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按照《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又是怎么死的呢?绿野老道将根据前七十回的伏笔,探讨一番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参破这则偈子,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也就昭然若揭了。那么,青面兽杨志又与鲁智深的正果,以及死亡有何关系呢?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写到,《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这应当就是施耐庵最后要写到的故事,这才是宋江所言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部分梁山好汉归宿。

林冲是怎么死的?

林冲是怎么死的

林冲是梁山泊武艺高强之人,他原本是十八万禁军教头,却因为漂亮妻子被高衙内当街调戏而改变了命运。之后,林冲最要好的同僚陆谦设酒局给高衙内制造机会奸淫其妻,好在她的丫环机灵,林冲及时赶回得以幸免,林冲因为是顶头上司高太尉高俅之子,也不敢找上司高太尉理论。最终,林冲被设计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沧州。自知前程灰暗,林冲在临行前,给了丈人张教头一纸休书,他的本意为了妻子好,但其妻对他忠贞不屈,也正是因为林冲的休书,妻子又害怕再受高衙内污辱,于是上吊自杀了。

其老丈人张教头从此疯癫了。在充军,林冲差点被害死,好在花和尚鲁智深暗中相随保护他,才得以安全脱险。到了沧州,高太尉还派人火烧草场,想除掉林冲。林冲一怒之下在风雪山神庙怒杀陆谦等三人,最终在柴进的引荐上了梁山。然而,当时的梁山首领王伦却鸡肠小肚之人,容不下林冲,后来好说歹说才留下来,依然得不到重用。晁盖上山后,王伦还是想打发他们走,一直隐忍着怒火的林冲在吴用的挑拨下,火并了王伦,让晁盖当上头领。

而晁盖惨死后,宋江坐上头把交椅后,林冲因为是晁盖的人不但被“弃用”,而且被打压,成了打酱油的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此林冲没有表现任何不满和怨言。宋江选择招安时,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都站出来赤裸裸表示反对。只有林冲一言不发。就连大仇人高俅被擒上了梁山泊的聚义厅,林冲也只是“怒目视之”,没有造次。后来,在征讨方腊得胜归途中,林冲风瘫,留在六合寺。

北宋高俅是怎么死的?

北宋高俅是怎么死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最终陨落 75 人,仅存 33 人。而全民公敌高俅却潇洒快活,寿终正寝,实在让人无语,老天不开眼呀。《水浒传》中对高俅的描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基本上符合历史上高俅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点。比如高俅发迹,先后辗转五次,像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先是淮西开赌场的柳大郎,接着是东京开药材铺的董匠士,然后是小苏学士,小王都太尉和端王赵佶。

只不过这五次辗转,对一般人来说只是苦难,对高俅来说却是人生的一段大牛市,堪称五个涨停板。(宋徽宗赵佶)五人中,柳大郎和董匠士应属虚构不可考,但小苏学士苏东坡,小王都太尉王诜和端王赵佶确有其事,高俅也确实与他们发生过联系,也因此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这里我们还必须为奸臣高俅稍微说一句,高俅确实有一些水平,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倒也不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用之人。

想想看,要真没点本事,一个纯粹的大老粗,也不可能在大文豪苏东坡,驸马画家王诜和艺术家赵佶身边混。高俅结识端王赵佶,确实是应求成名,但是高俅的好运还没有结束。北宋第 7 位皇帝宋哲宗早早的就挂了,连个太子都没有,哲宗之弟端王赵佶稀里糊涂的坐上了皇位,是为宋徽宗,高俅因此也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变身成为皇帝的宠人。

赵佶不当艺术家改当皇帝,经过一番骚操作,大宋足球先生和足协主席的有力竞争者高俅也摇身一变成为大宋军委主席,摇头摆尾的做起了太尉。艺术家当皇帝,足协主席搞军事,有这二货在,大宋朝铁定好不了!要说高俅非要当太尉,这也不一定。在重文轻武的北宋,县令以上的文官集团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大奸臣蔡京那也是实打实的金榜进士出身。

高俅这个二愣子想进入文官集团,即便有皇帝撑腰,也一点戏都没有。所以我们看到,但凡皇帝身边毛线本事没有的宠臣心腹,基本上都被塞到武将系统里,在这些人的操纵下,大宋朝的军队没有战斗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事实也是如此,高俅做了太尉之后,十分清楚宋徽宗的脾气,在演练禁军时,经常搞一些脱离实战的花架子,把自己这位只会写字画画的主子哄得团团转。

私底下侵吞禁军财产,侵占禁军土地,把禁军当成自己的家丁和施工队,搞得乌烟瘴气一团糟。我们看到后来金军围攻北宋首都开封时,几十万禁军不战而逃,一哄而散,也就不奇怪了。因为高俅,太尉这个天下武官之首的官职的知名度直线上升,美誉度却一落千丈。其实历史上也有不少大牛人做过太尉,比如周勃,周亚夫,岳飞等,我们也不可因为小人高俅而彻底忽略了太尉这个官职本身。

