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安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等几个金枝玉叶的公主嫁给回鹘可汗。乌介可汗以公主名议上书,向大唐要地盘。武宗又升太和公主为安定大长公主,从此以后,太和公主在长安终老一生。唐朝公主比较开放唐朝文化较为开放,公主奢侈、骄纵的情况比较多,史书中关于唐朝公主妒悍、残暴的事情也非常多,比如合浦公主,史书说她“负所爱而骄……见(浮屠辩机)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再如襄阳公主“纵恣,常微行市里,有薛枢、薛浑、李元本皆得私侍”。

唐玄宗小女万春公主如何评价?

唐玄宗小女万春公主如何评价

1.良好的成长环境赋予了她很高的综合素质。万春公主是唐玄宗小女,较唐朝早期的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多了份自爱与理智,没有了骄奢淫逸、颐指气使、喜欢男色、贪恋权力的恶习。她品格纯正,洁身自好,能力卓越,给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唐玄宗很喜欢她。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宫廷教育,不仅学习诗词歌赋,还学习了音乐舞蹈。

唐玄宗喜欢出席热闹的场合,身边总带着万春公主。使她有了与各界名流切磋的机会。也历练了她高雅、大气、爽朗的风格、万春公主到23才出嫁,由于她本人美丽而时尚,多才多艺,找对象又注重男人的外貌、学问与修养,所以,很多纨绔子弟入不了她的眼界。2.是杨贵妃蜜友,二人共同创作过歌舞剧。嫁给了杨贵妃侄儿。玄宗把杨玉环变成杨贵妃之后,杨贵妃跟同样喜欢艺术的万春公主成为了闺中蜜友。

二人还在一起编导了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这显露了她的才华。在闺房中,清高的万春公主也向这位小妈透露了对婚姻的焦虑。杨贵妃郑重其事,向她引荐了自己的侄儿杨炪。杨炪是杨国忠的儿子,杨国忠当时是炙手可热的宰相。玉树临风的杨炪是当时是最显贵的官二代:有风度、识情趣、爱读书、懂礼仪,是杨家子弟中的佼佼者,25岁也还单身。

正是万春公主心仪的对象,很快就嫁给了杨炪。3.盛唐社会显身手,活跃于国家外交事业。杨炪喜娶公主后,不久,成为了唐朝对外事务的首席官员。万春公主做外交官夫人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她本来就喜欢社交,经由丈夫的提携与推荐,很快成为长安城里最体面的女性。她经常宴请西域和日本、韩国来的外国友人,把那些来华的外邦贵族妇女笼络得很好。

而唐玄宗在这方面也很开明,在外交事务上,很重视万春公主夫妇俩的意见。在杨炪夫妇共同努力下,外籍人士在长安获得了生存资源,很多人后来定居了下来,成为大唐侨民。杨炪夫妇趁机向中央提议,允许外籍人士在朝廷做官,给外国人开办学校的权力,支持他们教习科技、采矿和数理方面的知识。4.安史之乱失夫君,苦等十年才改嫁。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形势急转直下。叛军逼近长安,外籍人士纷纷要回国避难,杨炪要为他们派发关文护照。忙完这些,才出城去追赶皇帝与贵妃的出逃队伍。但走到半路,得到了杨贵妃、杨国忠死于非命的消息,杨炪懵了,也不知道该往哪去……在混乱中,万春公主也随着逃难民众仓惶逃命,后来到了汉中,夫妻二人失散了。"安史之乱"后,万春公主到处打听、寻找丈夫的下落,无果。

但她不相信杨炪已死,为此,万春公主苦等了丈夫近十年的时间,坚持不改嫁。这期间,杨炪的堂叔杨锜经常来探望她,杨锜的妻子死于战乱,跟万春公主同病相怜。尽管杨锜长公主一辈,但二人年岁相差无几。来来往往中增进了感情,万春公主终于在三十九岁再嫁给了杨锜。嫁给杨锜后过了五年左右的温暖而平淡的生活,万春公主病逝。4.杨炪出逃日本的传说。

安乐公主生活奢侈,到怎样的程度?

安乐公主生活奢侈,到怎样的程度

安乐公主生活奢侈,到怎样的程度? 安乐公主即李裹儿,是唐中宗李显之女,武则天的亲孙女。此女自小被祖母和父母亲宠溺,在宫中目无皇权,飞扬跋扈,骄奢淫逸,还一度权倾朝野、残害忠良。我们从三个层次说说这个女人。一、先说说李裹儿的父亲:“六味帝皇丸”大唐历史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是浓墨重彩的时代。这个朝代共出现21帝王、历时289年。

唐朝由唐高祖李渊开创,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达到繁荣的巅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唐朝的开放程度曾让人咂舌。唐朝的伦理道德也极不受道德礼法的约束,“脏唐臭汉”的叫法一直存在于那段历史,夺弟媳、淫庶母、霸儿媳等现象屡见不鲜。开元盛世之前,武则天建立武周,废除儿子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被废后遭流放。

