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献王朱佑杬是如何成为兴献皇帝的

关于朱见深四子兴献王何以变为兴献帝问题,是因为嘉靖花17年时间议大礼而成。这实在是一场无必要的闹剧,因为这场议大礼,为亡父兴献王虚幻帝号,嘉靖不惜耗时17年,死伤流放朝中大半骨干大臣。既可笑又可恨。难怪世人笑朱元璋子孙多奇葩。一、国家不重要,父子名份重要明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病死,无子嗣以继,太后与大臣商定,由朱厚照堂弟朱厚熜继位。

原定朱厚熜入嗣孝宗朱佑樘,按兄死弟继入承武宗帝位,生父朱佑杬变成皇叔。但朱厚熜不甘心这样按排,坚持给父母加帝号和后号,把兄死弟继虚推至伯父与父亲辈,自己变成父死子继,得位名义正大光明,等于抹掉武宗一代。这种想法大臣们根本无法接受,按明代传位规定,既可父死子继,也可兄终弟继。如此折腾无必要也无意义。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坚决不同意,引发新君与旧臣之间的大礼之争。

先是新科进士张璁上书,支持嘉靖意愿,追封先父为帝。杨廷和等大臣坚决反对后,妥协追赠‘’兴献帝‘’,次年嘉靖帝也接受这种安排。支持小皇帝的一派多外放地方。二、血浅左顺门嘉靖元年三月,湖广都御史席书上疏附和张璁之议,改兴献帝‘’为皇考兴献帝‘’,又进一步。奏疏被压下未呈。二年又有吏部员外郎方献书又奏,提出‘继统不继嗣‘’主张,嘉靖三年正月下旨交廷议。

议大礼再掀波澜。首辅杨廷和见嘉靖再颠覆前所准凑,愤而上书致仕。嘉靖登极已三年,逐渐站稳,厌恶杨等先朝旧臣,借机准允许杨廷和辞职。杨廷和去职,举国震惊。新君旧臣大礼之争出现转折。这次嘉靖采取小步快跑战胳,先给母亲改号,把原议定的‘’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改为‘’圣母章圣皇太后‘’。两字之差变成真正皇太后。

杨廷和儿子杨慎等号召九卿自尚书至司务等220人跪左顺门,大呼太祖高皇帝和孝宗朱佑樘。嘉靖命太监斥退众臣。杨慎等220人不退,大哭动天。时值炎热中午,仍伏地哭求收回成命。嘉靖武力弹压,逮捕大学士8人;五品以下134人入狱拷打;四品以上86人待罪;其余四品以夺奉禄;五品以下杖责,当场死16人;酿成‘’大礼之狱‘’。

事后余怒再生,又流放廷击杨慎等带头大臣。此后朝臣减少大半,剩下的一味顺从帝意。即位三年就大换血,独揽朝纲。直至十七年议定兴献王帝号庙号等,并改陵重葬。这场大礼议才告结束。三、大礼议收获因大礼议伤死200余人换父亲名份只是嘉靖初衷,借此清洗屠杀旧臣,独揽朝政是额外收获还预料中的目的,只有嘉靖自已知道。但清退旧臣如此绕弯,不象十几岁新君所为。

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

要问明朝最出色的皇帝,很多人就会想到朱元璋好朱棣这俩人,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并成功问鼎宝座,还开启了世界航海之旅,把明朝的文化传播四方,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藩王,在死后却遭到了子孙的嫌弃,连牌位都差点被扔出太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件事发生在朱棣死后的一百多年的嘉靖事情,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朱厚照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援引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原则,在武宗驾崩前以皇帝名义颁布诏令,令14岁的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其父兴献王朱佑杬病逝于两年前),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明武宗堂弟---兴王朱厚熜为新任皇帝。

朱厚熜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他一个外地的藩王能够如此幸运地进京做皇帝,不说对太后唯命是从,起码也应该感恩戴德,但是朱厚熜刚进紫禁城就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宫廷斗争。这场斗争的焦点就是朱厚熜想让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进入太庙,但是按照大明的规定,其父亲朱佑杬只不过是一个兴献王,没做过皇帝,根本不能进入太庙,而且当时朱厚熜是以明武宗朱厚照继承人的身份继位的,应该封朱厚照为先皇、皇考,但朱厚熜不同意,坚决要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

而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名正言顺,只有父亲进了太庙,朱厚熜才是正儿八经的皇帝,后来他下诏,要给自己的父亲上册表,祭告天地、社稷,这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200多大臣在宫门前垂足大哭,拼死抵抗,嘉靖帝也很震怒很多人都遭到了鞭刑,甚至还打死了几十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之争”。就这样,嘉靖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硬是给自己的父亲在太庙的东边建了一座祭祀的庙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嘉靖二十年的时候,太庙遭遇了一场大火,大批建筑遭到了焚毁,只有一座庙宇没有受到波及,那就是嘉靖当年为父亲建造的那座,到了嘉靖二十二年的时候,在原址是重建太庙,也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那个太庙。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定制  皇家  高级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