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会作的夫妻吗?

我也讲一个我们小区真实的故事20年前男的50岁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丧妻,在媒人的介绍下与同样没有丈夫带着两个孩子的30多岁女方结婚组成新家庭。男方儿子女儿都已成家,本不同意父亲再娶后母,无奈敌不过一心想娶的父亲。女方到男方家生活也是十分顾家勤劳。自家的地要看牢,别人休想动分毫,果木也要自家载种。刚嫁过来那会儿女方家贫,孩子都没有办法上学,男方虽然也不富裕但任然较女方好。

能够让两个孩子上学了。感情也还可算相濡以沫。七年前遇上占地,男方分了房也拿了钱,女方想要分房就只有离婚。于是双方离了婚女方得了40平房子。男方分了房有80平,10来万钱,选了一套60平的房让男方儿子给卖掉了,剩下的20平就和女方得40平一起选了一套60平的房子,一起住接房的钱也是男方出装修也一起装。今年由于女方的外孙总是在他们家吃住也不给生活费,男方70女方50多了也不能干活,只有靠保险过活。

大家隔壁邻居是怎样的?

我家邻居土豪的很,吃不完的剩馒头,剩面条,烂鸡蛋,通通都送我家来,我家里人还高兴的很。我邻居大我十来岁,四十多岁,她早婚早育,我晚婚晚育,我在家带二胎,她都带孙子了。两家孩子一般大,我是宝妈她是宝奶奶。孩子还小那几年,我们整天带孩子在一起玩耍。她性格开朗,但是不识字,育儿方面我帮助她,有些方面她帮助我,相处融洽。

我这个邻居一家人吃饭都比较挑剔,再说她还有胃病,不适合吃剩饭,儿子儿媳更不愿吃。家里一但有了剩饭,就没人再吃,扔了又觉得可惜。邻居做饭还好做的量多,经常有剩余。哪天稀饭剩一碗,面条剩一碗都会端给我家里来。连馒头热了几次口感不好了也没人吃,也送我家里来。甚至热几次的煮鸡蛋也偷偷的送来。为什么会偷偷的送来呢?就是被别人看到了笑话她,作为一个村妇,吃不完的东西就给别人,会认为不会过日子,败家。

有一次她家请客,我们这习惯给客人走了要送他许多煮熟的鸡蛋。邻居一下煮了几百个鸡蛋,结果煮好就有许多烂掉的,送给客人又不能送,而她家人都不喜欢吃煮鸡蛋,她就把二十来个烂鸡蛋装好,晚上才偷偷的送给我家。因为她跟我家离的近,关系也好,不想吃的东西,就通通送我家来。她知道我六十多岁的婆婆是特别会节省的人,胃口也好,我家里的剩饭剩菜,家里养的鸭子都吃不到,她都要热了再吃。

邻居每天送来剩饭剩菜,婆婆可开心了,她能吃的,她都会自己吃掉,实在不好的,或者发霉的剩饭,她才舍得喂给鸭子吃,我家鸭子能吃上有味道的剩饭剩菜,还得全靠占她的光,有时候鸭子看她端着大碗来我家,鸭子就嘎嘎的全都围上她了。现在我也只是偶尔回老家一趟,邻居一家也常年在外省做生意,也只有过年几天才能相见,不过偶尔我们也会视频聊聊天。

人缘比较差,家里人去世没人来帮忙,该怎么办?

根本不需要人帮忙,通知殡仪馆拉去火化即可,不举行任何丧仪。电话或口头通知最近的亲戚即可。对人生看透的高人,明白丧葬仪式是多么无足轻重。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要从“薄养厚葬”观念转变为“厚养薄葬”。前几代人已经无法改变,那么从我们这代做起。其实人去世后,通知殡仪馆来车拉去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入大海或埋于地下就是最好的方式。一切丧葬仪式都可省略。因为所有的事后折腾对逝者而言都毫无意义。后人也无需扫墓,无需有形性纪念。

在农村建房要几十万,在城里买房也要几十万,到底怎么办?

这是目前农民比较头疼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十分难以抉择的棘手问题。按理,家在农村耕地在农村应该在农村建房,可给娃订媳妇,女方第一句话便问:城里是否有房?我邻家给娃订媳妇,人家要求县城有房,没办法,只好挣扎着在县城买了一套,可挣死扒活刚装修好准备给娃结婚时,人家媳妇的工作又找到西安市,又要求在西安市有房,无奈,又忍痛赔钱,卖了县城的房进省城西安买。

后一周八匝作难,总算在省城有一小户型可栖居,可毕竟是农村人啊,结婚好歹在老家有一坨栖息的干地方,又一次无奈,糠里边挤油,给农村又棚了一点房供儿子儿媳逢年过节回家时居住。本来手头拮据,可瞎子跳崖,一步一步,猫不上树,狗撵得不行,脚步就到了这一步啰,牙齿咬着往下跳哟!修剪树的大宗旨是因枝修剪,随树作形,建房买房一样,亦要根据实际情况,最怕的是在城里把房挣扎着买下了,娃和媳妇的工作地点又转移了。

现在各大城市都有相当一部分空房闲房,原因是人在彼处工作房在此处,卖则赔许多钱,不卖又用不上。现在的人,工作是打工,侯鸟似的,择良木而栖息,可房子是不动产,很难一下子决定在何处建买。不比那时候,孩子的工作单位是一生固定不变的。过去农民务瓜,掀揭料料,搭简单简易的庵棚,现在人也应学习建筑工队,建买临时的活动板房,工作单位摇牢靠稳后,有个长期不变的落脚地时再买房,可能会好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考上本科是什么概念?有说法是当年考大专的难度与如今考211高校难度相当,你怎么看?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数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本科大学数量少、规模小,除了刚刚由原来地区师范学校(中师)升格而成的师范专科学校(师专)是大专,沒有其它的大专。为避免资源流失、尽快培养出急需的人才,于是高中中专(又叫大中专)应运而生。师专与高中专都是招收达不到本科分数线的高考生,学制均为二年。

那时由于不太重视教育(大多不愿当教师),不少分数较高的考生宁可上省部属高中中专也不报师专。这样师专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任务),只得录取那些分数较低而报了师专的考生。一些分数极低(当然须在最低分数线以上)者,尽管不能被省部属大中专或者师专招录,但可以上地区所属中专或县中师。[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考生读的不能算是高中专,仍然算小中专(初中中专),只不过是中考生要上三年而高考生仅需读二年即可毕业而已。

](招收的全部都是高考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中专。)有些省部属高中中专(尤其是工程技术类)的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专水平;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一样,仅仅理论课程少些。(这些学校后来都变成了一本,而师专仅改为二本。)那会每年全国本科、师专以及大中专招收的总人数仅仅几十万,录取率不过10%。


文章TAG:马棚  小学  以前的西马棚街  西马棚街小学怎么样  
下一篇