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县,汉置。泿水(今北流江——作者按)於县左合郁溪(古名郁江,现名浔江——作者按),乱流迳广信县”,以北流江在左边汇入郁江流迳广信县为理由认定广信就是封开,事实上北流江在左边汇入郁江后既流经梧州也流经封开,此砖家却一口咬定就是封开,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其实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这样一句话:“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

白话起源于梧州还是广州?

白话起源于梧州还是广州

有说梧州,有说广州的。据我认识了解,明清之前重在梧州,之后重在广州。说源头,其实不止一处,两处都是。两处已容纳交汇,很难分清了。可以说互为源头,互相影响。说起白话,现人多叫粤语,应产生岭南的古广信地区,古广信的苍梧之野。这不单单指今梧州的苍梧地,古苍梧范围是很大的,今广西的梧州市,贺州市,玉林贵港等,广东的肇庆,云浮,茂名等地一些地方都属苍梧之地。

粤语是哪个地区的方言?有什么历史吗?

粤语是哪个地区的方言有什么历史吗

本人就出生、生活在两广地区即粤语的主要分布区,所以我谈谈我的切身感受。粤语也称白话、广东话,其实在当地大家都叫白话。粤语除了分布在两广地区(广东、广西)还分布在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一些华人聚集区,当然也有因为一些人迁到外地在外地传播。从影响力看,粤语之所以影响力这么大,一大原因就是粤语影视剧、歌曲以及港澳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任何一种东西得到明星的传播,其影响力都会大大提升。香港明星以及他们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在说粤语时都让人觉得很酷,久而久之别的非粤语地区的人对粤语就产生好感,觉得说粤语很时髦,甚至想学粤语。从人口看,说粤语的人确实也不少。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据说神州某号上太空时,在太空播放了好几种语言,其中粤语就是之一,其地位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粤语的使用人口大约有一亿多人。关于粤语的差别。其实各地的粤语都是有所差别的。很多书上说是以广州话为标准,也就是老广州的粤语最为标准的意思。这可能港澳人有点不服,毕竟越发达的地方越想当老大。其实广东的粤语跟香港也不是差别很大,就是香港人喜欢插点时髦的词句进去,甚至插点英语进去,听起来爹声爹气的,感觉很卖乖的样子。

广西的粤语,比如梧州、贺州、玉林、崇左、北海、钦州、防城港都有说粤语的,他们的粤语跟广东的也能互相交流,都能听懂,只是有些词语发音被认为说得“土”,说以有土白话的说法。我的亲身经历:我去到广州的时候我发现当地的地铁、公交车都是双语甚至三语报站:普通话、粤语、英语。这点很好!因为这样就很好地传播了粤语文化,也方便广州市民。

你要想听到多一些粤语,你可以往郊区走,那里土著居民比较多。市区的话,我印象中比较多说粤语的是越秀区,那里很多广州本地人,尤其是老人都说粤语,公园里、小街小巷粤语文化比较浓,公园常常能听到粤剧。我的一点担忧:现在的广东地区,尤其珠三角,很多场合都说普通话,而其他城市包括广西的有些家长居然不教孩子粤语了,全家都说普通话,真有点担心粤语影响力下降,甚至下一代会说的人越来越少。

广东地区,珠三角城市要说粤语文化丧失没那么严重的就是佛山、广州一些旧城区、老人聚居地。深圳、东莞由于外来人越来越多,在城区越来越少听到粤语。当然,广东的非珠三角地区,粤语文化还没受到威胁。其实,我觉得普及普通话没必要扼杀方言,两者并非矛盾关系,并非你死我活。比如,小孩去上学,都说普通话,那自然而然已经普及到普通话了,这个不用担心。

古代广信县究竟有多大?离水关又在哪?现梧州城区是否是汉代的广信县?