政治上的失败给这位马球皇帝带来沉重的打击,而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女儿李裹儿(后来的安乐公主)刚降临不久,这也算是给李显心灵上一丝安慰,所以李显特别珍爱这位掌上明珠。要说李显是最窝囊的皇帝也不为过,他不但受制于母亲,就连日后的亲闺女也一直不拿自己当回事。在李显的位子上,他显得那样的特殊。由于他本人是皇帝,他老爸、他弟弟、他儿子、他侄子,甚至是他老妈都是皇帝,于是历史赐给了他一个很玩味的名字:六味帝皇丸。

二、安乐公主的私生活李显被流放后,武则天也经常派人探望他们一家。武则天得知李显有如此可爱的闺女之后,她决定把这个孙女带回宫中抚养。随着武则天年事已高,朝中老臣狄仁杰等也劝慰武则天要顾及母子之情。所以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显及韦后又被迎回宫中。在大唐如此开放的大环境下,在后宫如此复杂的政治斗争下,我们的安乐公主被娇宠的无以复加,而且此时的李裹儿已经活脱脱一个小美人,常常惹得一些男人驻足遥望。

武三思有个儿子叫武崇训,长得眉清目秀,与长乐公主年龄相仿,他仗着自己被姑祖母(武则天)宠爱,在宫里经常拈花惹草、偷香窃玉。安乐公主此时也正值情窦初开年纪,也完美地继承了母亲韦后的风流禀赋,所以二者很快便勾搭在一起了。照理说男欢女爱也是年轻男女正常之事,但二者的厮混明显就是胡来,后来武则天知道此事之后,为了平息流言蜚语,就把李裹儿许配给了武崇训。

而且在此之前,李裹儿已经有孕在身了。要说一个女人不守妇道就是无耻、下作,可安乐公主一直以来,自持是皇家公主,根本没把人伦道德和家教礼法放在心上。武崇训的堂弟武延秀从突厥回来,看到了自己的嫂嫂如此美艳,又有皇家贵气,不免心生艳羡、色心陡起。而安乐公主看到这位青年才俊,又那么善解人意、撩人风情,自然心生倾慕。

一来二去,二者就经常在一起打情骂俏,常常温存在一起。有一天这种场面竟然被武崇训撞见,为了兄弟情,也迫于公主的威力,他硬是吞下了这口气。武崇训死了之后,安乐公主立马嫁给了武延秀。在那样一个妇德失范的时代,安乐公主作为一个女人,毫无贞洁观念、毫无羞耻之心,如此恣意随性,不免让人唏嘘。三、一代美人终被封杀安乐公主不仅在私生活上很乱、很糟,他的政治野心也很膨胀。

他从小在宫里长大,也深受祖母武则天的熏陶,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他对太子李重俊非常记恨,甚至跟父亲叫板说,李重俊不是韦氏所生,要求立自己为皇太女,以顶替太子之位,李重俊也经常被安乐公主呼来喝去。此举不合祖训的做法,遭到左仆射魏元忠的极力反对。安乐公主就把矛头直指魏元忠。 元忠是山东傻瓜,他有什么资格议论国家大事。

阿武子(宫中对武则天的称呼)还可以做天子,难道天子的女儿就不能当皇帝吗?不守妇道、伪造诏书、卖官鬻爵、开凿定昆池、私选奴婢等等,一个女人深处宫中,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女儿,种种做法让人惊掉下巴。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李隆基登上皇位,唐中宗时期的9位女性,有的不免被封杀,安乐公主和韦后也赫然在列,一代美人终究落幕。

燕钦融: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 《新唐书》:光艳动天下,侯王柄臣多出其门。 《唐语林》:上(唐宣宗)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又降御札勖励,其末曰:‘苟违吾戒,当有太平、安乐之祸。汝其勉之!’(对于安乐公主这个女人,您有何想说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西汉平阳公主和大唐平阳公主如何评价?

西汉平阳公主和大唐平阳公主如何评价

谢谢邀请。西汉平阳公主与大唐平阳公主,两位都名列史册,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但两个人的性格、婚姻及对朝廷的贡献完全不同。一刚一柔,一个是巾帼英雄,一个是弱女子两位平阳公主的性格完全不同,一刚一柔。西汉平阳公主,是汉景帝的长女,汉武帝的同胞姐姐,因嫁给西汉开国元勋曹参的曾孙曹寿,曹寿是平阳侯,所以被称为平阳公主。

曹寿死后,平阳公主又改嫁汝阴侯夏侯颇,之后又嫁给大将军卫青。与卫青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对卫青十分体贴,可以说是一个很温柔贤惠的女人。而唐朝的平阳公主就不同了,她是名副其实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李世民的同胞姐姐,是一个统领过千军万马的公主。她的丈夫是隋朝的武将柴绍。两人结婚后住在长安,当时李渊还没有起兵,她还不是公主。

李渊准备起兵时,柴绍立刻响应,他先从小道去找太原的李渊。平阳公主女扮男装,卖掉财产,到处联络准备起义的义军,很快招募了几万人。然后她率领这支部队,多次打败了围攻他们的隋朝部队。平阳公主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手下对她肃然起敬,部队越来越壮大,很快就在关中打下一片天地。后来,她带领一万多精兵,与父亲李渊会师,共同攻打长安。