《水浒传》中说高俅春风得意,走向人生巅峰,但却没儿子,收了一个干儿子叫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老婆林娘子,最终逼得林冲上梁山。贪官污吏通通绝后,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高俅不但有儿子,还至少有三个,个个都做大官,让全国人民失望了!1126 年,金兵南下开封,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带着高俅等人撒丫子跑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作为挡箭牌。

宋徽宗想得很明白,皇位很重要,但小命儿更重要。《水浒传》中说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四大奸臣同气连枝,事实有些出入。在南逃途中,高俅等人勾心斗角,互相排挤,最终高俅负气脱离徽宗集团,返回开封。没想到高俅的这次出走,客观上与徽宗集团划清了界限,也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足见其政治投机水平。虽然这一年高俅也去世了,倒也算是寿终正寝。

而随着宋钦宗真正掌握全国权力,蔡京,童贯等宋徽宗的太上皇集团的骨干先后被诛杀,个个不得善终。其实,高俅在北宋朝廷的权力和影响力远没有《水浒传》中说的那么大,和官至宰相的蔡京和执掌枢密院的童贯相比,相距甚远。在“北宋六贼”的评选中,蔡京,童贯等高票入围,高俅遗憾落选!历史上对高俅的记载也非常少,前半生基本空白,《宋史》中这位官居太尉的高俅连个传记都没有混上。

水浒传里的人都是怎么死的?

水浒传里的人都是怎么死的

1、宋江 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2、卢俊义 被高俅用药酒毒伤,不能骑马,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3、吴用 闻宋江死后,缢死在宋江墓前 4、公孙胜 在宋江受招安后回蓟州出家 5、关胜 平方腊后,被朝廷封为左将大名府正兵马总管,酒后落马而死 6、林冲 平方腊后得了中风,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7、秦明 在宋江征讨方腊时,被方腊的侄子方杰一戟刺到马下,死于非命 8、呼延灼 平方腊后,朝廷封其为御营兵马指挥使,破金时战死 9、花荣 宋江被毒死后,花荣到楚州看视,和吴用一起上吊死在宋江、李逵墓前10、柴进 为免受奸臣之辱,推称风疾病患,纳还官诰,回沧州为民,无疾而终 11、李应 受招安后,李应被封为中山府郓城都统制 12、朱仝 受招安后,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 13、鲁智深 平方腊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后焚香打座圆寂而逝 14、武松 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留在六和寺照看林冲,后出家成僧,到八十岁死去 15、董平 攻打方腊时被炮火伤了左臂,为救张清,被方腊部将张韬一刀剁成两段 16、张清 征讨方腊时攻打独松关,被厉天闰一枪刺中腹部而死 17、杨志 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18、徐宁 征讨方腊时,兵马走到杭州城东新桥时,徐宁去救郝思文被毒箭射死 19、索超 征讨方腊时,攻打杭州城,被南军元帅石宝一锤打落马下死于非命 20、戴宗 受招安后被封兖州府都统制,戴宗不接受,到泰安岳庙陪堂,了此一生 21、刘唐 征讨方腊时在攻打杭州的战斗中阵亡 22、李逵 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 23、史进 受招安后随大军南攻方腊,于睦州昱岭关死于小养由基庞万春之箭下 24、穆弘 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死 25、雷横 征讨方腊时战亡 26、李俊 征讨方腊得胜回京途经苏州城外时假装中风,随后投奔了暹罗国 27、阮小二 征讨方腊时遭南军火排袭击被挂钩搭住,他不愿受辱,自刎而亡 28、张横 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29、阮小五 征讨方腊时战死 30、张顺 攻打方腊时被滚石和擂木砸死在湖底 31、阮小七 受招安后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因穿着龙袍戏耍被削职为民,阮小七就和老母亲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鱼去了 32、杨雄 在征讨方腊的途中病死 33、石秀 征讨方腊时战死 34、解珍 攻打方腊南军时被南军挠钩搭住发髻,解珍割断发髻坠崖身亡 35、解宝 征讨方腊时,哥哥解珍坠崖身亡,解宝见状,急退下山去,不料山上滚石乱箭齐下,解宝被活活砸死在乱山丛中 36、燕青 受招安后,预感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37、朱武 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方腊,为生还的十五员偏将之一,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38、黄信 受招安后,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建功立业,后被授武奕郎 39、孙立 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 40、宣赞 征讨方腊时阵亡 41、郝思文 征讨方腊攻打杭州城时,忽被绳索套住,拖进城斩首 42、韩滔 征讨方腊攻打常州城时,不幸被南军冷箭射死 43、彭玘44、单廷珪45、魏定国 征讨方腊时阵亡 46、萧让 (文官) 宋江征讨方腊时,萧让未出征,留在京师 47、裴宣 受招安后被授武奕郎兼都统领 48、欧鹏49、邓飞50、燕顺 在征讨方腊时战死 51、杨林52、凌振53、蒋敬 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兼都统领 54、吕方55、郭盛 征讨方腊时,被南军滚石砸死 56、安道全(神医) 宋江征讨方腊时,皇帝诏安道全进宫治病未能出征,梁山好汉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伤亡严重 57、皇甫端 (治马的兽医) 征讨方腊时,皇甫端被留在京城未能出征 58、王英59、扈三娘60、鲍旭 征讨方腊时阵亡 61、樊瑞 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兼都统领,后拜公孙胜为师,学习道法修成正果 62、孔明 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 63、孔亮64、项充65、李衮 征讨方腊时阵亡 66、金大坚 (文官)在征讨方腊时被圣旨召回御前听用 67、马麟 征讨方腊时阵亡 68、童威69、童猛 跟随宋江征讨方腊返回时,因不愿做官,同李俊一起,从太仓港乘船到日本国去了 70、孟康71、侯健72、陈达73、杨春74、郑天寿75、陶宗旺 征讨方腊时阵亡 76、宋清 (宋江弟弟)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 77、乐和 宋江征讨方腊正要出征,乐和被五都尉指名要走,留守京都 78、龚旺 在征讨方腊时阵亡 79、丁得孙 在征讨方腊时在山路草中,被毒蛇咬了脚,毒气入腹而死 80、穆春81、曹正82、宋万83、杜迁84、薛永85、施恩86、周通87、李忠 在征讨方腊时阵亡 88、杜兴 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89、汤隆 征讨方腊时阵亡 90、邹润 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弟弟91、邹渊 阵亡 92、朱富 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弟弟93、朱贵 阵亡 94、蔡福 征讨方腊时阵亡,弟弟95、蔡庆 征方腊后返乡为民 96、李立97、李云98、焦挺99、石勇 征讨方腊时阵亡 100、孙新 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孙新妻101、顾大嫂 受招安后被封为东源县君 102、张青103、孙二娘 征讨方腊时阵亡 104、王定六 征讨方腊时阵亡 105、郁保四 征讨方腊时阵亡 106、白胜 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 107、时迁 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 108、段景住 征讨方腊时阵亡。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之死,“水浒传”说得很清楚,在杭州六和塔坐化的。但是,如此“水浒传”绝非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征四寇》。按照施耐庵的设计,鲁智深绝不可能如此死去,他的归宿绝非是在钱塘江,而是另有他处。那么,按照《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又是怎么死的呢?绿野老道将根据前七十回的伏笔,探讨一番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征四寇》瞎编鲁智深之死“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九回中,写到了鲁智深之死。书中说,梁山征讨方腊凯旋,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塔与武松同住一间僧房,到了晚上,被钱塘江潮声惊醒。鲁智深以为是战鼓声响,便挥了禅杖,抢出门来准备厮杀。六和塔的和尚见状,告诉他这是潮信,不是战鼓。一听“潮信”二字,鲁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长老在五台山留给他的佛偈: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于是,便主动坐化了。鲁智深坐化后,续书《征四寇》大肆做了一番渲染,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宋江班师回朝,宋徽宗封赏梁山好汉。