就在现在的梧州市!一、鼓吹广信在封开的,比较典型的砖家有下面几位:1、广东学者陈乃良1988年根据《汉书·武帝记》:“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一口咬定下濑将军下苍梧是从贺江顺水路而下,汉书只是说下濑将军南下苍梧,并未说明是水路还是陆路,也没说明路线,陈乃良之词实为伪辩!2、2004年8月,黄伟宗教授等五十多名砖家在封开又召开了“岭南文化古都”学术会议,1996年、2004年、2011年先后出版了《岭南文化古都———封开》、《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封开:广府首府论坛》三本伪书!又如司徒尚纪在《岭南文史》1996年4期,引用《读史方舆纪要》与《苍梧县志》记载梧州府广信城条时, 只用上句 “在今府治东 , 汉置, 自三国吴以来, 皆因而不改。

” 仅以“府治东”为由(意思是梧州府东边),一口咬定是封开,却把紧接连的 “城邑考, 府旧城在大云山麓(大云山现叫白云山,位于今梧州万秀东北), 东北跨山 , 西南两面皆临江。” 的下一句弃之不要 。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 , 实为伪论!按照“东北跨山 , 西南两面皆临江”的说法,广信城正好是现在的梧州万秀区,而封开县东北只是贺江根本不靠山!即使按照上句 “在今府治东 , 汉置”,梧州县衙东面正好是万秀区,而此“砖家”却把目标引向20公里开外的封开县,可谓脑洞大开! 其实《苍梧县志》还有记载:“万寿宫在县治东,旧为火神庙”,这里也“治东”叫法,现在万寿宫就在今梧州市大中路与和平路交接处之东侧,这砖家是不是也要把万寿宫搬运到封开呢?3、砖家王国维校对《水经注》卷37 ——水条, 记载郁水“东迳猛陵县。

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 王莽之猛陆也。泿水(今北流江——作者按) 於县左合郁溪(古名郁江, 现名浔江——作者按) , 乱流迳广信县”,以北流江在左边汇入郁江流迳广信县为理由认定广信就是封开,事实上北流江在左边汇入郁江后既流经梧州也流经封开,此砖家却一口咬定就是封开,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其实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还有这样一句话:“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

猛陵县,县治猛陵(今广西苍梧县人和镇孟陵村),正好在梧州万秀的西面偏南,却是封开的西面偏北,打脸吗?4、 上面这几位砖家的“论据”在被人戳穿之后,他们至今都没敢做出回应,这是为何?二、封川县本地的县志类书籍,对封川和广信的描述,存在不少与现实有矛盾的地方,比如同一本《封川县志》,一会儿说是“据邕、桂、贺三江之口”,一会儿又说是“即今贺江口上”,很让人怀疑上面的记载是不是指现在的封开:莫非是因为隋朝时期封川曾经做过苍梧郡府?1、明宣德元年封川教谕陈颢的《重建封川县治记》:“临封据邕、桂、贺三江之口”,以及《封川县志》记载“封川为东粤奥区,前带长江,后倚峻岭,据邕、贺、桂三江之口”,但是现今封开县只临邕、贺二江之口,与桂江根本不沾边!2、《封川县志》中记述:“汉广信县,在县北十里,梁改梁信,隋改封川,唐改封兴,宋改封川,即今贺江口上。

”这里虽然说是在贺江口上,但是有意思了,因为文中有一句“在县北十里”,这到底是说广信在封川北边十里?还是封川在广信北边十里?不过这不重要,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明的就是,这个贺江口上的封川县距离广信有十里远,请问贺江口三角洲那巴掌大的地方,如果拉出十里距离的话,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贺江口那块地才多大?两面夹山,左右连江面一起算上都不到2公里宽,南北长也不到5里地,出了这范围就是大山,怎么还能放上一个广信城旧址?放在大山里吗?3、导致混淆的原因是什么 ?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封川县曾在隋大业三年至隋末一度作为苍梧郡治(607-618,共11年),才给了不少学者乘机浑水摸鱼的机会。