当时她的丈夫柴绍作为李渊的得力部下,也带领一支部队攻打长安,夫妻两人各有各的指挥部,平起平坐,很快攻下长安。占领长安以后,平阳公主的弟弟李世民带兵四处征战,平阳公主主要驻守山西的娘子关,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娘子关原来叫苇泽关,因为平阳公主镇守在此,后人才改名为娘子关。可以说,平阳公主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历史上,是唯一由军队为其下葬的奇女子。在婚姻上,两个人也完全不同唐朝的平阳公主一生只嫁了一个丈夫柴绍,而且两个人感情很好,家庭幸福。西汉的平阳公主,婚姻生活十分坎坷,先后嫁过三任丈夫,下嫁卫青以后才过上幸福生活。她的第一任丈夫曹寿,身体不好,结婚时间不长就病死了。曹寿死后,她又改嫁开国功臣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

但是这个夏侯颇是酒色之徒,竟然与父亲的小妾有染,丑事败露后胆怯自杀。平阳公主再次变成寡妇。此时,她府上原来的骑奴卫青因为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爱,成为皇后,卫青也受到汉武帝的重视,带兵攻打匈奴,七战七捷,被誉为常胜将军,名冠天下。有人给她介绍卫青,她苦笑着说,卫青以前是我的马夫,怎么能嫁给他呢?别人劝她说,卫青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尊贵无比,您嫁给她很合适的。

平阳公主同意了,下嫁给卫青。按照年龄,她比卫青大十多岁,但卫青从小就暗恋她,娶到她以后非常高兴,对她很尊重。平阳公主也放下公主的身份,一心一意照顾丈夫,对丈夫的事业帮助很大。不过很可惜,她嫁给卫青不到十年,卫青就病逝了,她与曹寿的儿子曹襄也去世了,晚年的她应该很落寞。两个人都名载史册,但对朝廷的贡献是不同的唐朝的平阳公主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她,父亲李渊不会顺利称帝。

李渊是一个才智平庸的人,胆量也不大,没有李世民和平阳公主的辅佐,不可能顺利称帝。李渊起兵之初,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想退回太原,被李世民劝住了。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被隋朝名将屈突通压制,如果不采纳李世民的计策,根本不可能攻入关中。如果李渊攻入关中以后,没有平阳公主的部队接应,李渊很可能孤军深入被围歼。

平阳公主多次大败屈突通,足见她的足智多谋。后来镇守娘子关,“米汤退敌”,一时传为佳话。平阳公主镇守娘子关时,遇到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强攻,娘子关十分危险。她看到田野上成熟的谷子,计上心来。让军民收割谷子,熬成米汤,夜晚倒入关前的沟里。第二天,敌人发现后,以为是马尿,又看到娘子关上旌旗招展,鼓声隆隆,喊声震天,以为平阳公主的援兵来了,急忙退兵了。

平阳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很少的巾帼将军之一,所以死后由军队为其下葬,这方面连武则天都不能比。而西汉的平阳公主,也为西汉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却是间接的。平阳公主作为汉武帝的姐姐,看到弟弟一直没有子嗣,所以不停地为弟弟奉献美女,没想到汉武帝一个也没看中。后来,她让府里的歌女卫子夫献歌时,没想到却入了弟弟法眼。汉武帝将卫子夫带回宫里,临幸了她以后就忘记了。

一年以后准备遣散这些宫女时,卫子夫再次被汉武帝看中,又被临幸。从此开始,卫子夫像坐了火箭一样,从妃子一直升任皇后,母仪天下。平阳公主为西汉贡献了皇后并不算什么,关键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弟以姐贵,受到汉武帝的信任,出任车骑将军,带兵攻打匈奴,七战七捷,收复了河朔和河套地区。而且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是常胜将军,舅甥二人让匈奴闻风丧胆,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军,为西汉疆域的开拓作出重要贡献。

大唐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太和公主如何评价?

和亲制度始于汉代,中原王朝为了缓和同周边国家的关糸,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加强彼此的联系。以后北魏,隋,唐等朝代都沿续了这个政策。当然了,皇帝们舍不得把自已亲姑娘嫁到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往往用宗室之女或宫女冒充公主嫁出去,到了唐朝中后期,国力衰弱,把正牌公主嫁到草原。安史之乱后,安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等几个金枝玉叶的公主嫁给回鹘可汗。

太和公主的和亲之路最跌宕起伏,充满了辛酸和传奇。太和公主是唐宪宗的第十女,母亲名字不详,看来在官中的地位不高。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回鹘可汗崇德派使者向大唐求亲,点名要正牌公主。回鹘是维吾尔人的祖先,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同大唐关糸比较好,安史之乱时,曾派兵镇压叛乱,当然也得到巨额财富。唐朝尽可能的同强大的回鹘搞好关糸,先后有五个金枝玉叶的公主嫁给回鹘可汗。

唐穆宗把妹妹太和公主册封为太和大长公主,仁孝端丽明智上寿可敦。太和公主出嫁这天,文武百官相送,长安老百姓万人空巷,盛匡空前。回鹘祟德可汗也派出都督,公主以两万匹战马,上万头骆驼做聘礼。太和公主的和亲之路是相当风光的,为防备吐蕃人的破坏,回鹘和大唐都派了重兵沿途保护。太和公主到了回鹘牙帐,回鹘九姓贵族亲自抬着太和公主绕牙帐几圈,然后请太和公主上座。

