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资治通鉴》159-265卷时,司马侯爵升为公爵,爵位是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两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其次,公爵与侯爵的渊源不同,公爵源自于罗马帝国守疆拓土的军事统帅职务,侯爵源自于边疆总督或者封疆大吏,其管辖区域或者封地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不是侯爵大了就是公爵、公爵只是侯爵中的一种这样的概念。

爵位国之重器,为什么宋朝一些文官都有国公爵位?

爵位国之重器,为什么宋朝一些文官都有国公爵位

宋朝的官职体系中,爵位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谈不上国之重器。对古代历史不了解的人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各个时代制度上差不多,这是一种错误印象,实际是不同时代差别非常大。官职头衔同样如此,爵位在汉代、明代等时代算得上国之重器,但在宋代则只是个不太重要的头衔。宋代的爵位除了宗室爵位外,一般不可以世袭,也没有实际的封地。

宋代的爵位虽然也有相应的封户,但实际上只是个虚名,并没有领地和人口属于自己。因此,宋代的爵位除了作为虚名的荣誉头衔外,实际的好处只有一点经济利益,食实封的封户,每户每月给钱二十五文,食实封的封户一般情况下也就能达到一千户,折合每月25贯每年300贯钱。这笔钱树木也不算小,但对于能享受的官员来说在俸禄收入中也是比例很小的。

能享受最高一千户食实封的官员,一般只能是宰相级别,宰相级别级别官员朝廷一年发放的合法收入也有近万贯,爵位收入微不足道。可以看出,在宋朝,爵位只是个崇高的荣誉称号而已,实际没多大意义。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把人物的爵位看的很重要,就很不切合宋代背景。我们以司马光在修撰《资治通鉴》过程中的头衔为例,来看看司马光各个时候爵位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

司马光的头衔中开始有爵位,在编撰《资治通鉴》9-71卷时,起点是侯爵,爵位是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三百户。此时司马光的爵位没有食实封的部分,一点实际好处都没有,只是个空头衔。一个侯爵,其实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在有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编撰《资治通鉴》72-78卷时,司马光的爵位变为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有实际好处的只有食实封的部分。

每户每月二十文钱,司马光食实封二百户,每月可以从爵位获得五贯钱,一年六十贯钱。编撰《资治通鉴》79-118卷时,司马光的爵位升为河内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每年从爵位获得的钱增加到120贯。编撰《资治通鉴》159-265卷时,司马侯爵升为公爵,爵位是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两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

每年从爵位中可以获得270贯钱。编撰《资治通鉴》266-294卷时,司马光爵位升为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两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每年从爵位中可以获得300贯钱。对于非宗室来说,爵位系统升到司马光此时的地步已经是最高等级,没有机会再升了。司马光此时也成为宰相级别官员,达到文官的顶点。司马光的合法俸禄收入,各类总计折合近万贯,300贯的爵位收入不值一提,经济上意义有限,更多只是个官职系统中的头衔。

朋友聊天,他说欧洲爵位其实没有公爵,公爵是强大建公国的侯爵,爵位没变化,是这样吗?

爵位国之重器,为什么宋朝一些文官都有国公爵位

按照我的了解,这个朋友的说法不是很准确。首先,欧洲爵位中的公爵与侯爵只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才与中文中的五等爵中的两个对应起来,其中的公爵或者是Duke,或者是Archduke,或者是Grobherzog,或者是Erzherzog,本身有着因为国别或者其他原因形成的细微差别,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能被认为是强大建公国的侯爵,甚至反过来,因为他们是公爵或者大公,他们的采邑封地才是公国或大公国,也存在着没有公国的公爵。

其次,公爵与侯爵的渊源不同,公爵源自于罗马帝国守疆拓土的军事统帅职务,侯爵源自于边疆总督或者封疆大吏,其管辖区域或者封地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不是侯爵大了就是公爵、公爵只是侯爵中的一种这样的概念。一般意义上而言,公爵比侯爵地位要高,但是侯爵在欧洲的五个贵族爵位中数量最少,有一定的稀缺性,从这个角度也不能说公爵就是侯爵的扩大强化版。


文章TAG:爵位  三十六计  弄懂  历朝历代  侯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