因隋开皇年间曾经“苍梧郡广信县改为苍梧县,改封州为苍梧郡,苍梧县复来属”,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隋大业三年至隋末,朝廷废封州,把封川县划入苍梧郡,苍梧郡府搬到了封川,广信县改为苍梧县,封川县在这段时间(公元607-618年)成了苍梧郡府,反过来管辖由广信改名的苍梧县!“至唐初复置梧州时,苍梧县又成回治所,一直沿袭至今”!三、论历史文物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因城市发展需要,梧州城在城建过程中 , 先后发现西汉窑址, 发现从汉至南朝古墓, 出土大量文物。

现根据 《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出版)发表论著材料, 从中选出几个文物点就足以反映出当时广信城的大体概貌 。1、富民坊文物点, 位在城西北桂江西岸,先后挖出 27 个陶窑遗址,占地面积约1 万平方米, 出土大量半成品和印纹陶片,经鉴定这些窑为西汉生产印纹陶的陶窑遗址 。又在窑址南面约300 米~ 400 米处 , 即今梧州市一建公司驻地内,发现一古墓, 该公司因挖土建房, 发现此墓室文物丰富, 有瓷器、 铜器 、 饰品共 63 件, 以及五铢钱 130 枚 。

铜器中的提梁壶 、 薰炉和神兽人物镜等具有独特风格。梧州博物馆鉴定该墓为南朝古墓 。2、鹤头山文物点, 位在城区北面的鹤头山最高处。1973 年 11 月梧州胜利酒厂在该处基建中发现两座墓葬, 出土文物繁多 。这些文物有铜皿、铜樽 、 规矩纹铜镜、 五铢钱和直身罐等 , 具有独特风格, 与我国南方一些省出土同类文物形状近似。

文物部门鉴定两墓为东汉墓。3、旺步文物点, 位在城区西江南岸。该处有多座古墓, 出土文物有刻花铜案 、 铜碗和铜尺等多件。其中铜碗的碗花背面 , 刻有 “章和三年正月十日钱千二百文” 铭文。 “章和” 为东汉章帝刘火旦的年号, 有力说明此两座墓为东汉墓。文化路文物点 , 位于城区北山下的文化路。70 年代初期 , 市政工程部门在修建地下水道时,于该地发现一座完整的砖室古墓。

该墓出土有双复耳青瓷罐等近 30 件文物 。仅从该墓使用的平面网纹砖来看, 这种砖与该市过去出土有 “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 、 “永嘉六年壬申富且寿考” 的墓葬遗物的纪年砖基本一致 。 “永嘉” 为西晋怀帝司马炽年号 。这说明此墓为晋代墓 。4、 从汉初的苍梧王城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拆城墙修马路,绘图丈量记之甚详 , 其中汉代广信就由原南越国苍梧王城向南扩筑成半梯形 ,北由今东正路45号至10号 ,中由东中街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 南由东中街13号至文化路东三巷6号 , 周长600米 , 面积2.5万平方米 。

陈金源认为 , 《城邑考》所说的苍梧王赵光筑的苍梧城就在今梧州市区内 ,那是一座土城 , 周长424米, 面积11236平方米, 遗址在今东中路和东正路 ,东至东正路博爱里,西至东中路一巷 。就是这座苍梧王城, 后来改建为广信县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再扩充至今大中路口和吴太史第 ,周长880米 !5、封开县虽然也发现有汉代古墓, 但数量少,而且这些古墓都远离县城 , 分别位在距离封川城50 公里 ~ 60 公里的北部南丰镇和羊墩及东北部杏花镇斑石岭等地 , 位在古封川城的古墓就罕见。

这种现象的存在 , 与今梧州城边缘地带存留有众多汉至南朝的古墓相比相差太大。两地水陆交通条件相比 , 差距亦很悬殊 !与你们所说的所谓古代封川是个繁华地的说法名不副实!至于现在封开的那个广信塔,不过是请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画个图纸拿回去,用钢筋水泥做成的所谓“文物”,至于说古代有广信塔的说法,可留下了砖瓦为凭?四、文献记载:1、北宋人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云:苍梧县(旧二乡,今六乡)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州治也……”2、唐代曾作岭南节度、淮南节度使,德、顺、宪三朝宰相,在其史学名著《通典》中云:“后汉光武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县、道、侯国四百余所。

