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与钟会的死,看似是两人内斗的结果。邓艾的结局,验证了那句话,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结语:钟会、邓艾的死,从表面上来看是二士争功的结果,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司马昭操纵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称为“死的冤”,个人认为“因为某件事情而被错杀”可以认为是“死的冤”;然后,冤的程度可以从导致死亡的这件事,跟这个人的关系来比较。

三国时期的邓艾是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的邓艾是怎么死的

邓艾,本名邓范,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文武全才,杰出的军事家。被后世称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邓艾出生于河南新野,从小就有大志向,喜欢研读军事,后来被太尉司马懿赏识,招进太尉府,之后就显露出了不一样的才能,曹魏在三国时期强大的地位,以及后期的强盛,离不开邓艾的功劳,让农作物丰收,获得了大量的粮草。

而后更是带兵偷渡阴平,攻下成都,迫使刘禅协同太子,以及文武大臣六十多人反绑双手向魏军投降。此时正是雄心万丈,志满意得的时候,刚入驻成都不久,却被人诬陷造反,魏中央得到消息,立即派钟会将邓艾及其儿子收押,钟会派监军卫瓘前去收押,邓艾束手就擒,押解北上,之后钟会反而进去成都发动了叛乱,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了。

钟会死后,邓艾下属追上囚车,迎回邓艾,但是,监军卫瓘也参与了谋害邓艾,怕邓艾回去了会报仇,于是在半路派人劫杀邓艾父子,邓艾其余在洛阳的儿子也都被杀害,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就这样,一个英雄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这年头,坏人不好做,好人也不好做,邓艾本来没什么错,但是他却让别人嫉妒了,有一种说法叫功高盖主,当然了,由于他的才能,他的仕途太顺了,有了他,以后别人就更无用武之地了。

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邓艾的结局,验证了那句话,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三国时期,阵亡沙场的名将委实不少,有道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既然是一名武将,这也是逃脱不了的结局。但纵观整个三国,惟有一个武将之死,让人每每读起,都觉得意难平。当然,这份意难平,并非是说此人死的冤,相反,此人不仅死得不冤,并且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个人就是邓艾,那个曾经以奇兵灭蜀,逼迫后主刘禅投降的魏国杰出将领,而他的结局,纯属是自己一手作得好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邓艾曾经干过的几件事,一步步将他推进深渊。邓艾出身很低,他之所以能发迹,还是仰仗当年司马懿的提拔,在邓艾还是一个小吏时,司马懿看他工作表现出色,才将他一手提拔起来。按理说,深受司马家知遇之恩的邓艾,理应对司马氏亦步亦趋才对,事实上,在司马懿在世时,甚至是司马师活着的时候,邓艾确实是这样做的。

史书中有不少当时邓艾向司马父子进言的记载,由此可见,邓艾的整体地位至少在当时还算稳固,再加上他常有战绩,因此在司马父子面前还能说得上话。但在司马昭上位之后,邓艾的地位,就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司马昭对邓艾的宗旨,是官位该升照样升,但有一点,就是不再拿邓艾当心腹来看待,因此,邓艾在当时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了。

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领导已经刻意对邓艾冷淡,但邓艾却不自知,还干了一件公然反对领导意见的事情。景元三年,姜维开始北伐,先锋部队在临洮被驻守在此的邓艾击败,数月之后,经过司马昭的几番运作,曹魏方面决定发兵征蜀。征蜀的策略,决策权在于司马昭,换句话说,这是司马昭定下来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再无更改的可能了。

按照惯例,司马昭派人前去找到邓艾,征求他对于征蜀的意见和看法。之所以司马昭会找邓艾征求意见,其实也很简单,当时邓艾驻守在西疆,同时也没少和蜀军打交道,因此出征前咨询一下邓艾的意见也是情理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司马昭是来咨询邓艾的,看一看他有什么伐蜀的良策,而不是听他提反对意见的。但邓艾是怎么做的呢?他当场强烈反对,认为蜀不可伐。

邓艾的理由并不算是没有道理,他认为蜀国占据天险,攻打十分不易,再加上有粮草之忧,因此就反对伐蜀。不过,司马昭并没有听取邓艾的意见,不仅如此,还派了个人过来训斥了邓艾一顿。这里需要说说司马昭为何执意伐蜀,众所周知,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人的”努力“,曹魏基本上已经被司马氏架空,整个朝堂上下,都成了司马氏的天下。

 1/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邓芝  杀害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