应该这么理解:虽然是上下级领导关系,但人事、调度绝不是上级一句话能定。

2、调动兵马步骤调兵有很复杂的程序。一般是两种情况,上峰调令;紧急军情。第一种就是兵部火牌。第二种就是首先塘报到达是紧急军情,各地将领就近率所部救援。之后看敌情,由总督、巡抚决定下一步作战情况,总兵没有权力决定。而且这时候就需要上报朝廷,塘报也需要转交兵部一份。(以文制武)这种情况下,文武分离,文负责统筹,武负责作战。

调兵程序还比较繁琐。如果这还想造反,就看工资有没有吧。3、军饷与后勤供给明代边镇的工资一般由户部发,户部在九边设置有饷司,一般有郎中承担,属于司级干部,比知府略低。主要接受与发放户部运来的粮饷。(冲阵作战才是武官的事)物资采购由边镇道厅负责,道比巡抚略高,厅属于府佐贰官,他们平时负责采购粮食、马草等物资,战时一边做监军、一边负责部队行间供给联络。

其他军马由兵马负责,武器由户部负责,军户户籍由五军都督府管,军令、军训、军政由兵部负责。总结: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造反。当想到自己真正铁杆就三百个家丁,父兄还在另一个镇,孩子还在国子监读书,就想开了。如果再加上儒家观念,自我认识,我觉得造反这个想法就不会有。参考文献:《四镇三关志》、《度支奏议》、《明实录》等。

古代守城,是怎样做到靠几千兵力就守住一个大型城池的?

罗马时期,有一次罗马城遭到了蛮族的围攻,当时全城只有3000士兵,而攻城的蛮族有数万人,最后罗马人守住了城池。几千人就守住了一个大城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古代守城的一方具有地利优势,居高临下能够轻易杀掉仰攻的敌军。而攻城方很难杀死一名躲在城墙后的敌人。再有,在攻城的时候,他们难以对城池全面攻击,只能聚集力量于若干处,然后使用云梯、攻城车等武器攻打城池。

这就让攻城的一方难以展开兵力。而守城的一方就可以根据敌人的进攻点排兵布阵。甚至根据敌军攻击的时间差调动士兵实现一个人防守多个地点。就以蛮族攻打罗马的这次战斗来说,罗马士兵虽然人数很少,仍然分出一批人马在城墙上巡逻,除了监视敌军的攻击方向外,还要随时支援防守士兵。当某处敌军撤离后,这里的士兵也要分一部分到战斗激烈的地方去支援。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往往是一群士兵推翻一架云梯后,赶紧跑到旁边去推另一架云梯。这就让区区数千人成功的抵御了蛮族的进攻。还有,城中的百姓也要被召集起来随时听候调遣。先秦著名典籍《墨子》里就有战时如何管理城中百姓的介绍。在战斗中青壮年会被派到城墙上协助士兵驻守,老弱也会被组织起来作为后勤兵和巡逻队。所以,看似几千人镇守的城市,加上这些老百姓,数量会翻好几倍。

牙门将是什么官职?就是个守门将吗?什么朝代设置的这个官职?

牙门将简单理解就是守卫“牙门”的将领,所谓的“牙门”,就是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而什么是牙门呢?就是简单的城门吗?牙门将就是简单的守门将?当然不是了。如果简单理解从字面理解的话,牙门便的确就是兼具防守的城门,而城门本身防守多依靠驻兵来实现,所以这些士兵便需要一个将领来率领,这便是“牙门将”。但是,从牙门最开始的起源来看,“牙门”最早从“军门”延伸而来,古代驻兵时,在主帅或者主将的帐前,会悬挂“牙旗”,即装饰象牙的大旗。

于是,军门也便被称作“牙门”。而从这一层含义中看,“牙门将”就不单单是守城将领的意思了。七年,汶山守兵吕臣等杀其督将以叛。族灭之。初,蜀以汶山西五郡北逼阴平、武都,故於险要置守,自汶江、龙鹤、冉尨、白马、匡用五围,皆修屯牙门。晋初,以御夷檄,因仍其守。——《华阳国志》从《华阳国志》中蜀汉在险要位置设置牙门,便能够知道牙门并不是简单的城门的含义。

试想一下也知道,在险要的位置修筑城门,又有何用呢?因此,便能够知道,牙门虽然有“门”的守卫、防御性质,但并不是单单的城门,而是一种比城池、土城等都要小一些的防御工事。所以,牙门将也便不再是单纯的守门将,而是归为一种能够依托牙门,来执行防御、出战任务的偏号将军,后来逐渐成为主将的偏将、副将。那么,牙门将是从什么朝代开始设立的呢?麴义追至界桥,瓚敛兵还战,义復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

——《后汉书·袁绍传》在《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当中,便有关于牙门的记载,应当也设置了牙门将类似的职位。因此牙门将,从东汉末期、三国时期便开始设立!尤其是三国中的蜀汉,多有牙门将的任命。历史上,曾经担任过牙门将的名将有不少,蜀汉大将王平、张嶷、向宠,以及赵云之子赵广,都曾经担任过牙门将一职,足以看出这一官职,并非简单的守门将而已,而是应该兼备防御和作战能力的职位。


文章TAG:并不是所有的将领都是真实存在的  古时候守城池的将领什么官  并不  不是  所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