其后亦为十三州部:……交治广信,今苍梧郡苍梧县……”,《通典》的《古南越》篇的“序”中也云:“……至(汉)献帝,乃立为交州(领郡七。时张津为交趾剌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其上表请立为州,置牧,初理龙编县,即今安南府县也。乃置交州牧,徙理苍梧广信县,即今郡苍梧县也……)”3、南宋人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云:“苍梧县,《旧唐志》云,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即今治。

隋立苍梧县,于此置郡。”4、《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云:  “交州:汉置……建安间徙治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苍梧郡……汉初赵佗封其族人为苍梧王皆此。武帝置苍梧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广信县,汉置。隋。改曰苍梧。即今广西苍梧县治。”5、《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1988年3月第一版,1989年7月第二次印刷)云:“苍梧县:隋开皇中以广信改名,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后迁治龙圩镇,即今广西苍梧县。

”6、《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三)》徐杰舜文《岭南文化解剖散论》说:“苍梧郡治所广信(今梧州)……”7、 《岭南古代方志辑佚》(广东方志办古代方志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骆伟、骆延辑注)其中《交州记》的校注,“交州”条说“交州。汉置,交州剌史治龙编(今越南北部),建安时徙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后又改治番禺。

……”8、《广东百科全书·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云:“交州……剌史每年巡行各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9、宋代欧阳文心 《舆地广记》: 也记载有“苍梧县, 本汉广信县, 为苍梧郡治, 东汉以后因之。隋平陈, 郡废, 改广信为苍梧。唐立梧州。”;《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四梧州府条,以及《大清一统志》三○广西册梧州府条, 都记述广信城就是梧州城, 都记述苍梧郡治在梧州;清朝谢启昆《广西通志》, 在该志第一册卷三、卷四、卷六的表格文字和条文, 都记述苍梧郡治和广信县城位在今梧州城, 都记述两个治所建置时间是从西汉元鼎六年起至南朝败亡长达700 年历史。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以下为个人见解,都这个名称兴与元,成型.兴盛与明,元朝喜欢用都来命名人口聚居地,又为了方便管理,以数字来区分。到了明朝,朱元章认为活着的人有人管,死去的鬼由神来管。于是把元朝的都用在阴间行政单位,以福建为列,省级的阴间为都城隍,府级的为府城,县级的只叫城隍,县以下的都叫多少都某某境,军事基地的叫卫城隍,比如福建省的在福州市有一个完整的都城隍庙,里面壁面上详细记载着省级的,府级的城隍神,大家所熟悉的南宋抗元名将陈文龙,朱元章封其为水部尚福州府城隍神。

明朝时期江西为富庶之地,是南方仅次于苏杭地区的人口密集地区,后期是如何衰落的?

很简单,满清残酷的大屠杀直接导致了江西的衰落。南昌之屠是在整个满清入关中也能数排上前列的屠城,遇害者达20万之众。公元1649年,满清“征南大将军”谭泰在江西南昌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屠城。根据《江变纪略》、《永历实录》和《清世祖实录》记载,1649年金声桓、王得仁反正后,进攻赣州失利,回援南昌,被满清军队长期围困,城中粮尽,出逃百姓皆不分青红皂白为满清军屠杀。

城破后金声桓、王得仁和守城将士殉国,满清军将城中百姓屠戮一空。大约有二十万人被屠杀。史称南昌之屠。清军主帅谭泰为攻南昌城,驱使从附近掠夺来的男女老幼,挖掘壕沟、修筑土城。由于天气太炎热,督工又一刻不停地催逼,结果死了十余万人。死后,清兵又把尸体丢弃在壕沟里,以致臭味传到数十里之外,苍蝇蚊子遮天蔽日。更加惨无人道的是,清军在久攻南昌不下之时,为改善单调乏味的军旅生活,就把掠来的妇女分给各营,昼夜不停地轮奸。