早已坐化的鲁智深因为活捉了方腊,被追封为义烈照暨禅师。这便是鲁智深的“正果”了。续书这样写,确实也很有意思,鲁智深的死法似乎也印证了佛门“因果”,很有点神秘,也很令看官们唏嘘。这样的写法,如果不看施耐庵正版《水浒传》,却是很精彩的。不过,鲁智深如此结束自己的一生,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故事,而是续书瞎编。

为什么呢?智真长老的两道佛偈贯华堂本第四回“小霸王误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智真长老在鲁智深即将离开五台山时,送给他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佛门偈子,应当就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了。这则偈子的最后一句是“遇江而止”,但绝不是在钱塘江,而是在镇江,鲁智深最后的归宿应当是在宋江题写反诗的江州。

续书把鲁智深的坐化地移到了钱塘江,为此,给智真长老编造了一条俗不可耐的假偈语。这是“水浒传全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所讲的事情。当时,宋江佂辽得胜,路过五台山,便在鲁智深的陪同下,到五台山参禅,拜谒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在给宋江一则偈语后,再次给鲁智深讲了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则偈子太过直白,根本就不是什么佛门“隐语”,与四言八句的乡间俚语很有得一拼。如此粗俗之语,竟然出自得道高僧、方外高人之口,可见续书作者水准与施耐庵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而且,这则偈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纯属胡编滥造。为什么呢?施耐庵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以历史大线索贯穿整个故事。

即便施耐庵有可能写到《征四寇》的故事,其时间顺序也应当是:佂田虎、剿王庆,灭方腊、破大辽。这样的故事顺序,智真怎么可能在佂辽之后放一个马后炮?佂田虎、剿王庆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的事情,最早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也没有这两个故事,是余象斗在双峰堂刻印《水浒传》时加进去的。梁山好汉佂辽的故事,也是在“天都外臣本”中才出现。

插入这个故事时,因为征方腊战役中梁山泊好汉伤亡殆尽,便只好把佂辽的故事放在最前面了。无论从历史真实,还是《水浒传》的版本源流来看,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第二条偈子也是续书作者塞进去了,原著根本就没有。既然如此,鲁智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是编造的,花和尚肯定不是这个死法。鲁智深“遇林而起”宋江参禅时鲁智深得到的那则佛门偈语涉嫌作假,不是《水浒传》鲁智深的终局。