每次崇德可汗升帐,同太和公主并肩而座,接受众人朝拜。太和公主在草原生活了二十二年,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重担。太和公主同崇德可汗生活了三年之后,可汗就死了,按朝草原上的传统,太和公主又嫁给了继任可汗,祟德可汗的弟弟昭礼可汗和她的侄子彰信可汗。当时有"朝为始祖母,幕为长孙妇”的说法,就是和亲公主命运的真实写照。

太和公主在草原上生活了二十多年,亲眼目睹了回鹘国强盛,衰入落和灭亡的过程。她的第二任丈夫死于内部谋杀,公元840年,黠戛斯人又冲进牙帐,杀死彰信可汗。高贵无比的回鹘可敦成了黠戛斯人的俘虏。当太和公主万念俱灰的时候,命运发生了转机。原来黠戛斯人(吉尔吉斯人祖先)有一半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他们的首领是黑头黑瞳的黄种人。

他门自称是汉将李陵的后代,在唐高宗时代,同李唐皇宝认做本家,世代交好。黠戛斯首领对太和公主相当礼遇,并许诺送太和公主回长安。太和公主惊悸的心才安定下来,她没想到回家之路依然曲折。太和公主走到半路时,被回鹘乌介可汗抢走。乌介可汗以公主名议上书,向大唐要地盘。这个时候,大唐根本不怕昔日的对手,几次交战重创乌介可将,唐将石雄把太和公主抢回来送回长安。

太和公主回到长安时,早已物事人非,皇帝都换几个啦。太和公主认为自己没有完成和亲使命,拜见了父兄灵位后,请求责罚。此时,唐武宗当家,他对自己的姑姑相当尊重,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让丞相带百官迎接,就象当时太和公主出嫁那样,对那些不肯迎接的太和公主的姐妹们,罚银孑责罚。武宗又升太和公主为安定大长公主,从此以后,太和公主在长安终老一生。

公主在皇帝驾崩和新皇登基后,会怎么样

普通情况:朝代内部皇权父子交替,大部分朝代按儒家礼法办事,当朝皇帝的女儿封公主,当朝皇帝的姐妹封长公主,当朝皇帝的姑姑封大长公主,再有辈分更高的那属于罕见情况个别对待就行。辈分越高的,各种待遇越好。所以一朝皇帝驾崩了,新皇登基,普通情况下公主们都跟着长了一辈,朝廷往往会下诏给加封号送东西等,算是好事。

这是明面上的,潜规则嘛,公主女儿在皇帝老爹面前,说话往往比长公主姐妹管用,但这也是很难说的事。文艺(杯具)情况:驾崩的皇帝是一朝末代皇帝,新登基的是别家别姓,取彼而代之的。这种情形下,前朝皇室女性往往摆一茶几……比如隋灭南陈以后,南陈公主陈宣华没入后宫,做了隋文帝杨坚的妃子,后来还跟杨广掐杀了一回。她的姐妹乐昌公主更惨,她是有丈夫的,还是被隋赏给权臣杨素做姬妾,一番悲欢离合以后,幸运地跟丈夫破镜重圆了。

隋的公主也没好到哪里去,杨广一个女儿后来也成了李世民的姬妾,另一个女儿亡国以后弄死儿子跟老公离婚出家去了。也有命运稍好的,金庸小说里独臂神尼的原型,被老爹砍了一臂的明末代长平公主,被清室优待嫁人,婚后生活还不错,但也很快病死。李世民的外祖母是北周的长公主,不过亡国时已经年纪很大儿女众多,应该是小心谨慎过完后半辈子的。

二逼情况:自己作死的公主……唐安乐公主李裹儿,自己和娘下毒KO掉老爹,还在打女皇的主意,美梦没醒已经被新皇帝(的妹妹和儿子)KO了。。。。刘宋山阴公主刘楚玉,父亲死后跟同母弟新皇一起胡天胡帝,到处祸害,被一个叔父把姐弟俩一起KO了。。。汉鄂邑盖长公主,本来于幼弟汉昭帝有养育之恩,很受尊敬,然而跟甲乙丙丁合谋改变朝政格局,被权臣霍光KO了。

唐朝的公主的地位比其它朝代的公主要高吗?

是的。不止公主,唐朝的女性地位,在封建社会里确实是比较高的。因为唐朝是一个开放、繁荣的朝代。在唐朝时甚至有人动议,允许女子参加科考,允许女子做官——最终没有实施,但有这样的提议,就可以看出女性地位之高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唐朝的公主,后妃,尤其是在前期,地位都很高。比如明朝有严格规定,禁止后妃干政。

唐朝皇帝将公主下嫁给状元,状元为何死活不肯?