而当时又正值三伏天,有的妇女十几天甚至整月都得不到水梳洗。清军围攻南昌城长达半年,城中军民处境十分艰难,不少人为了不致饿死,从围城中逃出。不料清军主帅谭泰早已拿定主意,不管是来降官兵,还是逃出难民,一律屠杀。有一本书详细记载了清军攻打南昌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暴行。这本书就是新建人徐世溥泣血写就的《江变纪略》。

赣州之屠更为血腥,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在吉安与驻守在这里的南明军展开了长达7个月之久的拉据战,虽然其间各有胜负,但最终却以吉安失守告终。尔后,抚州等地也相继被清军攻占,赣州城也随之暴露在清军面前。1646年三月,满清军队从南昌南下,击破沿路明军。自万安到赣州,“二百余里,沿途之庐舍俱付灰烬,人踪杳绝,第见田园鞠为茂草,郊原尽属丘墟”。

赣州府防守力量由各地援军组成,缺乏协同作战能力,不久后沦陷。满清军攻占赣州后,江西总督万元吉、武英殿大学士杨廷麟等与六千守城将士殉国,满清军屠城。大约有二十万人被屠杀。史称赣州之屠。这场“数百万生灵尽屠”的抗清战争,堪称明末清初江西最大的一次抗清战争,影响甚为深远,赣州府不仅因此获“忠诚府”称号,当地方言也受到了冲击,形成了今日的方言岛。

江西许多地方就自发掀起了抗清斗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永宁王朱由■会合阎罗总义兵收复建昌、抚州;临川(抚州)乡绅揭重熙、傅鼎铨、吉水人王宠、、张自盛、潘永禧、潘自友、洪国玉、杨起龙、魏汝庆、王三岩等人纷纷举兵反清,到1650年(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已是“连营百里,动曰数十万”。这年八月清南赣总兵胡有升向清廷报告:“如渠逆张自盛、洪国玉、揭重熙、金简臣等结连罗、宋、阎、黄、郭诸逆,拥众十余万,出掠于广昌、新城、南丰一带,以及抚(州)属之宜黄、崇(仁)、乐(安)等处。

石城、宁都虽经恢复,而诸逆尚在,耽耽虎视,此又心腹之患。”揭重熙、曹大镐、张自盛、洪国玉被清政府称之为“四大寇”。清军组织的三省会剿,到处烧杀抢掠,给江西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时人张岱以亲身见闻记载道:“癸巳(1653,顺治十年)八月,余上三衢,入广信,所过州县,一城之中,但茅屋数间,余皆蓬蒿荆棘,见之堕泪。

讯问遗老,具言兵燹之后,反覆再三。江西士大夫,响应金、王,株连殆尽,言之可悯。及至信州,见立砦死守者尚有数十余处,而乡村百姓强半戴发,缙绅先生间有存者,皆隐匿山林,不见当道,文士有知名者不出应试。鼎革已十载,雒邑顽民,犹有故主之思,舍此以往,天下所无也。总之,千古节义,多出江西庐陵、广信。”温睿临也说:金声桓遗党张自盛、洪国玉、曹大镐、李安民“四营既破,所俘献者多有文秀严毅,顾盼伟然,至死不自言姓氏者”。

是顺治六年的《户部残题本》,描绘的是江西的情况,这个题本的上下部分都已残缺,但剩余内容也足够说明问题了。“□□(户部?)尚书臣巴哈纳等谨□□微臣巡历赣南事。……及至万安,抵赣二百余里,沿途之庐舍俱付灰烬,人踪杳绝,第见田园鞠为茂草,郊原尽属丘墟,睹□□也,食不下咽,而况于鸡犬无闻,烟火寂然。□□朝食半餐以充饥,暮结露帏以御寒。

奔驰至赣,查保甲不满千人,稽仓库,并无钱谷,城内数宅茅房,小民难以安居。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夫赋从民出,无民而尚何催科之可施乎?”“如至南安府,土地□□(荒芜?)。犹然一赣城也,臣亲履其见,惨目伤心,不禁挥泪。”再看顺治六年七月的《南赣巡抚刘武元奏本》中说的“窃照江西一省惟赣南两府,偪居东南,远在天末,是以昔年征剿官兵与逆贼相持最久,恢复独迟,而各属地方,无一处不惨遭焚戮,流徙逃亡,诚亘古未之有也。