第四回书中,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那则偈子,才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参破这则偈子,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也就昭然若揭了。那么,智真长老前一则偈子又是怎样预言鲁智深的一生呢?这则偈子又是如何“预定”了鲁智深之死呢?却说鲁智深从五台山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参见了智清长老及众位僧人。因是新来的挂搭,智清长老便分派花和尚去看守菜园子。

鲁智深不愿意去,说自己是智真长老推荐来的,无论如何都要做个都寺 、监寺。知客僧接过鲁智深的话头,详细介绍了大相国寺职事等级以及升迁条件,告诉鲁智深: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听到这里,鲁智深说“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时,洒家明日便去。”从三拳打死郑屠的镇关西,到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一路行到大相国寺,可谓一路修行。

因此,他非常愿意在大相国寺好好的干下去,在佛门中修行,然后讨个“出身”。但是,因为林冲的出现,鲁智深连和尚都做不成了,不得不与杨志一道,打杀邓龙,上二龙山做了草寇。如此一来,鲁智深想在佛门中修行讨出身的愿望破灭,应当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智真长老却偏偏说他“遇林而起”。也就是说,遇到了林冲,鲁智深的人生迎来转机起色,将大踏步的朝着“正果”奔去。

那么,鲁智深的正果又是什么呢?鲁智深的正果确实非凡回到第三回书“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回书写的是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故事,一开头便写到鲁达逃命来到雁门县,遇到了赵员外。赵员外先把他安排在“七宝村”,从这个地方带着鲁达上了五台山。赵员外祖辈便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檀越,因此,智真长老力排众议,剃度了这个“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的杀人逃犯。

当时,智真长老对所有僧众说了这样一番话: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智真长老是方外高人,是《水浒传》中少有的知道梁山终极密码的半仙之体。他说,鲁智深久后能够得到清净,哪里最清净?当然是佛门寺院了。因而,鲁智深的正果应当是在寺院之中。

当然,续书写他坐化也是在六和塔这个佛门清净之地。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段话中,还有更为关键的一句,可谓直接攻破了《征四寇》的伪言。这句话就是“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汝等”应当指智真长老以下的所有五台山僧众,智真长老讲得非常明白,鲁智深的正果与他本人一样,今后是要做大刹的住持方丈的。在这段故事中,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就是鲁智深刚刚剃度,却被“赐名智深”,与智真长老平辈!这其实是施耐庵在为鲁智深的正果伏笔,后来,鲁智深将做到五台山文殊院或者东京大相国寺住持。

假如坐化了,又怎么能“汝等皆不及他”呢?任何一个五台山的僧人都有机会坐化,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住持方丈。因为遇到林冲,鲁智深才有机会到二龙山,才有机会到梁山,也才有机会参与梁山征方腊、打辽国、抗金兵。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历程中立下战功,修得“正果”,最终被“赵员外”封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这便是“起”。

李若水《捕盗偶成》中说,宋江受到招安后,“三十六人同拜爵”。大约是因为征讨方腊有功,梁山好汉得到了朝廷的封赏。鲁智深原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一员,肯定也在封赏之列。鲁智深得到的封赏,应当与佛门有关,也就是其正果——取智清长老而代之,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因为,鲁智深与智清都是智真长老的师弟。

果真是这样吗?何为“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鲁智深“遇林而起”之后,便“单打二龙山”。二龙山很富吗?当然很富。其一,二龙山隐喻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这个隐喻可以与“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对看,具体怎么回事,下文再讲。二龙山不仅隐喻了皇帝,而且,这座山上有一座寺庙,叫做“宝珠寺”,本身就是非常富裕的含义。

此前,鲁达逃到雁门县,在赵员外的外宅很不安全,便被赵员外隐藏到“七宝村”。七宝,就是《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这便不仅是富裕,简直就是奢华了。如此之多的符码表明,鲁智深将因为“赵员外”的封赏而富裕且富贵。这一切的伏笔,都被续书写丢了,不仅写丢了,还伪造一则俗不可耐的偈语,让鲁智深死掉,这算什么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遇州而迁”显然就是讲的三山聚义打青州这回事,因为此,鲁智深才上了梁山。

但是,如果深入理解一下,鲁智深后来也遇到了“州”,为何偏偏是青州呢?这件事情与青面兽杨志有关。鲁智深从东京大相国寺中逃了出来,只身一人去投二龙山入伙,邓龙不愿意接纳,二人便动起了武力。邓龙不是鲁智深对手,被花和尚打伤,便关闭寨门,气得鲁智深不断叫骂。幸亏遇到青面兽杨志,鲁智深才打死了邓龙,做了二龙山的寨主。

三山聚义之后,因为要救孔明叔侄,鲁智深便与三山头领商议攻打青州。此时,又是杨志出主意,请梁山大队人马前来帮忙。宋江到了之后,鲁智深非常兴奋,很爽快的上了梁山。那么,青面兽杨志又与鲁智深的正果,以及死亡有何关系呢?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写到,《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这应当就是施耐庵最后要写到的故事,这才是宋江所言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部分梁山好汉归宿。