历史时刻录带您观历史,大家好,我是小历!状元,大多穷苦出身,恩科及第,是有着政治抱负和江郎才气的人。若是娶了公主,那岂不是自捆手脚吗?所以状元大都不愿意迎娶公主,具体原因有三。一、公主有公主病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的地位也高,作为唐朝的公主,自然而然的集百宠于一身,金枝玉叶,刁蛮任性,这都是很正常的,也是大多数。

而公主下嫁给一个穷书生出身的人,自然在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有很多的摩擦,这些摩擦处理不好,惹公主生气了怎么办,惹公主生气了不怕,公主一气之下告诉了皇帝怎么办,皇帝一盛怒那自己该如何是好啊。所以娶了公主不就是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于是便均不愿意如公主为妻。二、三妻四妾在古代,三妻四妾是每个男人的梦想,也是很容易实现的,毕竟每个男人都喜欢美丽的女子,也都不嫌自己的夫人少,但是你如果娶了公主,那么一切均免谈。

娶了公主就休想在三妻四妾,就算让你三妻四妾你都不敢,在这种方面女人是很容易吃醋的,你的公主夫人一但吃醋了,不开心了,又该回娘家了,你老丈人的怒火你可承受不起。三、仕途难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状元辛辛苦苦,苦读数年或数十年圣贤书,只为一朝出头彰显自己的才华抱负。而娶了一个公主,那么你的仕途也就走到头了,无在乎一个高位闲职。

一是因为你的老丈人肯定想要你有更多的时间陪着自己的女儿,让自己的女儿开心;二是也是最主要的是提防你,上门女婿不似儿子,一个搞不好成为了外戚势力威胁了自己的皇权怎么办,所以你还是找个地方荣华富贵老实的度过一生就行了,驸马们的仕途几乎等于零。总结:公主并不是很好娶,童话故事很美好,迎娶年轻漂亮美丽的公主殿下,开展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唐代皇帝是如何处理公主难嫁或婚配不幸福的问题的?

如果让你去古代迎娶公主是不是做梦都要笑醒,迎娶公主那可是当朝驸马皇亲国戚了。如果我告诉你历史上有一个朝代没人愿意当驸马你相信吗?其实在唐代公主真的很难嫁出去呀,公主如此难嫁唐代皇帝怎么处理这件事呢?男子们都不想迎娶公主必定婚姻不幸福,唐代皇帝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唐代公主为何如此难嫁都知道我国历史上唐朝是个比较开放的年代,唐代公主在整个唐朝更加开放。

大多数公主都不止一个情人,有的多达数个,有的公主在未婚前就已经养了很多男宠,可以想象的到唐代公主的私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还有一些公主在已经有驸马之后,疯狂去寻找自己的猎物,给当时的驸马不知道加了多少顶帽子,甚至于搞的人尽皆知,让堂堂驸马变成了大家的笑柄。纵观历史长河,不管正史野史唐朝公主那是出了名的,现在都是用渣女来称呼吧。

太平公面首很多,甚至发展到跟其母亲武则天共同享用的地步,还有高阳公主与道士和尚厮混。能当选驸马之人在当时不是世家大族也是富贵子弟,谁愿意让整个家族蒙羞,取一个如此放的开的公主。本身公主在其父皇的宠爱之下养成的嚣张跋扈的性格,迎娶回来一个风流的悍妇回来还不把屋顶给掀了。在当时很多公主都想效仿武则天,在搞不好一个家族都得被灭门了,这不是公主这是烫手山芋。

本身驸马地位比较低,驸马在底层民众看来是高高在上,但是在皇族眼里那是最低等的位置,受其他皇族的气是在做难免。如此婚姻怎么可能幸福,所以一般公主婚后基本上都是不幸福的,换成你还敢迎娶一个嚣张跋扈、风流无限的公主,婚后生活连陌生人都不如,这样的婚姻跑都来不及。唐代皇帝如何解决公主难嫁和婚后不幸福唐代皇帝也知道自己的闺女如此难嫁的原因,想从跟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唐代皇帝选择加强对公主的教育。

让他们懂两情相悦的道理,加强女德的教育。作为唐代皇帝也是公主的父亲自身也放弃皇权威严,基本上唐代皇帝在知道自己公主难嫁以后在处理驸马与公主之间的摩擦时把自己当做驸马的泰山来对待问题。唐代皇帝深知夫妻和睦才能让婚姻幸福长久下去,遇到公主生气回宫告状这样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去劝自己的公主,遇到驸马打公主,作为唐代皇帝放下身段与自己的亲家公和谐的解决,不在以皇权震慑驸马家人,公主一看自己的小性子不管用自然也不会再闹了,两人不吵架也就能好好过日子啦。

唐朝时期为何没有人想做驸马,公主真的有那么差劲吗?

严格来说,不是公主差劲,而是驸马的命运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我们时常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的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再被皇帝相中,招为驸马,与公主郎才女貌、琴瑟和鸣,从此像开挂了一般,走上了人生巅峰,真是羡煞旁人。哈哈,这与西方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仅仅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已,因为古代现实生活中,驸马的身份、地位完全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那么古代驸马爷的身份地位到底如何呢?我们从“驸马”这个词的含义便可窥见一斑。驸马一词的来源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在一次巡游过程中,遭遇张良派遣的刺客袭击。这名刺客力大无比,擅长抡铁锤。只不过秦始皇运气比较好,刺客抛出的铁锤只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只是被吓了一大跳,其他并无损伤。通过此次遭遇,秦始皇为自己出行时的安全起见,安排了几辆副车在自己乘坐的马车四周随行,说白了就是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挡住刺客的攻击。

但是安排什么人乘坐副车呢?如果安排武将乘坐,那等于是告诉天下人自己怕死,动辙需要一大群保镖,堂堂一国之主,如此胆小,岂不让人笑话?几经考虑之后,皇帝觉得女婿是最合适的人选。为什么呢?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一同出游不伤颜面,不会被人视作是皇帝的保镖而遭到耻笑。再则说了,从血缘关系来讲,女婿是外人,如果真的遭遇不测,对皇帝来说也不算什么损失。

