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以后东南沿海的守军在葡人和倭人手里得到了西式火绳枪,当时称为鸟嘴铳、鸟铳、鸟枪。而且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明朝轻型火器一直没有普及。是因为明朝官府认为其威力大、噪声大,担心其在地方军队和民间泛滥而威胁朝廷安全,对火器进行严格限制,比如不准地方私采私运硫磺硝石。还有当时火绳枪的安全问题,容易炸腔,没杀伤对方,却把自己给伤了。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谈到自己军队使用的鸟铳,由于产地不同口径不同导致弹丸炸裂铳筒,这一情况直到万历年间,朝鲜壬辰倭乱以后,才开始有些好转。而火绳枪相较于弓,成本高,装填慢,只能取代弩,但熟练的弓手几秒钟就可以弯弓搭箭,就连弩都不能完全取代它。所以,直到萨尔浒战役以后,明军开始大批装备火绳枪。看一下西方的火器!1471年,法国查理公爵的火器部队,技术完全超过了大明朝的神机营。

在大炮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千斤的重炮,这个在大明朝是绝对没有的,而且他们的炮架已经可以升降,角度更加的多。例如,郑成功用两万人攻打一个九百荷兰人驻守的城池,强攻愣是没成功,最后还是采取围城断粮的方式使其投降,强攻没有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双方的火器不在一个等级上。总的来说,明朝的火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明朝初期之后,就在不停的走下坡路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啊?主要是明朝的科研体系并不完整,没系统化。一个火铳的枪管怎么造出来的,C要保持多少才是最佳的,怎么才能把制造成本降到最低。而明朝的工匠只靠,习惯,熟悉程度来控制。他不知道C在Fe里的含量能怎样影响铁的柔软度和耐高温度。他只能靠习惯了,就造成了质量不稳定,没有突破,这就是科学技术跟熟练技术上的差异。

还有火药,他能掌握火药用什么来配,他不知道硝酸甘油是什么。这就造成了,很多东西在自然科学产生后就落后于西方。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物理学跟化学。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制造的大炮那么容易炸膛而佛郎机却基本上没有这个毛病,其实就是科技设计上有亮点但是技术储备不成体系。姐的总结一下:这就是自然科学的威力了!总有人跟我吵。

谁能告诉我明朝的爵位制度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

根据《明史》记载,明王朝的爵位按照身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宗室爵位,一类是功臣外戚爵位。宗室爵位较为复杂,按照亲疏远近分为亲王(含世子、世孙)、郡王(含世子、长孙)、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功臣外戚爵位相对简单,只有公、侯、伯三个等级,只是功臣爵位的封号又分四等。一、朱明宗室的爵位按照明代制度,宗室爵位中亲王最高。

只有皇子才能被封为亲王,授予金册金宝(也就是册封诏书和印玺)。亲王享有各种礼遇和特权:一是冠冕服饰、府邸车马等级高,“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到亲王,必须伏地跪拜;二是待遇好,一年的俸禄上万石;三是下属文武皆备,亲王府有自己属官,有护卫军队,人数三千至一万九不等。第二等,亲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年满十岁就授予金册金宝,嫡长子封为亲王世子,嫡长孙封为亲王长孙,冠冕服饰按照一品待遇。

第三等,亲王的其他儿子,年满十岁后都封为郡王,授予涂金的银册银宝(等级一下就区别开了)。第四等,郡王嫡长子、嫡长孙,分别封为郡王世子、郡王长孙,冠冕服饰按照二品待遇。其他等级的爵位,就继续按照亲疏关系,依次降低。郡王除了世子之外的其他儿子,都封为镇国将军。郡王除了长孙之外的其他孙子,都封辅国将军。以下的各辈分,郡王曾孙封奉国将军,四世孙封镇国中尉,五世孙封辅国中尉,六世以下都封奉国中尉。

二、功臣外戚的爵位明代制度,封爵必须是有辅佐社稷之功,或者是重大军功。所封爵位的封号,必须由皇帝下诏降旨。明代爵位本来一开始也跟之前各代一样,公侯伯子男。后来却把子爵、男爵去掉了,只留下公、侯、伯三个等级。功臣封爵会发给铁券,铁券上要表明功臣的基本身份、基本封号。身份主要是区分文臣还是武臣,武臣就写“宣力武臣”,文臣就写“守正文臣”。

铁券上面还要写明封号,封号又分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跟着朱元璋起兵开国的元勋,称为“开国辅运推诚”;第二等是跟着朱棣造反有功的,称为“奉天靖难推诚”;第三等、第四等则分别称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至于是否能够承袭,那就要看有没有“诰券”,就是朝廷给的世袭凭证。诰券一式两份,一份给功臣(受封爵位的人),一份收藏在内府。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明清两代  高品质  玉器  繁多  品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