杨志的故事也能够照应历史的真实,此人是五侯杨令公之孙,一身好武艺,一心想着光宗耀祖。施耐庵把杨志写成杨家将的后人,必定是有所暗喻的。这家人在民间传说中,是北宋最为著名的抵抗外敌的“杨家将”。因而,书中说,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因为这一处伏笔,《水浒传》后几十回的故事,便有可能出现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

杨志的理想同样是武松的理想,宋江曾经告诫武松:“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正因为如此,施耐庵才把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人一起,“安排”在了二龙山。鲁智深“遇州而迁”,迁到了梁山,也迁上了“正果”大道。之后的一切,便是在宋江的号令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与青面兽一道,出现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的麾下,抵御外侮。

这件事情与宋江大有关系,鲁智深也经历了“还道”的过程。而且,最终追随宋江,在镇江“遇江而止”。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二龙相戏(二龙戏水)。这便是施耐庵隐喻北宋最后的两个皇帝的结局,因为靖康之乱爆发,北宋的父子皇帝被金国囚禁,在五国城“坐进观天”。鲁智深的二龙山正是照应这个故事,花和尚因为得到“二龙”中赵员外的格外关照,然后,又被另外一龙追斩,最终死在了镇江。

这才是智真长老的高明处,一则偈语预见了鲁智深的一生。回头再想想续书伪造的佛门偈语,简直就是一文不值了。鲁智深“遇江而止”这是智真长老四句偈子中的最后一句,也就是鲁智深的结局,或者死亡的预言。本头条号曾经以文本线索和历史真实,考证出宋江题反诗的江州指的是江苏镇江,而不是浔阳楼所在的江西九江。此处不再赘述详细考证过程,只讲其中两个理由。

第一条理由就是宋江在浔阳楼题写的七绝,第一句便是“心在山东身在吴。”显然,江西九江不是“吴”而是“赣”。有观点说,九江是“吴头楚尾”,但宋江说的就是“吴”,我们得尊重文本。再一条就是江州知府蔡九应当有历史原型,他就是蔡京的儿子蔡翛。因为蔡京是实名制,书中又说他的儿子在江州任职,这就大有可以追究历史真实的余地了。

那么,这件事情与鲁智深之死有关系吗?大有关系。梁山泊随童贯打完方腊之后,宣和四年便北上灭辽。历史真实中的童贯灭辽,是一场导致北宋灭亡的愚蠢以及耻辱的战争。辽国自澶渊之盟后,与大宋修好,两国得到近百年的休养生息。但是,童贯却主张与金国联合灭掉辽国。宋徽宗好大喜功,急于完成祖上的“复燕”大计,便派童贯与金国夹击辽国。

但是,童贯丧师辱国,两番被辽国反杀,狼狈逃窜。宋徽宗便下旨,重金请金国攻下了幽州。然后,又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国劫掠一空的城池。辽国灭掉后,金国一年后兴兵南下,北宋失去天然屏障和盟友,靖康之难迅速爆发。这样一场耻辱战争,却被《征四寇》写成了神剧,宋徽宗变成了一个好皇帝。宣和六年,金兵围困太原,童贯仓皇逃回汴京。

随之,宋徽宗慌忙让位与宋钦宗。蔡京而儿子,礼部尚书蔡翛预见蔡氏一门即将致祸,便与其兄蔡攸商议,把自己派到镇江任留守,这就是江州蔡九知府的原型。随后,蔡氏兄弟与童贯一道,密谋宋徽宗镇江复辟。“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宋史·徽宗本纪》的这句话,讲的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大事件。

辛卯,遣监察御史张澂诛童贯,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诛赵良嗣,并窜其子孙于海南。——《宋史·钦宗本纪》童贯率数万胜捷军,拥宋徽宗镇江复辟。这场复辟活动,简直就是分裂国家,是由退位皇帝领衔的谋反。这便是《水浒传》宋江所言的“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笑黄巢的不是宋江,而是宋徽宗。这场足以导致北宋亡国的谋反,只有宋徽宗能够做到,宋江没这个能耐。

宋江招安后,便被编入童贯部队,这回南下复辟,梁山部分好汉应当参与其中。因而有同时都有“二龙”隐喻,而且,鲁智深一直得到“赵员外”的关照,在七宝村躲避,在二龙山宝珠寺发迹,得成“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桥,是其参与北宋二帝之争的隐喻伏笔。义气深重的花和尚最终追随宋江,也做了“二龙戏水”的殉葬。

《水浒传》中晁盖是怎么死的?