秦始皇出行时的副车制度及乘坐副车的人选都被后世帝王所借鉴沿袭,于是一个崭新的名词“驸马”诞生了。从词面的意思来看,驸马一词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皇帝女婿的身份和地位,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挡箭牌。驸马的命运古时的婚姻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皇帝的女儿,身份尊贵的公主,婚姻大事当然由皇帝作主。公主们通常都是由皇帝指婚,皇帝看中谁了,一道圣旨下来,你娶也得娶,不娶也得娶。

娶回家你还得当祖宗一样供着。在古代,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但是如果娶了公主回家,那一家之主的位置可就要改变了。遇到一些非常刁蛮的公主,恐怕当老公的每天早请示晚汇报是少不了的。古代许多有身份地位的男人往往三妻四妾,但是一旦当上驸马,纳妾的事儿想都别想。要是两口子过不下去了,驸马想离婚,门儿都没有,要离也行,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还要不要了?所以,驸马从成婚开始,除了物质生活非常充裕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男性尊严、家庭地位等完全不如普通百姓。

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确实有那种驸马与公主夫妻二人感情一口闷,家庭大权由驸马掌握的情况,但这都是个别,古代那么多皇帝,很多皇帝子女众多,驸马众多,那种真正能与公主琴瑟和鸣的驸马有几个?至少我们在史书上很少发现。驸马的仕途按我们常人的理解,驸马作为皇帝的女婿,与皇帝是一家人,想来应该被授予高官厚禄委以重任吧。

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古代的皇帝通常会防备这几类人:宦官、外戚,严格来讲,驸马也可以归为外戚一类,皇帝防的就是你,怎么可能授予要职?我们纵观历史,在官场中身居要职的驸马屈指可数,他们往往只有一些爵位或虚衔,这仅仅是为了保障他们与公主的物质生活而已。甚至在某些朝代,比如明朝,朱元璋甚至明确规定:驸马终生不得在朝为官!所以在古代,作为驸马,有虚衔、有爵位,能锦衣玉食表面上过着上等人的生活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还是别想了吧。

唐朝时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当驸马?如上所说,驸马的身份地位本来就不高,况且涉及男性尊严和家庭地位方面,甚至比不上普通百姓。这就是许多人不愿意娶公主的原因之一。况且公主出嫁,肯定要门当户对,皇帝选中的女婿,肯定至少是名门望族,这些望族子弟本来就不愁婚配,相比之下,是娶普通女子为妻,然后三妻四妾随意发挥好呢?还是娶个祖宗回家供着好呢?他们选择当然是前者。

因此,唐宪宗在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的时候也遇到了尴尬的情况: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于文学后进中选择,皆辞疾不应。稍微有点身份地位的,都谎称有病来逃避当驸马。服丧之礼在唐朝,服丧礼分为斩衰、齐衰,所谓的齐衰指的是妻子去世后,丈夫要服丧一年。如果是驸马,妻子(公主)死后,必须服斩衰礼三年。

唐朝公主比较开放唐朝文化较为开放,公主奢侈、骄纵的情况比较多,史书中关于唐朝公主妒悍、残暴的事情也非常多,比如合浦公主,史书说她“负所爱而骄……见(浮屠辩机)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再如襄阳公主“纵恣,常微行市里,有薛枢、薛浑、李元本皆得私侍”。这样的公主谁敢娶?当然,如果是普通的平民子弟,能攀龙附凤,迎娶公主,从此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当然也不错,可是这类人又入不了皇家的眼,配不上公主。

唐朝实力那么强悍,明明是大唐盛世,为何还要派公主和亲?

之前我在《那些年泼在文成公主身上的脏水》系列第二遍写到了相关内容,但受篇幅所限尚觉言之未尽,这次我又补充了一些资料,从一个更高的视角详述之。很多人一提到“公主和亲”马上就肝火上升、气串两肋,破口大骂朝廷暗弱、军力不足,使一弱女子离乡背井远赴异域。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些公主和亲是在被逼无奈的状况下成行的,但有些和亲则存在明显的政策性诉求。

今天我们就以唐朝参与和亲的十九位公主为例,分析一下唐朝在此事上的政治性考量。 在谈及公主和亲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唐朝的时代背景。一、唐朝“天下秩序”的形成。唐朝的“天下观”沿袭自隋朝毋庸置疑,但隋乱之后,长城南北形势互易,突厥趁中原纷乱之际,从向隋称臣一跃而成天下霸主。《旧唐书·突厥传》也称其:“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此时的唐朝,完全谈不到所谓“天下秩序”的构建。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突厥颉利可汗挥兵二十万直入关中,刚刚通过玄武门之变,拿到唐朝控制权就李世民,不得不在渭水河边与突厥斩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但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他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训师经武,联络对突厥不满的部族。

不过短短三年,中原便恢复了元气,长城内外战略形势再度易转。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以颉利可汗既请和亲,又援助梁师都为借口,六路大军齐头并进北伐突厥。次年,唐军大败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当时,东突厥为北方魁首,威势尚存,但在唐军打击下,如沸汤泼雪旋即而亡。此事一出,整个亚洲的游牧部落无不震慑,太宗“天可汗”之名已成。