斯时兵火之余,人心未定,土寇(当地百姓组成的抗清义民)旋生。”另外这里还可以补充一条《天香阁笔记》卷一中关于江西情况的记录“予自江右入浙,过鄱阳湖,进舟上饶江。所历安仁、贵溪、弋阳、广信、玉山诸郡县,入其城,大都不过数十家,而江中行舟,竟日罕见。惟一徽人舟,行泊相依。因言康镇将者,河南人,日率健儿入村落,系乡民以归,指为山贼,屠掠殆遍。

广信一府,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余以业盐持引,穿横卒而过,无敢呵者,入贵家大族,皆闭门围坐待死。得吾升粟撮盐,则大喜,唯吾所欲而不较,予闻此言,掩耳急去,时甲午八月”江西当时如此残破景象,绝非一个镇将一人能办到的,乃是满清兽军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反复屠杀抢劫破坏所致。三藩之乱也给江西造成了很大破坏,有清一朝又发生了棚民起义、夏廷宜起义、温上贵起义等。

太平军与湘军两军反复交战10余年,江西是主要战场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崛起的湘军“战功未必在疆场”。太平天国从起事到数场大战、恶战,都在江西这片土地上,当时有人这样描述江西的情形:先后十年蹂躏,反复往来,江民多次横尸。大将军提兵攻围,断其接济。山中之贼,遍地劫粮,无粮杀人而食。围城之中,只鼠一两,升糠八钱,石米三百金,人遂食人。

最后围久粮尽,街无行影,苍无哭声。……江民至此,十有一二存乎?所幸乱地才恢,又苦委官四出,捕人拷诈,指伪诛求。一人附逆,戮及一族;一族附逆,洗尽四乡。民之不从反者,先死于贼;其误为贼胁者,又死于官。……伤哉江民!或疫死,或饥死,或杀死,或刑死,或狱死,或烹死。死则一,而受死之惨,亘古罕闻。……伤哉江土!有水荒,有旱荒,有贼荒,有兵荒,有逃荒,有绝荒。

荒则一,而抛荒之惨,亦亘古罕闻。伤哉斯民,剃发则贼害,从贼则兵诛。流离屠洗,户减烟消,数载以来,日事抚剿,无非保封疆而安赤子,然从前逃亡者过惨,即急欲招徕生聚,可计日而得乎?试观江省之苦,南昌与赣上并惨,而南赣之苦更莫惨于赣县等邑者。查户口百不存十,稽荒田盈千盈万。荆榛蔽野,虎狼拒路。里甲之控,血泪几枯;告蠲之文,绘图难尽。

发生于1858年4月的九江屠城,开启了湘军屠城的先例,当时湘军悍将李续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苦战,攻克了九江重镇,为湘军战胜太平军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随后,他被加封巡抚衔,赐黄马褂,成为了封疆大吏。可就在破城之后不久,他不但下令杀了太平军守将林启容以及近2万守军,而且还大规模屠戮平民,开了湘军屠城的先例。

九江城破后,太平军将领林启荣高呼“让清妖见识下广西人的骨气!”率太平军将士坚持巷战,城内百姓见湘军进城后恣意屠杀,亦同太平军一道在街巷与清军搏斗。一时间,九江城内烟焰蔽日,不见人影,但闻杀喊之声,经过4个小时的血战,太平军170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浔城百姓也遭到了无故屠杀,九江城内积尸成阜,流血成渠。

主将林启荣的尸体被指任出来后枭首示众。对支持过太平军的城内百姓“悉数伏诛”,据清军“久在戎行者言,得城杀戳之重,无逾是役”。李续宾的上司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描述“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轮流而过,房屋烬尽,妇女糟蹋尽矣。”湘军名将彭玉麟还作了一首《攻克九江屠城诗》来炫耀湘军武功:“燧道潜通屡破谋,我军水陆用深筹。


文章TAG:网友们问自家旁的空地建什么  广信万汇城属于什么村  网友  自家  空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