晁盖是自己“作”死的!导语:晁盖之死原因后来争论较多,这里不去分辩。只想从晁盖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找到的结果是:晁盖是完全自己“作”死的!晁盖到底怎么死的?阴谋论者认为是宋江害死的,反阴谋论者认为晁盖表演结束,该领盒饭了。按现在的话说,NO ZUO NO DIE!笔者认为,晁盖是自己“作”死的!晁盖的作死之路主要有五步,其中攻打曾头市就走了“四步”,一步一步把自己作“死”的:一、作死第一步——智取生辰纲心存侥幸晁盖本来是东溪村的保正,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吧,也可以说是村霸!应该是地主出身,是东溪乡的富户,和宋江一样,喜欢仗义疏财,做做好人好事,县里城里,江湖之上,落得个好名声。

可是这位晁天王,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去劫什么生辰纲。去劫生辰纲,虽然吴用算计安排得周密,智取到手。但这件事完全是凭着侥幸心理去做的:首先,劫纲能否成功全凭侥幸。吴用的算计虽然周密,但是破绽也很多,至少有十来个破绽,不能保证100%成功和全身而退。幸亏杨志和老都管等人做不到明察秋毫,才被他们蒙混过去。

而在智取之前,他们根本没有做过“失败应对预案”。其次,智取生辰纲以后。没有很好地做“反侦察”工作,也没有做好“事发应对预案”,一伙八人分在三个地方逍遥自在,掩耳盗铃地以为没人会知道。等到宋江担着血海干系报信才慌了手脚。其三,没有准备“逃亡”预案。黄泥岗事发后,晁盖慌了神,不知道去哪里,吴用说去梁山泊。

梁山泊什么情况,有什么人在泊里,这些细节都没有提前打探清楚。导致逃亡上梁山也是撞大运,幸亏林冲梁山反水,火并了王伦,否则很有可能就提前领“盒饭”了。二、作死第二步——攻打曾头市不带军师晁盖上梁山以后,依靠林冲内哄,夺泊做了寨主。凭心而论,晁盖做寨主,没做什么大恶事,虽然会打劫客商,但特别关照小喽罗不要伤人性命,还算仁义。

江州劫法场,晁盖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救了宋江一命,也算报了宋江的救命之恩。把宋江请上梁山,晁盖也心满意足了。宋江的领导才能确实在晁盖之上,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攻打高唐州、聚义打青州……这一系列战绩既让梁山发展壮大,好汉人数不断增多。但也培养了宋江的势力,让宋江的名声响彻江湖,晁盖感觉到自己成了宋江的影子,难免失落。

所以当段景住报信说准备送宋江的宝马被曾头市劫去以后,晁盖大怒,非得要亲自下山攻打曾头市。宋江、吴用怎么劝都没用,一定要坚持下山,迈出了作死的第二步。晁盖坚持攻打曾头市犯了几个错误:其一,为了一匹马而劳师远征,属于不义之战。这样的不义战争,得不到军官和部卒的认同,影响出征士气。其二,没有对曾头市进行侦察和了解。

完全不知彼,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其三,没有带上军师。吴用没带,朱武也没带。不带军师,一来轻视对手,二来导致后面的无序指挥。 三、作死第三步——风吹认旗不知道规避出征打仗,强调吉利。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一般都要想办法化解,否则影响士气。晁盖出征,宋江、吴用、公孙胜等留守头领,都在金沙滩为晁盖饯行。结果正在喝酒的时候,一阵大风把新做的认军旗吹折了。

这是不祥之兆。宋江吴用都劝晁盖,暂时不要去,等几天再打也不迟。晁盖认为是自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坚持去打曾头市。其实,水浒传里多少有点神话色彩。风吹折认旗,绝对是上天对晁盖示警!但是我们的天王哥哥,根本无视,继续向作死的路上迈出第三步。《水浒传(120回本)》第60回: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

众人见了,尽皆失色。吴学究谏道:“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宋江劝道:“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晁盖道:“天地风云,何足为怪?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他,直待养成那厮气势,却去进兵,那时迟了。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宋江那里别拗得住,晁盖引兵渡水去了。

四、作死第四步——主帅当先锋不会打仗晁盖初到曾头市,就遇到曾魁,林冲率先上来与曾魁斗了20多回合,曾魁估计打不过林冲,就回去了。晁盖安营扎寨后,林冲和他商议,明天林冲先去搦战,试探对方底细再说,晁盖同意。第二天,两军正式对阵,双方出战主将副将都亮相。曾头市是教师史文恭、副教师苏定及曾家五虎。梁山是晁盖领着林冲、呼延灼、孙立、徐宁等20个头领。

双方兵力其实差不多,梁山有5000兵马,曾头市也差不多。关键是将,曾头市只有七人,而梁山算上晁盖21人,梁山的将是曾头市的三倍,而且梁山有四名朝廷军官出身的人,这四人不仅功夫了得,还会行军布阵,梁山明显优势。本来按照前一天晚上,林冲与晁盖的商议,应该由林冲、呼延灼等人去搦战。但是没等林冲出阵,对方推出几辆囚车,言语挑衅激怒晁盖。

于是让人无语的一幕出现了,晁盖既没有让林冲等人搦战,也没有让手下的20个头领出马,自己主帅身份不要了,直接杀了过去,把自己当先锋了。晁盖这一当先锋,完全打乱了原来的部署,梁山将多的优势无法发挥,只能全伙跟上去混战,结果互有伤亡。最后不分胜负,双方收兵。这一战,晁盖犯了好几个错误:其一,军事指挥完全外行。