从此时开始,唐朝才有能力开始构筑属于自己,有别于隋朝的“天下秩序”构架。二、构建“天下秩序”的四大柱脚。在属于唐朝的“天下秩序”模型中,有四个结构性的支柱撑起了整个体系。它们分别是“羁縻州府制度”、“质子及宿卫制度”、“内附蕃夷子弟入学(国子监)制度”及“公主和亲制度”。由于此篇文章不是专门讨论唐朝的“天下秩序”构型,故前三大制度不详述,我们只详细阐释一下“公主和亲”制度。

和亲制度肇始于西汉,汉臣娄敬曾上书汉高祖申明利害:其一、蛮夷因和亲而获中原“厚币”,基于爱慕中原物资,必然大受欢迎,连带内地礼数风俗可透过和亲产生影响力;其二、和亲公主必因彼等爱慕“重币”而为“阏氏”(王后),并于中原成为翁婿关系;其三、若和亲公主之子继承大统,则岂有外孙与外祖父相抗衡的道理?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李世民也说过,“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

”由此可见,公主和亲制度从肇始之日起,便暗藏政策性的内核。汉地政权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政策,对周边政权施行软实力影响。至于其政策是否奏效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谁都不敢保证效果如何。同时,上述两段话也可以解释,为何汉族政权始终都是嫁女儿,从未有娶皇后案例。因为,和亲的长远目标是出现一个带有汉族血统的异族政权首领,而不是相反。

说到软实力影响,与公主和亲相配套的还有“纳质”、“宿卫”和“入学”三个手段,这就是我们前述的“质子及宿卫制度”和“内附蕃夷子弟入学(国子监)制度”。唐朝时,曾要求内附诸蕃首领自身或首领的子侄入朝为质,《贞观政要》便记载:“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类似记载在新旧唐书中也屡见不鲜。对于这些入京为质的人员,唐朝有一整套相应措施,一般先是入国子监学习汉族文化,然后根据“个人表现”、“政权重要性”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力”相应“授官宿卫”。

《册府元龟》曾记载这样一件趣事,吐火罗叶护(君主)的弟弟,在长安为质获授四品中郎将。他感觉很委屈上书朝廷叫屈,因为同为人质的吐火罗属国石国、龟兹国人员获授了三品将军。同时,这些入学国子监的质子们,对唐文化的仰慕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他们不但着汉服说汉话,还能熟练的吟诗作对,甚至曾有吐蕃使臣太过仰慕唐朝文化,死活不想回国,请人代言皇帝:“跟我国内说,我已经死了。

”(“伏望报之云其使已死”)三、和亲制度下的外交取舍和向背。除软实力影响外,公主和亲还标明了唐朝对外的取舍倾向和亲疏向背。这一点上,对薛延陀的态度的变化是最典型的例子。隋乱之时,唐朝和薛延陀共同感受着东突厥的压力,李世民在联合薛延陀打败了东突厥后,薛延陀归附唐朝并建立了薛延陀汗国。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前,两国关系尚好,李世民曾将新兴公主许婚薛延陀。

这位新兴公主是李世民第十五女,根正苗红的唐朝公主,如果她能顺利和亲,将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异域的唐朝公主。因为之前参与和亲的弘化公主(吐谷浑)和文成公主(吐蕃)都是宗室女,而再前的四位公主,虽有两位是李渊的亲生女儿,但嫁的都是归附唐朝的异族大将。(详见文中“唐朝公主和亲一览表”)但薛延陀最终也未能娶到新兴公主,因为唐朝发现薛延陀汗国已在北方做大,隐隐有第二个东突厥之势。

李世民也挺逗,当时薛延陀赶着十万匹杂畜作为聘礼前来迎亲,可途中遭遇暴风雪袭击,牲畜冻毙走失过半。太宗便以“聘礼不足”作为理由回绝了薛延陀。李世民当然不差这点牲畜,如果有必要就是倒搭点牲畜,他也能把女儿嫁出去。唐庭君臣的一次奏对,充分说明了唐庭在此事上取舍的原因。如果将公主嫁给了薛延陀相当于认可了其地位,会让周边族裔更加驯服。

(“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而如果不许婚,那就会让周边族裔知道,薛延陀并没有获得唐朝的支持,不久他们就会崩盘。(“今吾绝其昏,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果如李世民所言,三年后(贞观十二年,724),薛延陀在唐朝分化瓦解和周边族裔围攻下灭亡。同样,在对吐谷浑国内政治势力的支持上,也能看出唐朝和亲的选择性。

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继位之初,年纪幼小,朝中大臣争权导致国家大乱。当时诺曷钵并不是其国内势力最大的政治势力,但唐朝决定投注于他,先派李靖领军弹压各方势力,而后封诺曷钵河源郡王。等到贞观十年(636),诺曷钵亲自入长安求婚,李世民又将弘化公主相嫁,嫁妆甚为丰厚。通过弘化公主的和亲,诺曷钵相当于获得了当时东亚霸主的背书,逐渐稳定住了局面。

