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好理解的。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说君子和小人都必须处在合适的位置,否则,就会遭到批评诽谤。柳宗元本人,也是此种现象的亲身经历者。而且,这种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即使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也不能保证日后不会发生变化。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此话是什么意思?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此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柳宗元的散文《谤誉》。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议论的主题就是“谤”和“誉”,通俗点讲,就是讨论”批评“和”赞美“的问题。站在全文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并非中心句,也不是柳宗元想要表达的重点。或者说,它只是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单纯地解释它的意思,我认为价值不大,还是要通读全文,做一个整体的分析。柳宗元深刻且独到地剖析了“谤”和“誉”,在三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什么表现,并在文章最后做了实用性的总结。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作为唐宋八大家的不俗功力。我们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依次来看:一、理想状态下的“谤”和“誉”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在理想状态下的“谤”和“誉”。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说君子和小人都必须处在合适的位置,否则,就会遭到批评诽谤。

用柳宗元的原话说: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所说的小人,可以理解为普通人,而不是道德品质低下的人。这种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也深有体会。身居高位者,通常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华,这样的人如果处在普通人的职位上,往往会显得格格不入、曲高和寡,引起普通人的反感甚至排斥;同样的道理,普通人虽然不具备较高的品德和才华,但往往善于交际,处在下层能够吃得开、混得好,若身居高位,便会出问题,成为众人讨伐的对象。

按照柳宗元的想法,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君子居于高位,小人居于低位,各得其所。然而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二、混乱状态下的“谤”和“誉”若遭逢乱世,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一,君子居于高位,却没有获得赞誉。为什么呢?因为乱世往往伴随着高层的腐朽。从国君到各级贵族,大多无才无德。这时,如果君子处于高位,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

而君子也必然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这就会惹怒上层社会的某些人,招致诋毁,甚至迫害。第二,小人居于高位,反而能获得赞誉。小人,或者说普通人,能够在乱世中混进上层,靠的不是才华和品德,而往往是阿谀奉承。他们行事,一定会遵从国君或其他领导的意愿,尽力使他们满意。这样,小人身居高位,反而能得到赞誉和吹捧。关于这两点,我们在历史上见过太多的例子。

柳宗元本人,也是此种现象的亲身经历者。柳宗元出身于唐朝中晚期,当时的国家正遭逢着严重的藩镇割据,可以说是典型的乱世。柳宗元自小便经历了战火,四处流离。成年后,柳宗元凭借科举踏入仕途,一路做到监察御史里行。从官职名称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能够大量接触到官场腐败的职位。作为有志青年,柳宗元很早就萌发了改革的念头。

后来,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在唐顺宗的支持下,革新派掌握了朝政实权,并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然而,这样一批身居高位的君子,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赞誉,随着唐顺宗的去世,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勾结,共同施压,导致改革破产,领导人物王叔文最终也被赐死。君子遭遇诽谤,小人大行其道。这就是乱世的常见现象。然而,柳宗元认为,这两种现象只是短暂的。

理由很简单:君子做事,虽然违背了君主的意愿,却有利于下层百姓;小人做事虽然处处考虑君主的利益,却深深地伤害了人民。随着时间的沉淀,历史最终会得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君子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在柳宗元看来,“谤”和“誉”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去做出来的。三、正常状态下的“谤”和“誉”理想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向往,乱世也并非经常出现,那么在正常状态下,“谤”和“誉”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柳宗元首先发出一个疑问:难道那些身处下层,且经常遭受批评的人,就一定非蠢既坏吗?难道身居高位,且多获赞誉的人,就一定德才兼备吗?恐怕不一定。

首先,做评价的一群人,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一个庸人对别人的评价又怎么能参考呢?其次,世人都有从众心理。一传十,十传百,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即使是假的也成了真的,“谤”和“誉”同样如此。这就是所谓的三人成虎。最重要的一点,做评价的人,本身也带有主观意志,他们会受到好恶之心以及利害关系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而且,这种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柳宗元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在下而必困也,在上而必彰也。说白了,“谤”和“誉”跟地位高低有关。这是很好理解的。地位高的人,往往能控制言论,也通常掌握着大多数人的利害关系。那么,赞美他的人就会多,赞美他的言论就传播得又快又广,这样,他在社会上,甚至历史上都会取得好名声。

地位低下的人,则正好相反。就以孔子为例。孔子在他所处的时代,地位并不高,儒家思想也没有获得主流地位。因此,当时毁谤孔子的人非常多。但过了千百年,孔子已经被尊为圣贤,他的思想被奉为真理,这时,世上流传的就只有对孔子的赞美了。倘若没有后世对孔子地位的拔高,那么孔子的形象,也必然与现在大不相同。所以说,在正常的社会中,“谤”和“誉”跟人品、才华关系不大,而是由地位高低决定的。

四、如何看待“谤”和“誉”?又如何去做?全篇读到这里,充满了悲观和消极的色彩。当然,也是因为柳宗元所处的时代,令他非常失望。如果只是抱怨、发牢骚,那么柳宗元也就无法成为一代大家了。大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思想能够给我们启发和激励。这篇《谤誉》的结尾,才是文章的精华之处。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给出的一些建议:其一,听到毁谤或者赞誉,首先要探究出处,而不是缘由。

这是非常关键的。评价的出处,代表着评价者的素质和立场,也决定了这个评价可不可信。倘若不问出处,就先为评价找理由,就是本末倒置了。这条建议,对于今天这个网络谣言和谩骂泛滥的时代,很有借鉴意义。其二,了解出处之后,该怎么做呢?简单地说:如果评价者是一个好人,就可以信;如果是个不好的人,就不能信;如果这个人你不认识,分不清好坏,那就干脆不要听。

其三,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毁谤或赞誉,要做到波澜不惊。不了解自己的人,他们说的话根本没意义;了解自己的人,他们的评价,又并非是客观的。还是要时刻做好自己,不断完善自身才行。结语通读全篇,我们发现,柳宗元前前后后论述了很长的篇幅,其实只是在告诉世人一句话:无论是“毁谤”,还是“赞誉”,根本毫无意义,不值得去纠结。

现实世界中,“谤”和“誉”是无法保证绝对客观的,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谤誉”的对错和原因。即使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也不能保证日后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人只要了解自己的志向和追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不断完善、进步,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积极,且值得学习的人生态度,也是阅读这篇文章真正需要理解的内容。


文章TAG:啊对对对什么梗  上誉联盟是什么  对对对  什么  联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