晁盖就是个村长,什么时候带兵打过仗?稍微大一点的军事作战就是剿灭何涛和黄观察,那还是吴用指挥的。再有就是江州劫法场,但那个以个人英雄表现为主,不是军事指挥。这个弱点在曾头市暴露特别明显。其二,没有和几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商量。晁盖自己不会打仗,但他带去的人中有行家啊,林冲、呼延灼、孙立、徐宁,都是朝廷军官出身,都带兵打过仗的,知道行军布阵。

晁盖应该先和他们商量如何打。即使没有商量,也应该听从林冲的建议,先搦战,试试虚实再制订攻打方案。但是晁盖同志偏不,就像个二傻子、楞头青一样,上来就打群架。让林冲、呼延灼等人目瞪口呆。其三,对自己的单兵作战能力没有清醒认识。晁盖不会打仗,对自己的单兵作战能力也高估。晁盖的实力,估计也就矮脚虎王英的水平。

但自己可能以为跟林冲一个档次,所以一言不合,自己就冲上去单挑。不对,不是单挑,是一挑七。要不是林冲、呼延灼及时上去保护,估计晁盖在史文恭面前走不了两合就得领“盒饭”。脑补一下晁盖当时主帅当先锋使唤的画面,只能用“滑稽”两字来形容,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五、作死第五步——轻信诈降轻率劫营中毒箭晁盖在战场上的滑稽表现,林冲、呼延灼他们只能“无语”,但史文恭估计要笑掉大牙。

林冲没有在战场上试出曾头市的虚实,但是史文恭却试出了梁山的虚实。梁山将领占优,如果将对将的话,曾头市完全占下风。所以当梁山连续搦战时,史文恭闭门不出,在商量如何智取楞头青晁盖。在史文恭看来,晁盖不懂军事,且性格冲动,头脑简单,容易上当。于是史文恭定下计策,派两个和尚诈降,引诱晁盖来劫营。只要梁山全体都来劫营,史文恭就设伏,把梁山好汉将领一网打尽。

两个和尚来诈降,其实是漏洞百出,但晁盖,变着花样“作死”,令人徒唤奈何:首先,两个和尚来历不明,晁盖不仔细盘查,寻找破绽,轻易就相信。其次,林冲已经提醒了,晁盖还是不听。其三,和尚一来就要带着晁盖劫营,目的性非常明确,晁盖竟然一点都不怀疑。其四,林冲提出晁盖留守,他去劫营,晁盖竟然说要身先士卒,敬业精神可佩,但行为完全无脑,好像怕林冲抢了他功劳似的。

其五,到了法华寺明显不对劲,也不怀疑,誓把“作死”进行到底。后面的情节大家都知道了,晁盖中了埋伏,混战中曾头市乱箭齐发,其中一支刻着史文恭名字的毒箭射中晁盖脸上,晁盖侥幸逃回梁山,不久毒发去世。晁盖死后,他才明白,刘唐找他的前一天晚上做的梦,北斗七星落到他家,其中斗柄上一颗小星化作流光而去。当时他们认为那颗小星是白胜,其实这颗小星就是晁盖。

黄泥岗上8人,就他最先化作流星而去……结论:晁盖攻打曾头市,完全是盛怒之下的刷存在感行为!其实根本没必要,感觉到大权旁落,完全可以坐下来商量,或者用帝王术阴宋江。但是晁盖同志偏要用自己不会指挥打仗的弱项去挑战宋江的强项,即使挑战成功也不一定能夺回江湖和梁山老大地位。出征曾头市临阵既不会指挥、又不和部下商议、本事不高又逞勇蛮干、还一意孤行,希望凭借侥幸赢得胜利。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怎么死的?

梁山好汉征方腊回朝任职之后,朝中奸臣假借犒劳为由,派天使到宋江任职的楚州赐御酒,但其中下了毒,宋江喝下毒酒之后,自知命不久矣,担心自己死后李逵再度啸聚山林,起兵生事,坏了梁山好汉忠义名声。因此将润州都统制李逵找来楚州,摆下宴席,在接风酒中暗下毒药。自己最信任的大哥招待自己,李逵自然不会怀疑这酒有没有问题,喝完第二天,宋江才告知李逵实情,得知真相的李逵反倒很平静,对宋江说:“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后来宋江李逵二人各自毒发身死,被一同葬于蓼儿洼。

《水浒传》里的宋江是怎么死的?对此你怎么看?

宋公明在《水许》中饮鸩酒而死,突出了作者施公"全忠仗义""辅国安民"的主线。从书中宋江的命运史可知,这是一个作者精心打造的忠君爱国的典型代表。小吏出身,仗义疏财,广交豪杰,重义轻利。心存大志,但出身低下,如果无上梁山的偶然,终生无以实现宏願。不得已落草为寇,其志未泯。藉晁天王去世暂攝寨主之际,锐意兴革。

把一支与朝庭为敌之草莽,改造成暂居绿林的仁义之师。皇帝是好的,奸臣乱世。这就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忠义","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一百零八人体现的是"义",而以死报国体现的是"忠"。最终忠义结合,完曝《水浒》精髓。至于许多读者根据自身想法,赋于作品中各类人物诸多"可能",那只是读者自己的想法,绝不是作者的。

《水浒传》呼延灼是金兀术打死的吗?怎么死的?