从上述两个相悖的例子可以看出,唐朝对和亲与否的问题上,更多表现在政治投资上。通过和亲与否的选择,来表明对其政权的取舍,并以和亲的方式,谋取唐朝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以初唐、盛唐的强势地位来说,迎娶唐朝公主(尚公主)是件极为荣耀的事情,各方势力乐此不疲,如果求亲未遂自然会非常恼火。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突厥毗伽可汗在求婚被拒后,便口出怨言“屡请不获,愧见诸蕃耳”。

“屡请不获,愧见诸蕃耳”,足见运作良好的唐朝和亲制度,在周边异族政权中的影响力。甚至到了中唐时期,虽然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唐朝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但依旧能够凭借公主和亲获得利益。中唐时期(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面对吐蕃尽占河陇的巨大压力,三位全部和亲回纥(回鹘),成功建立了唐回之间的“反吐蕃联盟”。

回纥可汗在迎娶唐朝公主后与吐蕃决裂,并称昔为兄弟,今为半子,如果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害。(“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如果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四、公主和亲与唐朝国力强弱的关联性有很多人将公主和亲归咎于国力孱弱,并以此作为唐朝国力不强的证据。但其实唐朝和亲密度最大的时期,恰好是唐朝国力最鼎盛的时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特意整理了一张唐朝公主和亲的表格。

上面是我从《唐会要》中整理出的《唐朝和亲公主基本信息一览表》,表中的19位公主都是和亲成功的,另有几位公主许了婚,但唐朝后又悔婚,未能成行,不在此列。表中有一处颇为值得玩味,如果以皇帝的时期作为划分,太宗李世民时期共有6位公主出嫁,占比31.6%;中宗李显时期1位,就是金城公主;玄宗李隆基时期最多达到了8位,占比42.1%;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时期各1位。

换句话说,初唐、盛唐时期和亲公主15位,占比高达79%,而到了内忧外患的中唐、晚唐,只有4位公主和亲,占比只有21%。如果按照网上流行的理论,岂不意味着初唐、盛唐弱于中晚唐?其实,对于“公主和亲”有一个多少带点悖论的理论,即“和亲”说明双方都没有充足把握,用菜刀直接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和亲其实双方能够妥协的产物。

”因为,如果一方已经是碾压性的优势,就不需要和亲了,直接抢岂不更简单些?安史之乱后吐蕃鲸吞河陇、西域,兵锋时时威胁关中,唐蕃间反倒没有和亲基础了。这恰好与前表格中和亲公主的年代相吻合,中晚唐时期,唐朝内忧外患,此时和亲又有何用?说真的,如果一个公主就能解决边患的问题,那还养军队干什么?多生几个公主就行了!“和亲”始终是种政治手段,而政治手段,恰恰在国力强的时候管用,真到积贫积弱的阶段,反倒是军队管用,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另外,从和亲公主的去向,也可以窥见唐朝外交的重心。19位和亲公主中只有6位嫁到东部,2位和亲奚、4位和亲契丹,占比31%。其余全部远嫁西部,分别是吐蕃2位、突厥3位、铁勒1位、吐谷浑1位、突骑施1位、宁国1位、回纥(回鹘)4位。这说明唐朝对西部的重视远超东部,反过来说就是,西部对唐朝的重要性和对关中腹地的威胁也远超东部。

这一点,从唐朝节度使的设置和拥兵数量能够清楚的看出。在“天宝十节度”的兵力数量上,控制西北的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部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剑南节度使,整个西北军队数量占比超过六成。而号称“掌控半数天下雄兵”的安禄山所控制的范阳、平卢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安禄山只能控制河东的一部分军队)。

这也和他起兵15万人,诈称20万的人数相符合。与此数据相吻合的是,公元713年—755年间(玄宗开元初年至天宝十四年),唐朝总计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南诏6次,而对契丹和奚则只有9次和2次,西部军区的军事行动占比高达80%。哪个方向对关中威胁更大一目了然了吧!以公主和亲的方式分化、拉拢西部各政治势力,也就成了唐朝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所谓“和亲源于国力弱”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唐朝国力最强之时,正是和亲手段用的最频繁的时期,也只有在这一时期,和亲的政策效果才更明显。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很多时候和做生意的商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都时时刻刻谋求“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所以,自古以来“效费比”就是考量事务可行性的基础,从不考虑“效费比”的皇帝,通常都干不太长,比如隋炀帝。

而“公主和亲”算是一个效费比相当优秀的“低成本解决方案”,因为战争毫无疑问是成本最高的方式。综上所述,“公主和亲”是一种政策性的手段,其根本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这种政策的实施确实与国力强弱有关,但是正相关状态,即国力越强和亲政策效果越好,而不是相反。说了这么多有关和亲的内容,我们一直都是从更宏观政策性的角度来谈论问题,但如果从个体的角度上说,“和亲”就显得不那么人道了。

毕竟,让一个弱女子离亲别友、背井离乡,生活在风俗迥异的异地,有悖于中国自古以来的人伦传统。另外,汉藏史料里确实都有两位公主生活不算幸福的记载,甚至金城公主曾动过出走失密国(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念头。因此,唐诗中对于和亲的公主多有同情,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李山甫所作七绝《代崇徽公主意》:“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真是无限讽刺!。


文章TAG:想求娶大唐公主  大唐公主如何做  大唐  大唐公主  公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