做为水泊梁山的五虎上将之一,呼延灼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梁山归顺朝廷后,南征方腊,损兵折将,呼延灼幸存下来,被授予御营兵马指挥使。呼延灼年老后,在平江府海盐隐居。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南渡,建立南宋政权。金军“搜山检海”,捉拿宋高宗赵构。年老的呼延灼奋起余勇,力敌金军主帅金兀朮,一场恶战,壮烈殉国。这是在《说岳全传》的第三十六回中。

回目: 何元庆两番被获 金兀朮五路进兵金兀朮和军师哈密蚩商议,趁着南宋江防空虚,突袭金陵,南宋长江总兵杜充见金军势大,不敢抵挡,献了长江,以图富贵,投降了金兀朮,迎接金兵过了长江。金兀朮封杜充为长江王,令杜充叫开凤台门,全军杀入金陵城。康王赵构这个垃圾东西正在宫中与妃子张美人寻欢作乐。大臣乱纷纷来报,说金兵已经入城,赶快逃走。

赵构大惊失色,啥也顾不上了,扔下美女宫妃,和李纲、王渊、赵鼎、等君臣七人,逃出通济门,仓皇逃窜。 金兀朮率兵进宫,扑了个空。赵构君臣七人,急急如丧家之狗,惶惶似漏网之鱼,脱掉龙袍,换了老百姓的衣服,一路不敢稍停,一直逃至海盐。海盐县主名叫路金,出城迎入,将君臣七人接到公堂。王渊说要往临安以避金兵,路金向赵构推荐隐居在本县的呼延灼组织兵马,以抗追兵。

大家知道呼延灼当年是水泊梁山的五虎上将,武艺高强,英雄了得。却又恐如今年老,是否还能一战。派人去请,呼延灼来到,须发皆白,英气不减。呼延灼请君臣们上城观战,如果赢了,君臣就在城中等待各地勤王兵马,如若不能取胜,君臣立即出城,速往临安。赵构应允了,就与众臣一齐上城观战。 叛徒杜充率兵先来到城下,高叫劝降,呼延灼下令打开城门,率兵迎战。

呼延灼见到叛贼杜充,勃然大怒,舞双鞭来战,杜充举刀招架。战不数合,杜充这个渣渣岂是呼延灼的对手,一鞭将杜充抽落马下,结果了性命。命将杜充首级挂在城上示众。败兵报与金兀朮,金兀朮亲自率兵来战,呼延灼提鞭上马,奋勇出城迎战。金兀朮见呼延灼威风凛凛,十分敬佩,就劝说呼延灼投降,愿以王位相许。呼延灼大怒,举鞭来战,金兀朮举金雀斧相迎。

两人你来我往,大战三十余合,金兀朮暗赞呼延灼果然英雄了得,如若壮年,必不是对手。二将再斗十余合,呼延灼终究年老力衰,气力不加,逐渐招架不住,拔马败阵,往城中败走,金兀朮纵马穷追不舍。呼延灼策马奔上吊桥,但吊桥年久失修,木质朽烂断裂,一下就陷住了呼延灼的马蹄,呼延灼翻身落马,被金兀朮赶来,一斧砍杀。城上观战的君臣见势不妙,慌忙上马逃出城去。

白云瑞怎么死的?为什么有人说在水浒传中找到了答案?

水浒传里没有跟白云瑞有关的答案,在单老的评书《水浒外传》里面有交待。白云瑞是评书《白眉大侠》里的人物,绰号玉面小达摩,也是三侠五义里的五义锦毛鼠白玉堂的儿子,是北宋四帝仁宗亲封的二品将军。他爹白玉堂在大破冲霄楼里命丧铜网阵,儿子根正苗红自然从小就特别受优待,师傅都是有头有脸的高人:疯僧醉菩提凌空长老、威震西方老鸳鸯公冶寿长、上三门总门长白云剑客夏侯仁。

自然是练就一身好武艺,白眉大侠书后部分简单交代了白云瑞后来辞官归隐,继承了上三门总门长的位置。《水浒外传》是发生在八帝徽宗的时候,跟《水浒传》有一丝关联,但关系不大,引用了水浒里的部分人物,书的开头说水浒英雄在水泊梁山聚义厅的时候,卢俊义心事重重,想起他师傅周桐周光祖过生日没去祝寿,宋江听后说来年今日梁上好汉一起去陕西周家寨给周老爷子祝寿,这部书就由好汉下山展开了。

书中的梁山好汉倒数第二的鼓上蚤时迁成了书胆,其他的基本沦为配角打酱油的。其中有个武林高手三世小达摩白继忠又名管的宽就是玉面小达摩白云瑞和草上红姑盖飞霞之子,书中说白云瑞英年早逝,年纪轻轻就病死了,什么病没交代,可以从他的第一任师傅陶禄陶福安的感叹中分析是心骄气傲损寿造成的,死的时候已经是五帝英宗时期了,遗孀盖飞霞也在儿子20多岁时一命呜呼,白继忠因为是名门之后,所以从小就接受各门派剑客的传授所以武功很高。


文章TAG:水浒.方宝怎么死的  林黛玉结局是怎么死的  水浒  方宝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